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萍萍



摘要:
本文對山東某高校2013-2018級新生共21637人的心理普查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對基于心理普查的UPI數據分析,討論新生的心理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而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防范機制進行探討,從而進行提前預警和干預。
關鍵詞:心理普查;心理健康;心理危機
學者對心理危機的界定大同小異,概括來說他們均認為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由于各種因素遭受挫折,自身又無力解決時的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危機個體表現出的共性可以幫助我們對特定的人群進行識別,高校心理普查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能夠掌握該群體的特征,從而建立心理危機的防范機制進行提前預警和干預。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山東某高校現存的2014-2018級心理普查資料,通過對基于心理普查的UPI數據分析,剖析大一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而對心理危機的防范機制的建立進行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山東某高校2014級、2015級、2016級、2017級、2018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剔除沒有完成的無效問卷。一般而言,入校后的9-10月,在開展完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新生軍訓完,正式上課期間由輔導員組織以學院班級為單位在學校機房集體測試。
1.2方法
心理普查運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即UPI)作為篩查工具,我們采用樊富珉等人于1993年修訂的標準,該套量表由學生基本情況、60個項目(包含4道真偽題,4個關鍵題目)、4道開放題。在新生開始上課一段時間(1個月左右)(待學生心緒平靜,恢復日常生活學習狀態),以院系、班級為單位通過網絡集中測評,時間在30分鐘左右時間內完成。測驗完成后,根據測試所得相關數據,與學生面談,進一步確定心理困難人群,建立心理檔案,跟蹤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統計分析用SPSS20.0for windows軟件。
2.結果
2.1近六年心理健康普查基本情況統計
六年來,“一類問題”學生即陽性學生平均篩出率為20.32%。二類學生平均篩出率為23.56%,三類學生平均篩出率為55.46%,見表1。橫向來看,2015級一類學生篩出率較低,2016級一類學生的篩出率較高,除此之外,其他年份基本成上升趨勢。二類學生的篩出率則變化不大。
2.2第一類學生中參與面談學生篩查結果
在高校學生心理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類標準的學生,一般要求約請面談。但是因為咨詢老師有限,目前該高校只對第一類篩查標準篩查出的總分大于25分和第25題做肯定選擇者進行了面談,并根據程度不同分為A、B、C三類(A類: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例如各類神經癥、或有精神分裂癥傾向等,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B類:可能存在某些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協調,新環境不適應等;C類:無特殊問題者,癥狀暫時不明顯或已解除)。由表2可以看出,近六年來,該高校平均篩出A類學生5.1%,B類學生平均篩出率在22.48%,C類學生平均篩出率為72.4%。因此,第一類學生中大約有27.58%的學生需要更加關注。
2.3有自殺意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在心理危機干預中,自查意念是重要的參考指標。第25題作肯定選擇者,近六年間該校共計539人,所占比例為2.49%。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有自殺意念學生的UPI總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學生,t=23.32,P<0.001,這說明,有輕生意念學生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性明顯要高,在后續的危機防范中要重點加強。
2.4? 各項目選擇頻度統計
為進一步理清學生心理特點,我們分別計算在UPI各項目上做肯定選擇的人數及其占施測總人數的比率。經統計發現,在選擇頻度上排在前幾位的項目每年變化不大。其中對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脖子、肩膀酸痛、缺乏耐力、過于擔心將來的事情、思想不集中、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愛操心、對臟很在乎、記憶力減退、情緒易破壞、在乎別人的視線等多個題項的選擇率超過了40%。
3.討論
3.1 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統計數據結果結合面談結果顯示,大學新生容易產生的幾種不良心理如下:第一,情緒不穩定,意向消極問題,如新環境適應性焦慮、思想不集中、情緒容易遭到破壞等;第二,人際關系困擾,如宿舍關系不夠融洽、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總注意周圍的人、過分在乎別人的眼神等;第三,一定神經癥傾向,尤其表現為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對臟很在乎、擺脫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等;第四,自信心問題,有的自卑,有的狂妄自大;第五,壓力問題,如父母期望過高等;第六,求助問題,縱觀2013-1018級學生統計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學生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詢的問題。這也與張煜桐2017年對醫專學生所做研究結論相似。此外,有自殺意念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更加值得關注,這也是心理危機干預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因此,這部分人群是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對象。
3.2 “三早”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機制的建立
3.2.1 早發現
早發現第一、二類學生。對于第一類學生中有輕生念頭的學生需要積極關注,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普遍問題,也要引起重視,參考心理測試的結果,有針對性開展心理輔導。第二類學生一般情況下,要給予積極關注,但不排除向第一類轉化的情況,因此,對于第一二學生要早發現。
早發現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寄養家庭,以及有精神疾病遺傳史的家庭。大多數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出現危機與原生家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家庭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能量,一旦家庭出現問題,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可能性也隨之上升。
早發現情緒、情感、人際、學習等出現重大變化者。這些變化極易影響人的心理,誘發心理危機,如應激障礙會導致學生產生自殺或暴力攻擊他人行為。此外,還要早發現有學習上功課不及格三門以上的學生、人際關系緊張的學生、失戀后情緒波動大的學生等。
3.2.2 早預防
發揮“四級網絡體系”作用,早將心理危機干預關口前移。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體系,加強對各級網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四級工作平臺的工作能力,心理危機的發現往往是發生者身邊人,因此這四級網絡體系可以早預防危機出現。
及時建立動態心理危機學生檔案。僅僅依靠數據,對學生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個體自描述,師生的描述,以及行為分析也是必要的,并按照學生問題嚴重程度進行分級教育和動態管理。另外,學校心理中心及時更新危機學生的情況記錄,如休學復學等,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拓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載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尊重生命,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積極宣傳“生命第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塑造“理性平和”的陽光心態。對于入學前已被醫院確診為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加強引導,叮囑其按時服藥,對于患者身邊的學生更要積極引導,正確看待心理疾病,幫助患者克服畏懼同學不敢服藥心理。
3.2.3 早干預
團體輔導,解決成員存在的相似的心理障礙問題。目前,利用公眾號等融媒體形式,許多高校嘗試線上招募存在相似問題的同學,招募的學生形成團體小組,做拓展訓練,解決問題。如我們曾針對對某宿舍出現的人際關系問題的學生進行人際關系團體互助小組。此外,心理健康講座也可以看做一種特殊形式的團體輔導。
個體咨詢。針對普查出的學生的特點,對于心理狀況不良的學生,有針對性給予心理咨詢,使學生情緒得以釋放疏泄,促進學生人格成長,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大學生活以及今后的成長過程。
轉介。從心理危機分類來看,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應激性心理障礙極易誘發心理危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的相關規定,如果在心理輔導中發現異常,尤其發現學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需要及時轉介到醫療機構的心理門診,從而做進一步的心理治療。
[參考文獻]
[1]黃婷婷.剖析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成因與干預措施——基于一起案例的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
[2]張煜桐.醫專新生適應性的量化與質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3]尹紅霞,王紅菊,趙 銀,魏亞慧.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5).
[4]黃婷婷.剖析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成因與干預措施[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7).
[5]郭凱娟,劉志永. 高職院校心理危機干預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基于心理普查UPI數據分析[J]. 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4).
[6]李娟, 逄峰.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策略研究[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
[7]滁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新生心理健康UPI調查報告 王會 ;張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09-15.
[8]馬雪芬.論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應對途徑[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基金項目:2016年山東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一般資助類項目(J16YB55)。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學生處,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