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冠文
【摘要】 目的:對綜合ICU內科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進行病原學分析。方法: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綜合ICU內科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菌種類、耐藥性等進行觀察和統計,旨在為該病的預防與患者的護理過程提供參考依據。結果:本次研究分離出病原菌134株,其中主要包含細菌97株(86株革蘭氏陰性細菌、11株革蘭氏陽性細菌),真菌37株。革蘭氏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35.07%)和銅綠假單胞菌(14.93%)為主,幾乎占所有病原菌的半數;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分離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6.72%)及溶血葡萄球菌(1.49%);真菌中主要為白色念珠菌(17.91%)。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中,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哌酮、阿米卡星、環丙沙星、美羅培南等耐藥性較高,對替加環素的耐性性低;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等耐藥性較高,對多粘菌素耐藥性低;肺炎克雷伯桿菌對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亞胺培南及替加環素耐藥性低。革蘭氏陽性菌中,兩種葡萄球菌對替考拉寧與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更低。結論:綜合ICU內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耐藥性方面,無論是革蘭氏陰性菌,還是陽性菌,都對大部分抗生素表現出較高的抗性,對此應繼續加強相關研究,用以發現更多能抑制病原菌生長的藥物,造福廣大患者。
【關鍵詞】 綜合ICU內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學分析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過程當中患者常會出現的病癥,且致死率較高。雖然當前國內外的醫療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但該疾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1]。本次將我院近兩年時間綜合ICU內科收治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以確定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菌種類等。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綜合ICU內95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8:37,年齡處于62~80歲之間,平均年齡(71.3±5.2)歲。同時觀察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所有患者的體溫均在38攝氏度以上,且呼吸道內部存在粘性分泌物,排除機械通氣但未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患者。
首先按照正規流程取患者的痰液標本。在清晨患者未服用抗菌藥物時,使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進行吸痰,其后立即選取合格標本送檢。需要注意的是,采集標本的整個過程中均要進行無菌操作,避免影響檢測結果[2]。其次制作供病菌繁殖的培養基,制成添加定量羊血的血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平板及MH瓊脂平板。再次將處理后的痰液分別接種于三種平板中,并置于培養箱內,設置適合病原菌生長的溫度。最后獲得純菌種,觀察并記錄菌體的形態學特征,同時進行革蘭氏染色處理,鑒定細菌或真菌種類。此外,結合藥敏實驗判斷病菌的耐藥性。
本次研究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卡方檢驗與t方法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則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95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當中共分離出病原菌134株,其中主要包含細菌97株(86株革蘭氏陰性細菌、11株革蘭氏陽性細菌),真菌37株。革蘭氏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35.07%)和銅綠假單胞菌(14.93%)為主,幾乎占所有病原菌的半數;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分離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6.72%)及溶血葡萄球菌(1.49%);真菌中主要為白色念珠菌(17.91%)。詳情見表1。
所有菌種當中有93株得到了藥敏試驗結果,其中革蘭氏陰性菌占82株(88.17%),革蘭氏陽性菌占11株。

革蘭氏陰性菌的耐藥性: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哌酮、阿米卡星、環丙沙星、美羅培南等耐藥性較高,對替加環素的耐性性低;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等耐藥性較高,而多粘菌素環境下病菌無法生長;肺炎克雷伯桿菌的耐藥性也非常高,但無法適應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亞胺培南及替加環素。
革蘭氏陽性菌的耐藥性:與環丙沙星、紅霉素及克林霉素等藥物相比,兩種葡萄球菌對替考拉寧與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更低。
近幾年來,ICU病房內的機械通氣使用率較高,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則逐漸成為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大威脅。基于這種問題考慮,應及時對病房內部的環境予以整改,爭取盡早發現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的因素,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3]。
本次對ICU內科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進行了探討,發現患者的體內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72.39%),革蘭氏陽性菌和真菌則分別為8.21%、27.61%。同時,通過耐藥性試驗,發現無論是革蘭氏陰性菌,還是陽性菌,都對大部分抗生素表現出較高的抗性,對此應繼續加強相關研究,發現更多能抑制病原菌生長的藥物,造福廣大患者。
[1]袁國航.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病原學特點及耐藥性分析[D].遵義醫學院,2016.
[2]馮陽. 重癥醫學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病原學特點分析[D].貴州醫科大學,2018.
[3]毛文杰,李曉卿,郭狄娜,沈芝紅,徐星.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炎性因子表達及病原學特點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9,29(05):673-67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