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莉 ,吳河海 ,馮桂芳 ,唐嬌鳳,王 雷
(1.湛江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00;2.湛江骨科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類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痙攣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較為常見,特別是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更為常見[1]。TIA是繼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信號,臨床流行病學資料顯示,TIA患者一周內出現(xiàn)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概率為10%左右,而反復發(fā)作者一月內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高達25%以上[2-3]。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及治療依從性是減少TIA的有效措施之一。我院承接了湛江市科技攻關項目“尤瑞克林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筆者對TIA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旨在提高認知、糾正態(tài)度、改變行為、改善預后,以遏制腦卒中發(fā)病趨勢,現(xiàn)報告如下。
(1)年齡18~80歲;(2)符合2010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TIA臨床診斷標準[4];(3)因腦、脊髓或視網膜局部缺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失而發(fā)病者,癥狀持續(xù)時間<24 h;(4)合并高危因素,如高脂血癥、心臟病、頸動脈狹窄、糖尿病;(5)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有急性期腦梗塞癥狀,經頭部 MRI檢查證實為梗死性病灶者;(2)有精神障礙者;(3)合并顱內腫瘤或全身惡性腫瘤者。
采取歷史對照研究方法,將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在我院住院或門診就診,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6~79歲,平均(68.16±1.66)歲。觀察組:男 25例,女 15例,年齡45~78歲,平均(68.89±1.30)歲。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兩組均給予抗血小板凝集、擴張腦血管、降血壓、調節(jié)血糖及對癥處理,包括:(1)抗血小板凝集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緩釋片,100 mg,qd,和(或)尤瑞克林 0.15 PNA+NS100 ml,iv gtt,qd,連用3周;(2)擴張腦血管治療:丁咯地爾注射液0.1 g稀釋后靜滴;(3)降血壓治療:選擇1~3種降壓藥;(4)降脂治療:應用他汀類藥物或聯(lián)合用藥治療;(5)糖尿病規(guī)范治療。
2.2.1 對照組 對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健康宣教,囑按時服藥、注射及復查,做好出院用藥指導,宣教時間和次數(shù)隨機。
2.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改變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糾正態(tài)度來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5]。方法如下:(1)成立干預團隊:選派3名科內業(yè)務能力較強的護理骨干,邀請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和主治醫(yī)師各一名成立干預小組。課題主持人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內容包括TIA相關知識、認知行為干預相關知識及認知行為療法等。(2)評估相關指標:了解患者飲食、作息、運動量,以及是否有服藥日志、自測脈搏(心率)、血壓和血糖等習慣,測量體質量、血壓、心率、血糖、血脂等指標。(3)認知調查:采用TIA疾病知識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疾病認知水平及認知偏差,如所服藥物的作用、療效及不良反應,是否堅持按時服藥、合理搭配食物、低脂低鹽飲食、保持體重不超標等。(4)提高認識:發(fā)放《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和《2019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糾正患者認知偏差,如無自覺癥狀無需治療、一旦服藥就要終身用藥、體育運動會引發(fā)低血糖和心臟病等,引導患者按醫(yī)囑服藥。(5)糾正態(tài)度: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如按時用藥、合理飲食、按時作息、適當鍛煉、戒煙限酒、擺正心態(tài)、定期復查,打消患者顧慮,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6)改變行為:了解患者訓練效果,幫助患者養(yǎng)成記錄服藥、飲食、作息情況及感受等的好習慣;是否定期運動,向專業(yè)人士咨詢體育活動知識的行為;是否自覺保持個人衛(wèi)生、早睡早起、避免疲勞,是否有思想放松、穩(wěn)定情緒的行為等。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2.3.1 疾病認知水平測試 自行設計短暫性腦缺血疾病知識調查問卷(A、B卷),兩卷難度不同,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3個月)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對TIA癥狀、藥物治療以及飲食、運動、休息、復查等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每張問卷有10道題,滿分100分,60分合格,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越高。
2.3.2 治療依從性評價 參考相關文獻[6-7]制定治療依從性評價表,包括遵醫(yī)用藥(3條)、合理飲食(3條)、合理休息(3條)、合理鍛煉(3條)、定期復查(3條)、戒煙限酒(3條)、良好心態(tài)(2條)幾方面。采取自填方式進行評價,“是”為1分,“否”為0分,滿分20分。
