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錕
【摘要】目的:研究PTED與ACDF治療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選取的60例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行ACDF治療,觀察組行PTED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得到縮短,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反光對照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變化不明顯,兩組之間的差異極大(P<0.05)。結論:治療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運用PTED,效果比ACDF明顯好。
【關鍵詞】PTED;ACDF;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種類型,主要由于單側或雙側神經根受壓或受刺激,引起相應神經根支配區域感覺障礙、運動障礙以及反射障礙,表現為單側、雙側頸肩部疼痛,手臂、手指麻木以及肢體活動乏力等癥狀[1]。神經根型頸椎病容易導致患者神經分布區域出現疼痛,出現病理方面的病變,在頸椎病中占據60%以上[2]。本研究為有效對這種疾病進行治療,對其采用PTED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60例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選取時間:2018年9月—2019年9月;分組方法:隨機數字表法;組別:對照組,觀察組。病例詳情:對照組共30例,男女之比為15:15;年齡25~65歲,平均(52.6±2.3)歲;病程3天-6個月,平均(2.9±0.7)個月;觀察組共30例,男女之比為17:13;年齡25~66歲,平均(52.8±2.3)歲;病程4天-6個月,平均(2.8±0.9)。經對比,兩組基線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展開對比。
觀察組行PTED 治療,全麻后為患者插氣管插管,幫助患者取俯臥位,足頭較高,將患者的頸部稍微抬高微向前屈,使用頭架固定頭部,定位采用C型臂X線機透視輔助,找尋病變組織所在位置做好標記。為其實施消毒并將其鋪單,并貼上保護膜,將患者的切口點標記出來,找準位置進行穿刺。實施透視時,將穿刺針確定好,使其距離間隙、關節突鄰近上位椎板下緣骨面,切口形狀設置成縱行,大小設置為0.6cm。對置入的擴張套筒使頭端與骨面接觸到的位置按照相應的順序置入,然后再置入相應的工作通道,將擴張套筒移除。將患者的通道固定后,安裝好內窺鏡鏡頭、光源,將其和錄像系統連接起來。針對透視病變出現的間隙進行確定,利用雙極電凝、髓核鉗對通道內部的軟組織實施清理,將病變的位置暴露出來。運用顯微磨鉆對關節突關節內側緣進行磨除,利用微型咬骨器將骨質咬除,將患者的硬膜囊外側暴露出來,利用顯微牽開器將患者的神經根牽開,使用髓核鉗將椎間盤組織、突出髓核全部取出。反復對患者的神經根進行探查,對其徹底實施減壓,對患者的手術區域進行沖洗,做好止血工作后,將其縫合。
對照組行ACDF治療,為患者插好插管對其實施麻醉并加以消毒,消毒和觀察組相同,在右頸前選擇切口,切口為橫方向,對其實施鈍性分離,將手術的間隙和手術節段椎體暴露出來。定位利用定位針頭展開透視,將前縱韌帶切開,然后向兩側逐漸剝離,將患者的頸椎體暴露出來,一直到達間盤纖維環外層。對患者的椎間隙進行擴張時使用椎體撐開器,使用尖刀對患者的纖維環進行切除,利用髓核鉗將髓核摘除,除去患者的骨贅,利用刮匙將患者殘余的椎間盤組織清除。等減壓后,將合適的椎間融合器置入,將撐開器松開,置入頸前路鈦板,使用螺絲對其加以固定并將其鎖定,最后對患者的手術區域進行沖洗,止血后將其縫合。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
在統計學軟件SPSS21.0系統中錄入60例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研究數據,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借助t、X2值進行檢驗對比,當P小于0.05時,便可判定組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得到縮短,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反光對照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變化不明顯,兩組之間的差異極大(P<0.05)。見表1。

表 1: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x±s)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常為一側發病、也有兩側都發病者。多發于30-50歲,和外傷一般無關,常見于伏案工作者[3]。與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鉤椎關節增生、后縱韌帶局限性肥厚、頸椎不穩壓迫或刺激到神經神經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出現頸椎病的主要原因是頸椎骨質增生和椎間盤突出,臨床上具體的表現為頸部與背部疼痛,會出現上肢無力和惡心、嘔吐等。
ACDF是常用頸椎神經根壓迫解除術,可以對患者的疼痛進行緩解,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術后關節活動度會有所降低,局部組織的生物力學會出現失衡,將鄰近的節段負荷會全面增加,促進節段退行性病變[4]。PTED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技術比較可靠,臨床上應用價值較高。本研究對觀察組使用PTED治療,手術時間明顯得到縮短,術中出血量也大大減少。
綜上所述,治療頸椎神經根壓迫解除術實施PTED治療,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臨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馬俊, 葉曉健, 席焱海, et al. 后路經皮內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J].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38(16):971-980.
[2]張鋒, 張文志, 段麗群, et al. 通道顯微鏡下頸后路椎間孔擴大成形術治療單節段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J].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8, 23(3):209-213.
[3]關海山, 李承罡, 史潔,等. 前路減壓融合術與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中期隨訪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 2019, 39(17):1044-1052.
[4]徐政, 劉藝. 改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聯合分段側塊螺釘固定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J]. 中國綜合臨床, 2017, 33(7):64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