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楠 朱琦 余志才


【摘要】 目的 探討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4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單一關節鏡下關節清理治療, 觀察組采用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6個月的Lysholm評分, 治療后1、3、6個月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 并發癥發生情況, 治療滿意度。結果 治療后3、6個月, 觀察組患者Lysholm評分分別為(85.16±5.36)、(84.16±3.68)分, 高于對照組的(79.351±4.39)、(78.26±6.4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1.7±0.3)、(2.4±0.3)分;治療后3個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2.2±0.6)、(2.8±0.7)分;治療后6個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2.3±0.9)、(3.4±0.9)分;治療后1、3、6個月, 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1/2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6/2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29,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顯著, 可明顯緩解膝關節疼痛度, 提升膝關節活動能力, 且安全性更高, 臨床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關節清理;灌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36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中老年群體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疾病, 在臨床上則表現為明顯的關節疼痛、腫脹, 且生活質量下降, 活動能力明顯受到影響。目前臨床上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存在多種治療方法, 如傳統藥物治療、中醫理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1]。近年來, 因膝關節鏡可完成病理組織的清理, 損傷軟骨的修復, 且創傷小, 恢復快, 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并且獲得良好效果。本文選取2014年1月~2019年5月本院4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調研對象, 探究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調研對象, 其中男26例, 女14例;年齡50~76歲, 平均年齡(55.6±12.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2.2)年;一期17例, 二期21例, 三期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例。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肝腎疾病患者;心臟疾病患者;骨腫瘤患者;骨結核以及類風濕性疾病患者;臨床分期為晚期疾病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單一關節鏡下關節清理治療。先使用持續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臥位, 選擇膝蓋前內側、前外側入路放置關節鏡, 能夠直接觀察關節內的病變, 確定手術方式。對于可見明顯硬化、脫落、纖維化等軟骨退變損傷患者, 需清理不穩定軟骨瓣, 修整退變的軟骨和關節面[2];對于存在髁間游離體的患者, 則需要徹底取出所有游離體, 防止其隱藏在增生滑膜內, 對半月板及關節軟骨造成進一步的損傷。
1. 2. 2 觀察組 患者采用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關節鏡下關節清理方法同對照組;在清理過程中及清理完畢后采用少量溫鹽水進行灌注沖洗關節腔, 灌注量約為4000~8000 ml, 對于部分清理困難的患者應反復沖洗, 然后放置引流管[3]。對切口進行常規縫合, 完成手術。術后引流24 h為觀察期, 對膝關節加壓包扎3 d, 做好抗炎、冷敷等圍手術期治療, 進一步改善患膝癥狀及功能。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6個月的Lysholm評分, 治療后1、3、6個月的VAS評分, 并發癥發生情況, 治療滿意度。并發癥包括術后關節內感染、切口感染以及皮下水腫。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治療滿意度, 分為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 滿意率=(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3、6個月的Lysholm評分比較 治療后3、6個月, 觀察組患者Lysholm評分分別為(85.16±5.36)、(84.16±3.68)分, 高于對照組的(79.351±4.39)、(78.26±6.4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1個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1.7±0.3)、(2.4±0.3)分;治療后3個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2.2±0.6)、(2.8±0.7)分;治療后6個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2.3±0.9)、(3.4±0.9)分;治療后1、3、6個月, 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1/2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6/2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29, P<0.05)。
