張 虹,劉海霞,羅 靖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中藥鑒定技術是中職中藥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致力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真正提高學生中藥鑒定的技能水平。“零存整取”[1]法的應用,對學生邏輯思維的鍛煉、實踐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效果,可為中藥相關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作為中職中藥鑒定技術課程教師,嚴格按照教學計劃授課,把握好重難點,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意圖利用有限的課時傳授盡可能多的中藥鑒定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但事與愿違,學生對于中藥鑒定課程的興趣自開學便與日俱減,認為中藥性狀特征、顯微特征結構等非常多,易混淆,難以掌握。另外,以往常采用單元測試的方法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學生則臨時抱佛腳,突擊應付,待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時,大腦就會處于“刷新”狀態,到了期末,所有中藥的性狀、顯微結構、真偽鑒別特點充斥大腦,但卻混作一團,僅靠死記硬背,考試結果可想而知。理論知識的掌握尚且如此,實踐技能就更難有大的提升。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中藥鑒定技術涉及的中藥非常多,每種中藥又涉及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等鑒定手段,而教材各章節間或同一章節內容多以羅列知識點的方式呈現,非常零散,缺乏多途徑、多系統、多層次的梳理和歸納,學生掌握非常困難,常?!邦櫤蟆眳s不能“瞻前”。
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教師為主導,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理論和實踐知識,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學生因此習慣于被動接受,以完成作業或應付考試為目標,對課程精華知之甚少。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機械記憶常導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教學計劃的安排,很難將一個章節的知識點集中傳輸給學生,經常是把系統的知識點在每節課中分別講授。這樣學生就會零散地、非系統地吸收知識,在教師沒有系統地歸納總結時,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將知識點條理化、系統化,更不會自行歸納和總結規律。
中藥鑒定技術包括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真偽鑒定等,其中尤以顯微鑒定和真偽鑒定的方法最難掌握,因此,筆者針對這兩種鑒定手段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零存”,最終達到“整取”的目的。
筆者借助多媒體與顯微互動系統,幫助學生對中藥顯微結構進行存儲記憶,師生再共同將特征顯微結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歸納和梳理,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以根及根莖類中藥為例,包括蓼科、五加科、傘形科等多個科屬,幾十種中藥,學習時如果面面俱到,易混淆、難記憶,是最難掌握的一類中藥。因此筆者將典型中藥顯微結構以思維導圖形式進行縱向歸納,如此一來,相同科屬、不同科屬之間顯微結構的異同一目了然。
課堂上,教師示范繪制思維導圖,再以課上任務和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整理并繪圖,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并參與評比,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繪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反復學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而且,學生“整取”的一幅幅思維導圖還可以為其在鑒定中藥時提供檢索、應用之便,一舉兩得(見圖1)。
歸納過程中,再以某個基本特征為中心,將來源、性狀、顯微特征等方面的共性和個性串聯成一個記憶網絡,形成特征結構中藥譜,從而鑒別一組中藥。如學到細胞后含物草酸鈣晶體時,因很多藥用植物都含有晶體,這便成為中藥鑒定的依據之一。含有草酸鈣晶體的中藥有人參、三七、丹皮、大黃、西洋參等,差別在于大黃的簇晶大而多,單個散在,棱角短而鈍,丹皮的簇晶常排列成“鏈狀”,人參、西洋參的簇晶較小且棱角尖狹,而三七的簇晶棱角較鈍(見圖2)。只要記住一個就記住了一組,記住了一味藥的特征就可掌握一組中藥。課后,學生按照教師的范例,以某一個典型特征為中心,自行歸納整理,最終形成一個又一個中藥譜,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中藥鑒別特征更透徹地理解和系統掌握,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收集中藥鑒定的第一手材料。

圖1 根及根莖類中藥顯微結構思維導圖簡圖

圖2 以草酸鈣簇晶為典型特征的中藥譜
中藥的鑒定技術還包括中藥真偽的鑒別,真品中藥的鑒定知識已經很繁雜,如若再掌握偽品的性狀顯然難度更大。因此,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存儲記憶真品的性狀特征及真偽鑒別要點,萬變不離其宗,凡是不符合鑒別要點的可以一律按偽品評定[2]。比如,中藥地骨皮常與香加皮混淆,但只要學生掌握了地骨皮的鑒別要點——斷面分兩層,外層土黃色,內層灰白色,無論何種偽品都可以鑒別。這樣,通過“零存”中藥真品的鑒別要點,最終可以構建完整的中藥真偽鑒別資料庫,從而提升學生真偽鑒別的能力。
以往評價學生技能的指標多為課堂表現、實驗報告和理論考試成績,從而導致突擊應付考試或者抄襲實驗報告現象嚴重,很難檢驗學生的綜合鑒定技能以及綜合思維能力。
因此,筆者調整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的評分比例,將實踐考核比重提高至50%,單項考核項目圍繞理論知識的重點內容,并將性狀、顯微、理化鑒別手段融入其中,考核其單項鑒定技能,例如,考核過程中學生隨機抽取考試題目,每組題目包括對中藥飲片性狀的識別、真偽的鑒定,并隨機抽取中藥粉末以顯微鑒定的方式確定中藥名稱。
同時,參照中藥傳統技能競賽中藥識別和真偽鑒別項目的評分標準,適當調整內容,對學生理論掌握程度和鑒定技能進行綜合評價,并將競爭機制和競賽意識滲入教學中,參照“競賽式教學”[3],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這就要求學生對中藥鑒定的理論和技能掌握得足夠扎實,同時又能靈活應用,因此,這不僅僅是單項鑒定技能水平的體現,還是對綜合思維能力的鍛煉。
中藥鑒定技術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學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創新,并不斷總結經驗?!傲愦嬲 狈▽⒎睆偷蔫b定理論通過多途徑、多系統、多層次的梳理、歸納,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從線性到平面、立體的轉換,并最終以中藥顯微結構思維導圖、典型特征中藥譜、真偽鑒別資料庫的模式構建理論框架,完善學生理論和技能知識體系。此外,又將中藥傳統技能競賽的培訓模式和方法應用于中藥鑒定的實踐教學中,不僅打牢了理論基礎,而且提升了實踐技能,效果明顯,因此,可以為提升中藥相關學科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