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夏雨 陳俊敏 王文毓 梁超
【摘要】脾為至陰之臟,轉輸精微,可謂引陽入陰之樞紐。當脾臟受損,樞機不利,陽不能規律入于陰,便可導致失眠。故從脾論治相關性失眠,能夠取得一定療效。筆者從理論與臨床兩方面進行論述,希望為臨床治療脾虛型失眠提供一個思路。
【關鍵詞】脾;至陰;失眠;補中益氣湯
失眠指的是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出現睡眠障礙的人群也會越來越龐大,睡眠障礙使人們的健康受到威脅,使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受到巨大干擾,妨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睡眠障礙己經作為世界范圍的公共衛生問題被提到了日程[2]。我國一項統計資料可發現,當前我國失眠患者的規模己經達到了120萬至140萬人次,失眠患病率己經達到了10%-20%[3]的高水平。西醫治療失眠障礙以重塑睡眠 - 覺醒節律為主,藥物主要包括苯二氮類、非苯二氮類、三環類抗抑郁藥、褪黑素等,因部分藥物具有成癮性、依賴性、宿醉感等不良反應,
而在臨床應用上部分受到限制。失眠,中醫又稱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等,筆者根據“脾為至陰”理論,通過調理脾臟,使陰陽調和,氣機通暢,達到改善睡眠質量的目的。
脾為人體五臟之一,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脾的屬性為“陰中之至陰”,在《黃帝內經》中有具體論述,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依據《中醫名詞術語選釋》對“至陰”的釋義為:至,即到。至陰,即到達陰的意思。筆者認為至陰之所以是脾的代名詞,與其為內臟轉輸精微的功能密切相關,《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五谷在胃腸中腐熟傳導,其中精微再由脾轉輸于內臟,六腑屬陽,五臟屬陰,這個過程本就是從陽到陰的過程,脾在這個過程中明顯起到一個樞紐的作用。
關于失眠的病機,《黃帝內經》中早有解釋, 例如《靈樞·大惑論》亦言:“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得暝矣。”衛陽之氣的運行循環以及其盈虛通滯的狀態都會影響陰陽的正常交泰,即則陽不入于陰,從而導致失眠[4]。總而言之,陽不能按時順利至于陰,均能導致失眠。
當各種原因導致脾土虧損,樞機不利,陽至于陰的道路受阻,陽不得入于陰,留于外,則不得眠。同時脾土不能轉輸精微,灌溉四傍,導致五臟失養,氣血兩虛。
患者黃某某,女,48歲,入睡困難3+年,加重半年,每晚睡眠時間最多約1-2小時,眠淺易醒,甚則整晚不寐,情緒煩躁,睡前覺周身瘙癢不適,無明顯皮疹,口干,無口苦,無口腔潰瘍,無牙齦腫痛,無心慌心悸,平素家事思慮過度,感疲倦乏力,記憶力、視力、聽力稍下降,納尚可,無腹脹腹痛,大便每天一次,偶不成形,小便可,月經規律,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初診予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30 g、人參10 g、升麻8 g、炒白術15 g、柴胡10 g、當歸15 g、陳皮10 g、珍珠母15g、生麥芽20g、干姜15g、大棗30g、甘草6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每次150ml);一周后復診,患者自訴較前入睡容易,睡前已無周身瘙癢不適,每日睡眠時間約3小時,其余同前。繼續予補中益氣湯加減約15劑,患者睡眠質量較前繼續改善,每日睡眠時間約4-5小時。繼續服用薯蕷丸鞏固療效,并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三餐規律,堅持運動。
按:患者中年女性,長期思慮,損傷脾土,陽到陰的樞紐不利,一則夜間陽不能順利入于陰,留于外則擾亂心神與肌表,故見入睡困難,睡前覺周身皮膚瘙癢;二則無法正常轉運胃腑所生的精微,導致五臟失于濡養,故見記憶力、視力、聽力下降,疲倦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均為氣血不足之象。補中益氣湯為《脾胃論》中經典方,方用以黃芪、黨參(換為人參增強補氣之功)、白術健脾益氣,陳皮理氣,當歸補血,升麻柴胡升陽,再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隨癥加減,脾臟受損時長,氣血虧損,患者虛損較甚,故再用薯蕷丸補虛以鞏固療效。
綜上所述,脾為至陰,是陽至于陰的樞紐,當脾臟受損,樞機不利,陽不能規律入于陰,便可導致失眠。調理脾臟,使氣機條達,陽順利至于陰,則睡眠得以改善。
[1]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143.
[2]陸曉峰,孫林,張慧珍,等.睡眠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1,24(2):67-69.
[3]孫家蘭,傅毅.失眠的藥物治療現狀[J].世界臨床藥物,2008,29(4):219-223.
[4]蔣濤,王宇其,梁超,潘敏娟.從《黃帝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探討失眠病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12):16.
作者簡介:龔夏雨 1995.08.02 女 成都中醫藥大學2013級七年制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的臨床研究
通訊作者簡介:梁超 1958.08男 碩士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 四川冉氏脾胃病流派第三代傳承人 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的臨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