2. 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12例, 比較滿意7例, 不滿意1例, 治療滿意率為95%;對照組患者治療滿意8例, 比較滿意6例, 不滿意6例, 治療滿意率為70%;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 目前醫學界提倡關節炎的階梯治療方案。而臨床上針對早中期關節炎的治療主要是以緩解疼痛, 改善功能, 保護關節為根本原則。但臨床中可見到大量早中期關節炎患者難以耐受長期的藥物治療, 更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而在缺乏有針對性治療的情況下, 關節退變及磨損不斷加重, 關節磨損則引發滑膜炎癥, 炎性反應的干擾則會進一步加重關節軟骨的損傷, 在惡性循環下病情不斷加重[4]。
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雖然可以較為徹底的改善關節狀況, 但一般只作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終末期的治療方案, 而到達這一階段的患者往往已經表現出明顯的關節畸形, 藥物無法緩解的疼痛或者嚴重影響生活的關節功能障礙, 這說明關節退變或損傷已經到完全不可逆。但占據關節炎患者群體主體的是早中期患者, 其關節損傷并未到達不可逆地步, 也并不適合過早接受置換手術。其次, 由于置換手術作為有創治療方式, 存在包括感染、血栓、早期松動等手術并發癥, 且術后需要較長的功能康復期, 也不能保證有效解決滑膜及軟組織炎性疼痛。也有相當部分的嚴重關節炎患者拒絕接受置換手術, 希望得到更為微創及安全的治療方案。
近年來, 隨著膝關節鏡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 在其臨床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實驗數據和結果, 即認為膝關節鏡下的關節清理手術是一種安全、微創且有效的治療措施, 其主要的效用在于在鏡下取出關節內骨性或者軟骨來源的游離體, 使用微骨折成形等方法有針對性的刺激磨損軟骨及軟骨下骨修復, 切除影響關節功能的骨贅及過度增生的滑膜組織, 切除破碎導致關節絞索的半月板碎片并對剩余部分進行半月板成形術, 以此促進膝關節內部結構的恢復[5]。與此同時, 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大量的生理鹽水進行清洗, 有助于清除關節內游離組織的碎片、炎性因子, 有利于徹底清理炎性病變組織, 促使關節液的正常分泌。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關節內結構性問題的同時, 可以極大緩解炎性反應, 減少軟膜等軟組織遭受的炎性刺激, 可明顯緩解疼痛, 亦可在術后早期極大的提升治療滿意度, 而另一方面則是對安全性的保障, 既要控制并發癥的發生。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 治療后3、6個月, 觀察組患者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6個月, 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能夠更好的達成炎性因子清除的目的, 有利于早期推進病情改善。雖然, 在膝關節鏡下進行灌洗清理并不能全面實現患者的治愈,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疾病的改善有著重要意義。由此認為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方案一方面維護了膝關節內部環境和結構的穩定, 另一方面可以緩解軟組織腫脹、疼痛問題, 有利于患者的關節活動的恢復。
隨著我國關節鏡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 骨性關節炎關節鏡微創治療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學界內引起諸多知名學者的認可[6], 采用膝關節鏡下清理手術可以促進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癥狀緩解, 隨訪結果顯示效果可維持1~5年, 且改善的患者比例>50%。從治療原則上看, 灌洗的方式能補充鉀、鈉、鎂等電解質, 由此增加了關節軟骨所需的營養, 有利于降低炎性反應的發作。除此之外, 也有學者做了相關臨床試驗的分析[7], 在手術治療后的6個月和1年期, 采用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的優良率分別為86.21%和76.67%, 由此, 也可以證明這一方案的有效性, 與本次試驗結論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 采用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結合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顯著, 可明顯緩解膝關節疼痛度, 提升膝關節活動能力, 且安全性更高, 臨床可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文革, 呂永強, 祁峰, 等. 關節鏡下關節清理加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 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8):1251-1253.
[2] 顧建欽, 鄭稼, 劉珂, 等. 關節鏡下關節清理加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20):42-43, 47.
[3] 蔡春雨, 吳鵬. 關節鏡下關節清理加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21):23, 25.
[4] 裴代平. 關節鏡下關節清理加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探討.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47):49.
[5] 沈文革, 呂永強, 祁峰, 等. 關節鏡下關節清理加灌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 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8):1251-1253.
[6] 李冬松, 李叔強, 蔡波, 等. 關節鏡下有限清理術結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近期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6) : 3426-3428.
[7] 張波, 蘇燕, 馮杰. 關節鏡下有限清理術及輔助藥物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 臨床醫學工程, 2012, 19(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