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保
【摘要】目的:探究兒童保健干預在預防兒童單純性肥胖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行健康體檢的80例兒童(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作為研究對象,由家屬根據意愿選擇干預方式后進行分組,將應用常規干預、兒童保健干預的兒童分為常規組(40例)、保健組(40例)。對兩組一年后肥胖率進行對比。結果:常規組肥胖率為40.00%,保健組肥胖率為10.00%,對比發現保健組肥胖率更低,且組間數據差異檢驗值為P<0.05。結論:在兒童中開展兒童保健干預,可通過專業的飲食與生活指導,有效預防或減少兒童單純肥胖性的發生。
【關鍵詞】保健干預;兒童;單純性肥胖
前言? ?兒童單純性肥胖是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指兒童長時間攝入的能量超過正常消耗,導致體內有大量脂肪堆積,使體重超過合理范圍[1]。有學者指出,單純性肥胖若得不到及時控制,易引發不同程度的不良癥狀,例如發紺、心力衰竭與低氧血癥等,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發育與成長。而不良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與單純性肥胖的發生密切相關[2],臨床上可通過保健干預為兒童的飲食與生活提供專業的指導,以糾正兒童的不良生活習慣。故本文主要分析保健干預在兒童單純性肥胖中的預防效果,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行健康體檢的80例兒童(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低于12歲者;(2)家屬已閱讀此次研究相關資料,同意加入。排除標準:(1)合并全身或局部感染者;(2)不愿意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3)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由家屬根據意愿選擇干預方式后進行分組,將應用常規干預、兒童保健干預的兒童分為常規組(40例)、保健組(40例)。常規組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3例、17例;年齡范圍在5~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8.25±1.24)歲;身高范圍在100~149cm之間,平均身高為(135.21±3.10)。保健組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3例、17例;年齡范圍在5~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8.30±1.32)歲;身高范圍在100~149cm之間,平均身高為(135.19±3.13)。在以上資料比較上,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予以常規組常規干預,即護理人員通過家屬了解兒童的膳食結構后,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予以保健組兒童保健干預,方法:(1)營養干預:由于飲食不合理是引發單純性肥胖的關鍵,護理人員在干預過程中首先需要分析兒童的身心情況,將其體重與年齡作為依據,制定出科學可行的食譜。叮囑家屬依據每日總熱量對兒童的食物進行選擇,例如,以豆制品、魚類等食物為主。同時,兒童每日脂肪的攝入量約占總熱量的26%,蛋白質約占20%,碳水化合物約占50%。主動向兒童講解食用蔬菜與水果對成長的重要性,若兒童不喜蔬菜,應鼓勵其積極嘗試,改善對蔬菜的抗拒情緒。(2)運動干預:以兒童的身心特點制定出相應的運動方案,或是結合實際改善以往的運動方案。叮囑家屬每周督促兒童進行游泳、慢跑與跳繩等運動,時間為每周五天,每次運動30min。在運動前,首先進行15min熱身運動,使兒童處于放松狀態,在運動過程中注重觀察兒童的各項情況,并做好詳細的記錄,以便后期調整運動方案。(3)生活指導:護理人員而兒童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時間,叮囑兒童按時睡覺與起床,每日堅持活動,以促進免疫機制的提升。由于家屬在兒童發育與成長過程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護理人員應叮囑家屬重視兒童的懶散行為,協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兩組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記錄兩組一年后肥胖率。以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肥胖判定標準進行劃分,可分為輕度肥胖(27≦BMI<30)、中度肥胖(30≦BMI<35)與重度肥胖(BMI≧35)[3]。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指標采用(%)表示,行X2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1數據顯示,常規組肥胖率為40.00%,保健組肥胖率為10.00%,對比發現保健組肥胖率更低,且組間數據差異檢驗值為P<0.05。

表 1 對比兩組肥胖率(%)
臨床醫療工作者認為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兒童的肥胖趨勢進行抑制,為兒童提供專業的飲食與生活指導,是保障兒童健康成長與發育的關鍵,也是預防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生的有效途徑。兒童保健學是一門主要研究兒童成長與發育的規律、需求的學科,其發展的意義在于糾正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不良習慣,確保兒童在專業的指導下健康發育,并且綜合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我院在實施兒童保健干預過程中,首先結合兒童的發育情況制定出科學的食譜,一方面可為家屬提供飲食指導,另一方面能夠保證兒童的飲食均衡,為機體補充所需的能量與營養,避免飲食不當引發單純性肥胖。其次,在運動上向兒童與家屬提出建議,由家屬督促兒童每日堅持進行慢跑與游泳等運動,可增加熱能消耗量,減少脂肪堆積。同時,兒童在運動過程中血管適度收縮且心跳加快,有利于增加大腦供血量,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代謝,保證腦細胞的正常發育,促進智力的發展。最后,護理人員與家屬共同糾正兒童的不良生活習慣,幫助兒童改變懶散行為,可讓兒童身心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通過良好的生活與運動習慣預防單純性肥胖的發生。此次研究數據顯示:常規組肥胖率為40.00%,保健組肥胖率為10.00%,對比發現保健組肥胖率更低,且組間數據差異檢驗值為P<0.05。
總而言之,在兒童中開展科學、合理的兒童保健干預,可就診兒童的不良飲食與生活習慣,在根源上降低單純性肥胖的發生率。
[1]李雪玲,項征,梁愛民,兒童保健干預對兒童單純性肥胖預防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02):128-129.
[2]戚小兵,貝偉紅,馮秀娟,等.珠海市學齡前兒童單純性肥胖流行現況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7,25(06):598-600.
[3]夏偉桃.觀察保健干預對兒童單純性肥胖的預防效果[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8,35(0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