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彩
【摘要】目的:研究加減參苓白術散配合小兒推拿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療效。方法: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84例秋季腹瀉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42例采用加減參苓白術散配合小兒推拿法。將兩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對。結果: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秋季腹瀉患兒實施加減參苓白術散配合小兒推拿法治療安全有效。
【關鍵詞】小兒秋季腹瀉;參苓白術散;推拿
【中圖分類號】R2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100-01
小兒秋季腹瀉具有季節性、流行性等特點,輪狀病毒感染為該病的主要發生原因,若患兒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導致患兒營養不良。常規西藥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但容易產生細菌耐藥性,進而對臨床療效產生影響,而中醫在小兒秋季腹瀉治療中具有較好的優勢,因此本文對中醫加減參苓白術散+小兒推拿法在該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正文闡述如下:
1.1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本院接收的84例秋季腹瀉患兒分為對照組、觀察組,病例選取時間: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的臨床癥狀體征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兒科學》中的相關中、西醫診斷標準;②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顯示均為陽性;③所有患兒監護人均在知情本次研究目的及內容的前提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患兒;②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患兒;③依從性差的患兒;④對相關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
對照組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范圍:8個月至33個月,年齡平均值(20.15±5.20)個月。病程范圍:20h至3d,病程均值為(2.08±0.18)d。
觀察組42例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范圍:8個月至35個月,年齡平均值(20.29±5.26)個月。病程范圍:22h至4d,病程均值為(2.16±0.24)d。
兩組之間對比基線資料無較大區別(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治療。予以補液、抗生素、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降溫等對癥治療,同時予以思密達口服,1歲以下患兒沖服思密達1袋/d,一日三次;1-2歲患兒思密達沖服2袋/d,一日三次;2歲以上患兒沖服思密達一次一袋,一天三次。連續治療3d。
觀察組:加減參苓白術散配合小兒推拿法。①加減參苓白術散:陳皮、炒蒼術各3g,石榴皮、獨角金、山楂炭、白術、火炭母、太子參各5g,豬苓、茯苓、薏苡仁、扁豆各6g。加干姜治療畏寒,加檳榔治療腹痛。水煎取汁50-100mL,<1歲患兒一天半劑,分兩次溫服;≥1歲患兒一天一劑,一日三次。共計服用d。②小兒推拿法:以《中國推拿百科全書》為依據,先橫推患兒的脾胃經,推三關,揉外勞宮、天樞、足三里等穴位,各100次;使用右手全掌順、逆時針按摩患兒腹部各200次,再進行皮膚捏提操作;推拿時注意室內溫度以及推拿力度,一日一次,共計3d。
1.3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秋季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②統計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觀察組秋季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
見表1所示:
2.2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
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祖國醫學將小兒秋季腹瀉歸于“泄瀉”范疇,認為該病的病機在于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失調、脾虛濕困,尤其是先天稟賦不足、體質偏弱的患兒更容易因風寒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弱、清陽不升、肝胃不和,最終形成腹痛泄瀉,會損傷患兒的脾胃,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臨床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應以健脾和胃、益氣補血、通絡祛濕為原則。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加減參苓白術散具有補脾胃、益肺氣的作用,其中陳皮、蒼術及白術可起到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效果;石榴皮和山楂炭可健胃消食、止瀉化滯;獨角金可清熱消積;火炭母、薏苡仁以及扁豆可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太子參可益氣健脾、生津潤肺;茯苓和豬苓可利水滲濕。諸藥配伍能夠根除病因,促使臨床療效提升。小兒推拿療法結合患兒的體質、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力度進行推拿,能夠改善脾胃失調等癥狀,有利于提升患兒的機體免疫力和消化能力,糾正胃腸紊亂、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秋季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更短,不良反應少,充分說明了加減參苓白術散配合小兒推拿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高。
總而言之,加減參苓白術散與小兒推拿聯合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可迅速改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