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云 白亞平
【摘要】 目的:觀察消化科病患運用個性化自我護理教所取得的成效。方法:選擇220位消化科病患,并且使用隨機數表的方法進行分組,共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病患共有110位病患,其中對照組病患主要采用的是常規型消化科健康的教育方法,而觀察組病患則采用的是個性化自我護理的教育方法。通過對兩組病患教育前后的健康狀況、焦慮自評表、自我護理能力表進行分析和調查。結果:教育前后兩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評分和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都比之前更高,焦慮自評分比之前更低。觀察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都高于對照組評分,其中焦慮自我評分比對照組評分更低,兩組數據間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概念。結論:消化科中通過使用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式能夠更好地緩和病患的消極情緒,還可以更好地提升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從而進一步改善病患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具有較好的臨床護理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 個性化自我護理;消化科;健康狀況;康復
因為消化科疾病需要花費較長的治療時間,而且病患大多會出現病癥重復出現的現象,病患將承受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打擊,有些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缺乏信心,從而嚴重影響康復效果和病患的生活治療。而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式在最近這些年來得到普及,主要是依據美國護理學家orem的相關學說和思想而產生的,并且被醫療界所重視和運用。通過大量臨床實踐案例可以發現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具有多方面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患的呼吸、心血管等疾病病情,還可以改善病患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從病患術后效果可以發現病患的預后效果較好。這次研究重點把自我護理教育運用到消化科病患的臨床護理當中,并且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從而更好地體現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在消化科病患治療中的作用。
選擇了在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這段時間內入我們醫院接受治療的220位消化科病患,并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考察對象,將這些病患按照隨機列表的方式進行分類,可以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病患共有110位。在對照組病患中共有65位男性病患和45位女性病患,其中年齡最小是23歲,年齡最大是68歲;而疾病種類一般可以分成三組,分別是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和肝硬化疾病。其中,觀察組中共有60位男性病患和50位女性病患,年齡最小的是21歲,年齡最大的是69歲;疾病種類可以分成三組,分別是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和肝硬化疾病,兩組病患的性別、年齡和疾病種類等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概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價值。本次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全部病患是主動參與本次研究,也簽署好了相應的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病患采取的是常規型消化科健康教育的方式,比方說指導病患如何用藥、加強飲食指導和健康宣教等工作。觀察組病患則采取的是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的方式,第一,醫院要在病患入院那天收集好相關資料,比方說病患的年齡、學歷和健康狀況,結合醫生所給的意見進行相應的個性化教育,還要對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的實行意義和方式進行簡述,促進病患和主治醫師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還要制定專門的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式,主要有遵醫囑用藥、合理運用以及心理護理等,有效地開展健康宣教工作,讓病患多加發表觀點和看法,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病患學習健康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治療中容易出現的癥狀,以便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和預防措施,還可以避免病患的心里恐慌和害怕。醫生還要叮囑病患嚴格用藥,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依據自我護理教育方案來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和辦法。第二,醫生在護理前期還要根據病患的自理能力進行相應的幫助,一些病患因為疾病只可以吃流質食物,那么醫院需要重點做好這類病患的飲食護理工作,有些病患剛剛接受過創傷性手術,造成日常生活難以自理,那么醫院需要提供一些補償護理方法,幫助病患更好地做好個人衛生工作,并且等到病患的自理能力達標之后,然后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有其要注重指引病患采用自我護理教育的方式。
通過對病患教育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和焦慮自我評分,使用焦慮自我評分表來評估病患的焦慮狀況,分數較低說明病患的焦慮狀況有所改善;使用生活質量評分表來評估病患的生活質量,分數較高說明病患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使用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表來評估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分數較高說明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較強。
實施個性化自我教育之前,兩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較不具備統計學概念。實施個性化自我教育方式之后,兩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評分都高于教育之前的評分,而焦慮自我評分比教育之前的評分更低,而且觀察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的評分更高。
實施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式之前,兩組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相比不具備統計學概念,實施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式之后,兩組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都比教育前更高,并且觀察組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對照組評分更高,兩組數據間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概念。
因為消化科疾病種類較多,而且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也很多,他們要對各種護理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把握,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病患的實際情況出發,醫院為病患制定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滿足病患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實際治療成效。這次研究活動中,主要對照組病患采取的是常規型消化科健康教育方式,而觀察組病患則采取的是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方式。通過實驗可以發現教育后兩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狀況評分都比教育前更好,而且焦慮自我評分比教育前更低。所以消化科中實施個性化自我護理教育能夠有效地改善病患健康狀況,還能夠提高病患的自我護理能力。
[1]羅孝鑫.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8):2833-2835.
[2]孫麗萍.個性化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效果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16(28):279,282.
[3]孫敏珠.自我護理教育在消化內科的開展效果.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