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鳳
【摘要】目的:分析目標管理法在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方法:本次研究將內科實習護生作為對象,選取的護生數量為60名,要求選取時間是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將60名護生分成兩組,按教學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配組別。接受常規教學方式的30名護生編排為對照組,進行目標管理法帶教方式的另外30名護生設定為實驗組。針對兩組護生取得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對照組護生綜合素質評分均較差,而實驗組較優,P<0.05可以證明比較差異是有統計學意義的。結論:接受目標管理法帶教方式干預的內科護理實習生取得的學習效果較好,可使護生和帶教老師在帶教進程中樹立精確的目標,不僅便于護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且還可促使帶教老師對其各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具有推廣使用價值。
【關鍵詞】目標管理法;內科;護理帶教;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R4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33-02
臨床實習是護生對護理專業接受教育的接續,亦是培養護生全面能力的緊要環節,同時也是護生從學生轉變為護士的一個轉化過程。近些年隨著醫學模式的逐步改變,培育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護理人員顯得尤為緊要。然則常規的帶教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今護理的需求。鑒于此,本研究中,選取我院內科實習護生60名,作為本次調查分析的樣本,旨在探究目標管理法在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具體詳情見下文。
研究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實習的60名護生,作為本次調查分析的樣本,對其學習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將使用傳統帶教方式的護生設定為對照組,實驗組則采用目標管理法,每組樣本數均為30名,對照組中男護生2人,女護生28人,均為15名,護生年齡最小的17歲,年齡最大的23歲,平均年齡為(20.1±2.5)歲;實驗組中男護生3人,女護生27人,護生的年齡為17-22歲,平均年齡為(19.1±1.4)歲。將選取的60名樣本的相關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予以計算,結果發現組間差異較小,符合正態分布,P>0.05,符合本次研究前提。
1.2方法
對照組在本次調查中使用傳統帶教方式,護生實習第一天,引導其對科室環境進行參觀,并將內科的相關制度進行告知,與護生創建較好的溝通關系,帶教教師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對護生進行理論和實習知識的講解,教師可通過社交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和糾錯。實驗組則使用目標管理法進行帶教,在護生進行病區之前,由帶教老師和內科病區護士長對教學要求進行交流,待學生進病區之后,和帶教老師、病區護士長一起依據實習大綱要求及科室特征將臨床技能、理論知識等依照技能目標和知識目標制成表格,定出每7天學生應事先的目標(表1),將整個實習階段護生應完成的教學目標進行數字化分析,同時將其發放給護生及帶教老師。之后帶教教師依照每周目標涉及的知識點對臨床實踐活動進行安排,進而完成教學任務。
1.3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護生帶教后的綜合素質,具體有基礎操作、理論基礎、健康教育及專業技能四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其學習效果越佳。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版本:SPSS25.0)處理研究數據,資料描述形式:計數字資料為n(%),計量資料為(x±s);差異檢驗:計數資料為x2,計量資料為t;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
實驗組30名護生的綜合素質評分均較優,而對照組較差,統計學計算顯示(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2。
目標管理法主要是通過全面評估事件完成的進程,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使整個計劃的過程變得更具備全面性和目的性。既往常規的帶教方式,教師只能對護生掌握的知識進行大致的預計,而護生沒有合理劃分知識點的水平,整體均在模糊中探索,但經梳理目標之后,不管實踐操作,亦是理論基礎,都能更具備針對性,使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便護生能夠精確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對其和諧學習氛圍的構建比較有利,以免被動學習。目標管理對護生和帶教教師間的溝通具有較高的要求,若要完成設定的目標,不僅需要學生對知識的及時吸取,更需要帶教教師自身技能及專業素質過硬。本次研究中也發現,實驗組護生的綜合素質評分均較高,而對照組較低,結果再次證實了此方式的有效性。綜上,將目標管理法使用在內科護理帶教中,能夠顯著提升護生的綜合素質,應被積極使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