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嬌
【摘要】目的:研究腦膠質瘤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分級情況的影響。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50例腦膠質瘤患者,動態隨機分組,各25例。對照組行常規干預,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予以人性化護理模式,觀察兩組疼痛分級、心理狀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疼痛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兩組輕度、重度疼痛概率差異較大,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及抑郁評分分別為(26.59±4.16)分、(29.49±2.62)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膠質瘤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其疼痛情況及心理狀況,利于提高預后效果。
【關鍵詞】 腦膠質瘤;人性化護理模式;疼痛分級
在顱內惡性腫瘤中,腦膠質瘤較為常見,臨床多采取外科手術切除瘤體,之后聯合免疫治療、放化療等方法。臨床發現,護理服務質量直接關系著手術的順利實施及預后效果,隨著社會發展[1],人們對醫療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常規護理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人性化護理模式則是以人為本,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等全面服務,盡量滿足其需求。本文旨在分析腦膠質瘤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分級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50例腦膠質瘤患者,以動態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25例對照組年齡最大65歲,最小31歲,平均(46.35±2.70)歲,男女之比為14:11;其中,5例為枕葉,10例為額葉,6例為顳葉,4例為頂葉。
25例觀察組年齡最大67歲,最小28歲,平均(46.02±2.55)歲,男女之比為12:13;其中,4例為枕葉,12例為額葉,7例為顳葉,2例為頂葉。
在資料方面兩者無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加強臨床監測,遵醫囑實施各項工作,告知患者手術相關注意事項,確保管道通暢,及時處理異常狀況,病房溫濕度適宜。
在此基礎上,予以觀察組人性化護理模式,主要在于:以人文主義為原則,尊重患者的隱私權、知情權等,充分為患者考慮,詳細告知其各項操作的基本流程及意義,獲取其配合及信任,耐心聽取患者主訴,并予以力所能及的幫助,保持態度親切、語氣溫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尤其是針對老年患者,需予以充分尊重,護理動作輕柔。患者因病情等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護理人員應幫助其盡快熟悉醫院環境,主動介紹主治醫師及責任護士,消除其緊張陌生感,根據患者家庭條件、文化程度等差異,選擇合適護理語言,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屬治療計劃及成功案例,引導其積極面對,樹立治療信心,同時提前做好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案,加強臨床檢測,避免意外事件發生。
觀察兩組疼痛分級、心理狀況。
疼痛情況采取視覺模擬評分表示,共10分,0分為無痛,1至3分為輕度疼痛(尚可忍受),4至6分為中度疼痛(對睡眠有所影響,根據情況使用止痛藥物),7分以上為重度疼痛,無法忍受,對睡眠產生嚴重影響。
心理狀況采取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均為百分制,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
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心理狀況),計數資料,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疼痛分級)以SPSS19.00軟件分析,數據對比P<0.05則說明兩者對比有價值。
兩組干預前疼痛情況并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數據優于對照組,兩組輕度、重度疼痛概率差異較大,P<0.05,如下所示(表1):

表 1:兩組疼痛分級比例(n,%)
兩組干預前心理狀況無對比價值,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及抑郁評分分別為(26.59±4.16)分、(29.49±2.62)分,低于對照組,P<0.05,如下所示(表2):

表 2:兩組焦慮、抑郁評分(n,分)
腦膠質瘤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首選外科手術治療,予以良好的護理服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預后效果,促使病情康復。本文觀察組實施人性化護理[2~3],可減少常規模式被動護理、護患溝通不暢等缺陷,護理人員更能體會患者的心理及生理變化,便于護理工作的開展,同時此模式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負面情緒,而恐懼、焦慮等異常情緒可能會導致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配合及術后恢復。對于護理人員而言,人性化護理模式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不斷學習并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也利于醫院良性發展。本文結果可見,干預后,觀察組疼痛分級情況、心理狀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腦膠質瘤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其疼痛情況及心理狀況,利于提高預后效果。
[1]王桂蘭,郭紅桃.規范化護理模式對腦膠質瘤手術患者的心理及應激狀況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8):199-201.
[2]遆燕燕.多學科護理照顧模式對腦膠質瘤術后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評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0):145.
[3]王婷.華生人性照護理論在腦膠質瘤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現狀[J].醫藥前沿,2016,6(11):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