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延云 陳雅恒 林陽 羅碧清
【摘要】 目的 分析采用物理因子治療和康復護理治療肌性斜頸的效果。方法 80例肌性斜頸患兒,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患兒采用一般康復護理方法, 研究組患兒采用物理因子治療聯合康復護理方法。對比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患兒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 物理因子治療聯合康復護理對治療患兒肌性斜頸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能夠減輕患兒斜頸癥狀, 改善患兒的病情, 提升患兒自主活動能力。因此, 其可以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物理因子;康復護理;手法按摩牽拉;肌性斜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86
肌性斜頸在醫學上又被稱為“先天性斜頸”, 人們對這種病癥又叫做“歪脖”[1]。該病主要發病人群為嬰幼兒, 是一種先天性的畸形癥狀。主要由于患兒出生后頸部偏向一側產生畸形, 單側胸鎖乳突肌與常人相比較短, 或者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攣縮, 頸部肌肉發生病變導致。在臨床治療中, 對患兒實施物理因子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病癥, 加快愈合速度。物理因子治療主要采用的是中頻、激光以及手法按摩牽拉方式, 聯合康復護理干預對治療肌性斜頸具有很好的療效[2]。本研究探討采用物理因子治療和康復護理治療肌性斜頸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肌性斜頸患兒,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例。研究組男20例, 女20例, 年齡7 d~1歲。對照組男18例, 女22例, 年齡10 d~1歲。兩組肌性斜頸患兒均在出生7~9 d內發現脖子處出現腫塊。查體:患兒頭部和頸部主要偏向一側, 轉動時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疼痛感引發幼兒哭鬧, 幼兒面部五官尚未出現健側偏低的現象。初步診斷發現幼兒一側胸鎖乳突肌下段部位存在梭形腫塊, 按壓無疼痛感, 腫塊底部能夠稍微移動。經B超檢查后發現, 幼兒胸鎖乳突肌存在增厚現象, 回聲不均, 最大腫塊面積在30 cm×24 cm, 腫塊最小面積在18 cm×14 cm。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兒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頒布的肌性斜頸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調查, 自愿參加。排除標準:患兒無鎖骨骨折病癥;排除先天性頸椎畸形患兒。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一般治療康復護理方法, 主要分為心理護理以及日常生活護理指導等。心理護理:肌性斜頸治療時間較長, 護理人員應當向患兒家屬詳細解釋治療期間需要實施的護理方法并明確告知每項護理所需時間, 讓患兒家屬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疏解患兒家屬的緊張、不安以及焦慮等負性情緒, 最大限度地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另外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工作時, 應當微笑、親切, 盡可能讓患兒感知善意, 讓患兒感受到安全感, 撫慰患兒在陌生地點而引發的不安感。日常生活護理指導:①利用玩具以及色彩鮮艷的東西吸引患兒的注意力, 讓患兒的頭頸向患側方向緩慢轉動;②患兒在日常護理中應當將燈光設置在患側方向, 患兒家屬在哺乳喂養時也應當以患側方向為主,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患兒向患側方向緩慢移動, 對緩解患兒患側胸鎖乳突肌癥狀具有很好的效果。③在日常生活護理中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患側進行熱敷護理。也就是制作布袋將其灌滿經過殺毒處理的沙土并將其加熱至40℃左右, 用毛巾以及棉布將沙袋包裹并放置于患側, 既能對患兒的頭部進行固定, 又能熱敷緩解患兒癥狀,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隨時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 避免患兒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3]。
