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璽 劉冬梅 曾慶紅等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致死的首位原因,現階段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人數已高達2.9億,每5個成人中有1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平均每6秒有一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雖然我國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本文通過研究現階段濰坊市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探討濰坊市心腦血管病防治現狀、體系建設及存在的問題,以此推動濰坊地區乃至山東地區心腦血管疾病分級診療體系建立,實行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結合,綜合管理危險因素,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率,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控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防治現狀;體系建設;分級診療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78-01
隨著疾病譜從傳染性疾病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改變,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建立合理的防控體系是慢病防控領域一個重大課題。為此,本文通過回顧現階段濰坊市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防治現狀,從證據角度去透視我市心腦血管防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希望能為我國心腦血管防治體系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1.1心腦血管發病及死亡現狀
2018年,濰坊市共監測心腦血管疾病新發病例75077例,全市發病率為800/10萬,相當于我市每日新發心腦血管疾病206例,共報告死亡病例21381例,全市死亡率為228/10萬,占到了全市死亡人數的340/0。
1.2我市心腦血管疾病流行趨勢變化
我市的心腦血管疾病粗發病率2018年達到800/10萬,比2013年的570/10萬上升了40.37%。其中腦出血、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標化發病率下降,但腦梗死的標化發病率呈現快速上升,增長了26%。我市心腦血管疾病標化死亡率近5年來下降了26.6%,提示居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視程度及全市醫療救治水平均有了明顯提高,從而降低了死亡風險。
1.3年齡特征
數據顯示我市2018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在65歲后達到最高值,但從各年齡組的發病率來看,40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65歲以上年齡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從各年齡組的死亡率長期趨勢來看,40歲以上年齡組死亡率逐年下降,0~39歲年齡組死亡率逐年上升。
2.1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防治現狀
我市心腦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控制并不樂觀,根據2018年我市慢性病危險因素調查顯示,我市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4.61%,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37.14%、36.82%、13.87%,雖然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均有所改善,但仍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55%。同樣,我市糖尿病患病率10.28%,與我國人群糖尿病患病率10.9%基本一致。血脂異常率達到44.67%,高于我國人群血脂異常患病率34.0%。血糖、血脂控制率均不容樂觀。另外我市男性吸煙率、飲酒率仍居高不下。2017年,國務院出臺了全國性中長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規劃,重點推進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早期篩查等,預計到2025年將心腦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5%。
2.2心腦血管疾病二級預防現狀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復發的風險,主要取決于自身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其控制情況。一項薈萃分析提示,腦卒中后1個月累積復發風險為3.1%,1年為11.1%,而10年再發風險高達39.2%。而TIA患者的腦卒中復發率更高,90 d累積腦卒中風險高達17%。根據我市研究觀察發現,我市初發腦卒中患者3年累積復發率為18.7%。我市心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TIA患者在2、30、90 d后的權重腦卒中風險分別為9.3%(7.5%~15.6%)、10.8%(8.3%~15.9%)、11.4%(7.9%~18.0%)。
2.3心腦血管疾病體系建設情況
我市自2011年參與了全國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干預項目,隨著項目工作的開展,我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區鄉鎮基層醫療機構為落腳點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控網絡體系,實現了村、鎮、縣、市四級診療體系。在國家衛健委的領導下,我市建設了一批卒中防治中心及胸痛中心,中心積極踐行國家分級診療工作,探索“以人為本、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我市已經構建并發布了腦卒中急救地圖,區域內醫療機構形成合力共同提高腦卒中防治效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市卒中中心就診人數明顯增加,比去年同期增長50%;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率達到了6%,高于國家卒中防治中心平均水平;通過綠色通道轉診來的患者,80%預后良好,降低了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
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但我市符合要求的卒中防治中心及胸痛中心數量也存在嚴重不足,與發病人數存在著嚴重的不匹配情況。同時我市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存在著明顯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不均衡,防治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鑒于當前我市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防治現狀,給出具體啟示和建議如下。
3.1堅持行政主導、分級診療、區域協作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特色
堅持政府主導,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全面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管、康”綜合服務內涵,進一步健全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共同參與的“防、治、管、康”一體化防治工作體系,大力培訓基層醫務人員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與技能,真正落實“防治結合,重心下沉”。
3.2強化基層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
實施全人群危險因素篩查與高危人群干預,轉變日常生活方式,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國內外研究顯示心腦血管疾病可通過采取人群綜合干預措施達到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如芬蘭的北卡研究,在實施基層高危人群干預后,各種危險因素水平明顯下降,進而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死亡率也明顯降低。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的防治工作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提出了“關口前移”的預防策略,但我國的心腦血管一級預防工作與國外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加強一級預防仍是減輕心腦血管疾病負擔的基本策略。
3.3全面普及防治適宜技術,提升心腦血管救治能力
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依托全市卒中防治中心及胸痛中心的技術力量,全面普及防治適宜技術,升級基層醫療機構心腦血管檢驗設備,積極開展相關培訓,提升基層醫務人員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理念和救治能力,指導和規范我市心腦學管疾病防治臨床實踐。
3.4積極組織、廣泛動員、創新宣教模式
開展心腦血管疾病宣講團下基層活動,特別是加大對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防控知識的宣傳力度,宣傳內容要通俗易懂,引導群眾主動關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提高百姓防治意識,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是我市慢性病防治的難點重點,我們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多部門密切協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策略,加強基層衛生服務,尤其是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積極開展心腦血管疾病專病和綜合性醫聯體建設,提高基層醫生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和技能,才能取得更顯著的工作成效,進一步提升我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及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