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鋒,羅愛華,陳天全,謝錫浩,朱秀梅
(高州市人民醫院,廣東 高州 525200)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相關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肺癌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且病死率較高[2]。臨床上將其按病理學表現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更常見,主要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等[3]。目前,臨床上以外科手術、化療及生物靶向藥物等作為肺腺癌的治療手段,但部分患者預后較差,易發生遠處轉移。相關研究顯示,部分肺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療以及生物靶向治療后,原發病灶明顯縮小,而轉移灶會持續增大,嚴重影響患者預后[4]。細胞角蛋白7(CK7)對于肺腺癌的鑒別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度,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與肺腺癌患者化療耐藥性及預后密切相關,癌胚抗原(CEA)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腫瘤標記物之一,KI-67是臨床上用于評估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的經典標記物之一。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肺腺癌及其淋巴結轉移灶中CK7、TTF-1、CEA、KI-67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旨在為防治臨床肺腺癌淋巴結轉移提供指導,現報告如下。
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診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最小33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58.62±10.73)歲;臨床分期:Ⅰ期23例,Ⅱ期37例,Ⅲ期28例,Ⅳ期12例;有淋巴結轉移39例,無淋巴結轉移61例。納入標準[5]:(1)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肺腺癌;(2)成年人;(3)參與研究前尚未進行過抗腫瘤治療。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病變者;(2)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3)無法有效交流或合并神經系統疾病者。本研究已獲研究對象同意,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采集研究對象肺腺癌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利用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石蠟包埋,做厚度4 μm連續切片,HE染色,進行病理診斷,具體操作按SP免疫組化法標準。鼠抗人單克隆抗體CK7、TTF-1、CEA、KI-67以及DAB顯色劑均由廣州安必平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采集轉移淋巴結活檢組織,以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石蠟包埋,做厚度4 μm連續切片,HE染色,進行病理檢查,具體操作按SP免疫組化法標準。鼠抗人單克隆抗體CK7、TTF-1、CEA、KI-67以及DAB顯色劑均由廣州安必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CK7定位于細胞質以及細胞膜,TTF-1定位于細胞核,CEA定位于細胞膜,KI-67定位于細胞核。按照陽性細胞占比情況進行結果評估,其中未發現陽性細胞為陰性;陽性細胞<25%為弱陽性,陽性細胞占25%~75%為陽性,陽性細胞>75%為強陽性。
數據分析借助SPSS 20.0軟件完成,以[n(%)]表示計數資料,實施 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實施 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臨床分期Ⅰ~Ⅱ期、無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的CK7陽性率比臨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低(均P<0.05),見表 1。

表1 CK7陽性表達和肺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臨床分期Ⅰ~Ⅱ期、無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的TTF-1陽性率比臨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低(均P<0.05),見表 2。

表2 TTF-1陽性表達和肺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臨床分期Ⅰ~Ⅱ期、無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的CEA陽性率比臨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低(均P<0.05),見表 3。

表3 CEA陽性表達和肺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臨床分期Ⅰ~Ⅱ期、無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的KI-67陽性率比臨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低(均P<0.05),見表 4。

表4 KI-67陽性表達和肺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淋巴結轉移灶組織的CK7、TTF-1、CEA、KI-67陽性率比原發灶組織高(均P<0.05),見表5。

表5 原發灶組織與淋巴結轉移灶組織各指標陽性率比較(%)
非小細胞肺癌屬于肺癌最為常見的病理類型之一,在所有肺癌中占90%[7-8]。隨著近年來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肺腺癌患者的預后明顯改善,其中含鉑類藥物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肺腺癌的有效方案之一,在此基礎上輔以吉非替尼等生物靶向藥物或中藥,可最大程度殺滅腫瘤細胞,同時有利于預防腫瘤復發,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9-11]。然而,實際工作中仍有部分患者在上述綜合治療后預后不佳,其中治療后遠處轉移是重要原因之一。相關研究顯示[12-14],手術后化療或生物治療雖可有效抑制原發腫瘤生長,但卻不會對轉移灶產生影響,甚至會促進轉移灶持續增大。由于淋巴結轉移是肺腺癌最常見的一種轉移方式,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肺腺癌及其淋巴結轉移灶中CK7、TTF-1、CEA、KI-67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旨在為防治肺腺癌轉移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分期Ⅰ~Ⅱ期、無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的CK7、TTF-1、CEA、KI-67陽性率比臨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肺腺癌患者低,與葉宗媛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5-16],說明上述各項指標與肺腺癌患者的臨床分期以及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且隨著臨床分期的不斷增加以及淋巴結轉移,各指標表達水平隨之升高。有研究顯示,CK7在肺腺癌患者中明顯高表達,但與肺腺癌患者臨床分期與淋巴結轉移無明顯相關。致使兩項研究結果具有明顯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樣本量差異顯著。TTF-1是一種分子量為40 kD的核蛋白,屬于NKx2轉錄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員,在肺泡上皮細胞和甲狀腺上皮細胞的分化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調節肺泡表面蛋白A、B和支氣管無纖毛分泌細胞抗原基因表達,在患者病情進展以及淋巴結轉移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EA屬于酸性糖蛋白,源自柱狀上皮細胞,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幾乎不表達,但在氣道鱗狀上皮細胞癌變時會導致CEA大量合成。KI-67是近年來國內外廣大醫務人員公認的有效評估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的一種標記物,但在KI-67肺癌中的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且隨著肺癌患者病情的不斷加重以及淋巴結轉移的發生明顯上升。
淋巴結轉移灶組織的CK7、TTF-1、CEA、KI-67陽性率比原發灶組織高,這符合魏杰等的研究結論[17-18],提示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灶組織中的CK7、TTF-1、CEA、KI-67表達明顯高于肺腺癌原發病灶組織。由此可推測,CK7、TTF-1、CEA、KI-67的高表達可能和肺腺癌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值得關注。同時也為臨床有效治療肺腺癌提供了新的靶點與思路,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綜上所述,肺腺癌患者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與CK7、TTF-1、CEA、KI-67 表達密切相關,CK7、TTF-1、CEA、KI-67 高表達可能在肺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