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在經濟發展緩慢、教育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現況令人擔憂。本文結合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的審視,提出了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旨在為農村地區小學生閱讀推廣建言獻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審視;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每一學段“閱讀”部分提出了明確要求:第一學段“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而要完成這一目標,單純依靠課堂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課外閱讀加以補充。但從當前農村地區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來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抑或社會,均未將小學生課外閱讀擺在應有的位置上,課外閱讀更多地淪為一種形式。為了改善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理應肩負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工作,使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從量的堆積轉向質的飛躍[1]。
一、當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的審視
(一)家庭閱讀環境
家庭閱讀環境主要指向父母對孩子課外閱讀所持的態度、父母自身的閱讀意識、為孩子提供的閱讀條件等內容。一方面,對于農村地區家庭而言,雖然多數父母支持孩子開展課外閱讀,但由于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低,因而導致課外閱讀指導不力,學生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另一方面,在農村,能夠堅持閱讀的家長少之又少,其或外出打工,或忙于農活和小生意,農閑之余又熱衷于打牌、手機、電視等娛樂,部分家長甚至帶著孩子打牌娛樂,毫無閱讀意識與習慣,閱讀氛圍的缺失導致孩子不愿讀書,甚至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態度;此外,在如今這個信息化新時代,無論是紙質圖書還是電子書,可供學生閱讀的書籍難以估量,但對于多數農村地區而言,紙質圖書仍是孩子閱讀的主要來源,而家庭藏書大多種類單一,很多是過時的書目,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少之又少,家長也無購書意識,這直接導致家庭所提供的閱讀條件跟不上孩子課外閱讀需求。
(二)學校閱讀環境
學校課外閱讀環境涉及圖書設施及課外閱讀指導等內容。對于農村小學而言,多數圖書設施并不完善,部分學校甚至沒有設置專門的圖書室,而是在教室后面設立閱讀角,所提供的書籍也來自學生家庭,學生借閱過程由教師指派學生負責登記。對于教師而言,其使命在于教書育人,而農村小學生的向師性極強,教師的言談舉止會直接影響學生,這不僅體現在教師的閱讀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方面,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可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形成,繼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而對于當前農村教師而言,其多數很少閱讀書籍,特別是課外閱讀,部分教師雖依循新課標要求,為學生提供了所需閱讀的課外書目,但也僅限于此,學生有沒有閱讀教師并不知情,更別提高效的課外閱讀指導了,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效果。
(三)社會閱讀環境
社會閱讀環境主要指向學生所在地的社會圖書設施等。對于農村地區而言,社會閱讀環境并不甚理想,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農村書店少,圖書市場管理松散。當前,多數農村地區并未設置書店,加上市場管理不到位,導致圖書市場松散無序;二是農村書店多提供成人讀物,小學生閱讀材料少之又少。部分農村雖設立了書店,但多銷售的是成人讀物,關于小學生的多為作文書、字帖、教輔資料等,適宜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讀物很少。之所以存在如此問題,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閱讀意識普遍淡薄,對于學生課外閱讀推廣不重視;另一方面是由于閱讀功利性較強,認為閱讀的目的是掌握知識、考高分數、跳出農門,這導致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范圍多局限于教材及教輔材料方面,閱讀其他書籍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2]。
二、新時期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一)培育閱讀興趣,使課外閱讀從隨意走向自覺
在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中,要將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置于首位,使小學生課外閱讀逐步由隨意走向自覺。一方面,要注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學校應優化圖書館環境與藏書布置、開辟讀書角,將學校打造成書的世界;家長應注重與孩子的良性互動,并發揮表率作用,以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孩子的閱讀動力,堅定其堅持閱讀的信心,同時應嘗試親子共讀一本書,并對書中情節展開激烈探討,以全面調動孩子閱讀欲望。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學引導,尋找學生閱讀興趣的源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其所喜歡的課外讀書活動,并邀請文學作家等與之面對面,使學生面對面聆聽其讀書感受,同時應定期開展“課外閱讀之星”、“課外閱讀狀元”等評比活動,并向優秀閱讀者、進步者頒發“喜報”,共同分享閱讀的喜悅,全面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3]。