2.3.3 腦卒中風險指標測定 包括體質指數(shù)(BMI)、血壓(Bp)、糖化血紅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重要指標。(1)BMI:測量體重和身高,按公式計算BMI,BMI=體重/身高2。我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于2002年提出中國成人BMI標準,即BMI>28.0 為肥胖,BMI<18.5 為消瘦[8]。(2)Bp:每天晨起前自測,取一周平均值,Bp<140/90 mmHg為達標。(3)HbAlc和 LDL: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取3次平均值,HbAlc≤7%為達標,LDL <1.8 mmol/L為達標[9]。
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均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
干預前兩組疾病認知水平均較低,且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認知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疾病認知水平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疾病認知水平比較(±s,分)
40 40 n觀察組對照組t值P組別 干預前52.85±3.81 51.70±5.13 1.333>0.05干預后80.75±5.22 54.23±4.32 23.049<0.05
干預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 3。
觀察組體質指數(shù)優(yōu)于對照組,血壓、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達標率分別為92.5%、95.0%、90.0%,而對照組分別為70.0%、65.0%、67.5%,觀察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 4。
表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s,分)
合理飲食n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值P組別 遵醫(yī)用藥2.78±0.42 1.95±0.68 7.328<0.05 2.73±0.45 2.03±0.53 5.842<0.05合理休息2.85±0.36 2.13±0.56 7.164<0.05合理鍛煉2.33±0.69 1.43±0.68 4.949<0.05定期復查2.90±0.30 2.15±0.58 7.081<0.05戒煙限酒2.03±0.53 1.20±0.82 6.183<0.05良好心態(tài)2.58±0.59 1.95±0.71 5.608<0.05總分18.18±1.13 12.83±1.77 14.683<0.05

表4 兩組各項指標達標情況比較[n(%)]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最危險的因素。哈佛大學醫(yī)學專家研究表明[10],近一半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有TIA病史。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是由于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發(fā)生短暫性供血不足導致的突發(fā)性短暫神經功能障礙,該過程具有可逆性,患者通常在30 min內完全恢復,因此容易被忽視而導致不良后果。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是決定情緒與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認知重建、心理干預等方式改變患者錯誤認知[11]。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提高患者認知、轉變態(tài)度、改變行為,所以提高一級預防依從性很有必要。本課題以TI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先評估患者認知水平,再進行個性化宣教。通過實施針對性輔導,幫助其記錄服藥日志,督促其自我管理,同時配合飲食、作息、鍛煉、戒煙限酒等訓練,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配合治療、定期復查。對照組僅實施基本健康宣教,故患者缺乏TIA相關知識,自律性較差。如表2、3結果顯示,經過3個月干預后,觀察組疾病認知水平和治療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高危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有龐大的人群基礎,有效治療這類疾病會大幅度減少因腦血管病造成的殘疾和死亡,減輕經濟負擔[12]。本課題根據調查結果進行針對性教育,讓TIA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了解藥物治療作為腦卒中一級預防的重要性,通過自評和培訓,改變行為,關注血壓、血糖、心率、體重、血脂等指標變化,養(yǎng)成良好習慣,控制攝入量、增加運動,有利于控制疾病發(fā)展,觀察服藥后反應,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多食用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限制脂肪、膽固醇攝入量,保持良好心態(tài),多飲水、清淡飲食、戒煙限酒、調整心態(tài)、積極鍛煉,堅持合理而科學的治療和訓練,可以優(yōu)化腦卒中風險指標,遏制腦卒中發(fā)生。如表4結果顯示,經過3個月干預后,觀察組體質指數(shù)優(yōu)于對照組,血壓、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認知行為干預就是將疾病相關知識、規(guī)范用藥、飲食保健、康復鍛煉等健康宣教內容傳授給患者,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體育鍛煉自覺性,改善預后,遏制TIA患者腦卒中發(fā)病趨勢。本課題干預模式為:建立團隊→認知調查→查找認知偏差→制訂措施→個性化輔導→提高認知→糾正態(tài)度→改變行為→改善預后。實踐證明,對高危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提高其認識、糾正態(tài)度、改變行為,達到優(yōu)化體質指數(shù),降低腦卒中風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