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亮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精神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問題。健康作為一個恒古不變的話題,其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諸多影響,其中,新生兒的健康問題更是備受關注的重要問題。一個人的嬰幼兒時期決定其今后的成長,影響其整體的發育情況,所以對新生兒的健康更應高度重視。新生兒黃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病因較為復雜,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膽紅素性腦病等并發癥,所以要特別注意。很多家長對這一疾病的癥狀了解不清。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新生兒黃疸的觀察方法。
在臨床醫學上,將出生未超過28天的嬰兒黃疸癥狀叫做新生兒黃疸,其也被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表示在新生兒時期,因嬰兒的膽紅素代謝發生異常,所以導致血中的膽紅素水平呈現升高趨勢,進而產生鞏膜、黏膜及皮膚黃疸的癥狀。
要想對黃疸癥狀做出有效觀察并進行必要的診斷和治療,就需要了解新生兒黃疸的特點、種類等各方面要點內容,下面就來一一說明。
(一)新生兒黃疸的病因病機。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包括膽紅素生成過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為胎兒的血氧分壓較低,進而導致紅細胞的數量出現代償性升高的情況,當胎兒出生后,其血氧分壓也逐漸升高,從而使過量紅細胞遭到破壞而產生膽紅素。
有一些早產兒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其胎齡越小,則體內的白蛋白含量就越低,非結合膽紅素無法與之結合成結合膽紅素,故結合膽紅素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少,進一步影響膽紅素排泄。
新生兒出生時,其肝細胞中的Y蛋白含量很少并且活性較差,所以結合膽紅素的生成量就較少;還有的嬰兒在出生時,自身的排泄的能力相對較為低下,導致肝細胞無法將結合膽紅素順利排出。
新生兒在出生時,其腸腔中存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這種物質可以把結合膽紅素變為非結合膽紅素,再加上嬰兒的腸道中缺少細菌,所以使非結合膽紅素吸收與產生都明顯增加。另外,顱內出血、頭顱血腫、酸中毒、脫水、缺氧以及饑餓等,都可能導致黃疸癥狀,或令黃疸的癥狀逐步加重。
生理性黃疸主要的癥狀包括:病情較輕的患兒其鞏膜、面頸部會出現淺黃色特征,有時還可能波及軀干等部位,但患兒一般情況好,足月兒生后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到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兒生后3~5天出現黃疸,5~7天達到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達3~4周。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其黃疸癥狀會從頭開始一直延伸到足,進而遍及全身各部位,有時,患兒的嘔吐物或腦脊液等也可能出現黃染,糞便也會呈現黃色,同時尿液中不含膽紅素。
此時在觀察時,需注意以下要點:首先要觀察黃疸的具體色澤,病情較輕的患兒呈現淺黃色,而較重的則顏色較深,多呈現暗黃色;其次就是觀察黃疸的部位,患兒黃疸多發于頭面部皮膚及鞏膜、軀干、四肢近端等部位,但是通常不超過肘膝位置;對于一些普通的新生兒來說,其發育情況如果較好,且沒有貧血癥狀,肝腎功能也處于正常范圍,則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較小;但對于一些早產兒來說,發生生理性黃疸的概率要比其他嬰兒更高,且黃疸的程度也較重,消退的速度相對較慢,可能會延長至2~4周左右。
病理性黃疸的特點包括:出現得早,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之內就可能產生;程度較重,膽紅素每日升高大于5mg/dl或每小時大于0.5mg/dl;病情持續的時間較長,足月兒大于2周,早產兒大于4周;黃疸退而復現;血清結合膽紅素大于2mg/dl。
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需要注意患兒大便顏色,當患兒的肝臟膽道出現問題時,則其大便可能變白,但注意并非突然呈現白色,而是循序漸進的,此時如果患兒身體突然泛黃,則需及時就醫。其次是要觀察患兒是否看起來越發發黃,如果出現這種癥狀,同時其精神和胃口都有問題,或出現尖叫哭鬧、嗜睡或體溫不穩的癥狀,則需立即送醫治療。然后就是觀察黃疸的變化情況,黃疸通常是從頭產生的,而后由腳開始消退,此時患兒的眼睛是最早開始變黃的,也是最晚消退的,所以在觀察時應最先觀察患兒的眼睛,還可對患兒的身體各部位進行按壓,如果按壓后的皮膚呈現白色,則沒問題,而呈現黃色,則需注意。
總而言之,新生兒黃疸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發育以及身體健康,所以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因新生兒黃疸病因較為復雜,所以應了解一些觀察方法,以便及時發現癥狀,為后期的治療提供有利基礎。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些新生兒黃疸的病因病機以及觀察時的注意事項,希望可以幫助到家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