(二)科學選擇內容,使推薦書目由松散走向系統
面對龐大的、參差不齊的書目,小學生缺乏強大的選擇及鑒別能力,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科學選擇閱讀內容,使推薦書目逐步由松散走向系統。一方面,教師應依循學生個體閱讀能力的差異性,將推薦閱讀書目劃分為基礎型、發展型、全能型三大類,以供學生自主選擇,并實現下有保底,上不封頂;另一方面,教師在向學生推薦書目時,應立足于小學整體階段進行統籌安排,構建6個級別、12個閱讀模塊,分別以學期為單位向學生推薦不同書目,實現閱讀內容的由易到難、由淺到深;此外,在閱讀內容選擇方面,首選是各類經典著作,如中外名著、名家名篇、現當代優秀作品、榮獲國際大獎的著作等,同時所選書目應盡量與教材保持同步,以便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閱讀對應書目,實現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
(三)培養閱讀習慣,使閱讀效能從低效走向高效
學生課外閱讀效能高低取決于教師是否進行科學的指導。很多學生閱讀中只關注情節而不注重體悟,有些貪圖娛樂而忽視積淀,如此過眼煙云式淺顯閱讀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外閱讀效能。為了切實提升學生閱讀效能,關鍵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方面,要求學生閱讀時切忌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而應在重要地方加以標記,在書眉、空白之處寫上心得體會,將書中精當地方加以摘錄,做到穩扎穩打與融會貫通;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其特定心態,以其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引導。如要求學生課外閱讀超過20分鐘,并做好讀書筆記,接受父母、教師的核查;將不認識的字以記號標出,通過翻查字典認識它;面對好詞好句,要求學生以記號筆標出,并注明好在哪里;面臨疑惑時也應標記,并通過多種方法弄懂;及時將讀書體悟寫出來等[4]。
(四)完善閱讀制度,使閱讀管理從無序走向規范
正所謂 “無規矩,不方圓”,規范有序的閱讀管理與閱讀制度是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重要保障,為此,學校應加快推進閱讀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學校應完善教師閱讀制度,要求每年每位教師至少閱讀一種以上的教育教學期刊或著作,并設置必讀書目,如《教育的智慧》、《新教育》等,同時,每學期至少完成一本讀書摘抄,在具體制度的要求下,鼓勵教師堅持閱讀,為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展做出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學校應建立學生閱讀制度,由教師根據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確定學生的閱讀量、提出明確的讀書筆記要求、落實經典朗讀的實施情況等;此外,教師應利用晨會課開展一日一交流活動,利用幾分鐘時間,由學生向大家交流課外閱讀體會,或向其他學生推介課外閱讀書目,使學生展示自我的同時拓展視野、增長知識[5]。
(五)注重閱讀反饋,使閱讀評價由單一走向多元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反饋評價具有正面導向作用,因此,學校應建立健全課外閱讀評價體系,監督學生閱讀行為的同時,明晰課外閱讀的得失,及時調整課外閱讀的方向。一方面,學校應運用發展性閱讀評價機制全面評價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評價中既關注其閱讀感受,有考慮其閱讀方法、閱讀興趣及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與互動性,除了教師參與評價以外,還應引入學生、家長等多個主體,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的結合,增強學生閱讀評價的專業性,使學生根據評價結果反思自我,在反思中重新走入文本,大幅提升課外閱讀效果[6]。
三、結語
一言蔽之,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對閱讀的指導不能僅局限于教科書,更應將視野延伸至課外閱讀。由于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相對落后,因而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缺乏社區環境與家庭環境的支持,而學校作為相對獨立的場所,理應占領農村地區的文化高地,通過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使學校成為改善課外閱讀的重要突破口。
[參考文獻]
[1]張小霞.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小學中年級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策略探究[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 (33): 96.
[2]張永貴. 農村小學生兒童文學課外閱讀指導之我見[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 (32): 102-103.
[3]睢瑞丹. 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的審視[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9, 3 (18): 91-92.
[4]劉艷霞. 農村地區學生閱讀環境的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J]. 智庫時代, 2018 (26): 65.
[5]沈潔.? 小學中年段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D]. 蘇州大學, 2017.
[6]杜亞兒. 談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12, 14 (02): 116-118.
(作者單位:日照市東港區陳疃鎮中心小學,山東 日照?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