1. 2. 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患兒康復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物理因子治療方法。手法按摩牽拉治療:將患兒以仰臥體位平置于病床, 方便主治醫生檢查患兒患側情況, 患兒家屬輔助醫生承托患兒身體, 醫生一手放置于患兒后頸處, 另外一只手放置于患兒下頜處, 轉動患兒健側保持5 s左右, 再向另一側轉動, 醫生在按摩時需保證手法溫柔, 連續按摩15次左右后休息5 min, 循環4次左右。按摩1次/d, 每周按摩≥5次。電腦中頻電療治療:將電腦中頻電療儀的電極分別放置于患兒患側, 并用膠布將其固定, 點流量控制在20 mA左右, 1次/d, 每次治療時間約為20 min, 每10 d為1個療程, 每個療程之間間隔5 d左右。激光治療:使用激光治療時, 患兒家屬將患兒平躺放置在雙腿上, 頭部稍向后仰, 將患側面向醫生, 將激光光頭對準患側, 距離為60 cm左右, 并在照射后在患側輕柔按摩20 min左右。1次/d, 治療時間為15 min/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以及患兒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患兒頭頸處腫塊消失, 頭部能夠自由活動, 轉動無疼痛感, 兩側面部勻稱為痊愈;患兒頭頸處腫塊大小有所緩解, 頭部轉動無明顯疼痛感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頭部無法靈活轉動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根據參考文獻[3]將治療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患兒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治療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肌性斜頸一般是由于產婦在分娩過程中, 嬰兒一側的胸鎖乳頭肌部分纖維在生產中遭受撕裂進而在頭頸處形成腫塊, 腫塊逐漸加大并形成機化, 形成不同程度的纖維性收縮, 是一種先天性的畸形癥狀[4]。若不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 對患兒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在本次的研究過程中, 醫院采用了物理因子治療方法聯合康復護理干預手段, 進一步促進了患兒肌性斜頸臨床癥狀的恢復[5]。
物理因子治療方法主要根據患兒肌性斜頸的臨床癥狀采用中頻、激光以及手法按摩牽拉方式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 縮減腫塊面積直至消失[6]。這三種治療方式亦較為溫和的方式對患兒患處進行物理治療, 在治療中逐漸提升患兒患處的自主活動能力, 避免手術方式帶來的風險。激光治療方式以及中頻治療方式能夠促進患兒患處的血液循環, 加強局部滲出物的吸收, 松弛患處的肌肉緊張感。手法按摩牽拉方式能夠利用加強患處的局部血液循環, 刺激穴位, 加強患處對外界的感知能力, 加強自主活動能力[7]。
康復護理就是由護理人員在治療期間對患兒實施護理干預, 對患兒家屬講述相關護理知識以及注意事項, 緩解家屬的緊張情緒, 樹立自信心[8]。并結合患兒臨床癥狀的輕重程度制定科學有效的康復計劃方案, 對患兒家屬進行相應的指導, 加強患兒家屬對護理的了解程度, 并定期對患兒的情況進行預測和評估, 及時應對護理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 為患兒營造溫馨的護理環境, 提高治療效果[9, 10]。
在本次的研究當中, 對物理因子治療方法聯合康復護理干預的選擇和應用, 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患兒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經過物理因子治療以及康復護理后, 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治愈效果, 患兒出院后調查患兒家屬對于治療效果的滿意度, 研究組治療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物理因子治療方法聯合康復護理干預方法對治愈肌性斜頸患兒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因此, 在今后的臨床治療工作進行期間, 應該對這一手段進行積極地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恩樂, 師彬. 點穴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48例臨床觀察.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2, 3(3):77-78.
[2] 王大武, 張德文.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研究及治療進展.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6, 14(21):1634-1636.
[3] 范美麗, 彭振居, 鄒煒, 等. 先天性肌性斜頸非手術治療研究進展.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20(29):3762-3764.
[4] 蔣海云, 金瑛. 推拿聯合自擬斜頸方熱敷治療小兒先天性40例療效觀察. 中醫兒科雜志, 2019, 15(3):65-67.
[5] 宋仲濤, 王軍, 常健菲. 推拿療法在先天性肌性斜頸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4, 6(1): 32-34.
[6] 石玥, 柯洵, 丁洪磊. 崔述生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經驗總結.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5, 22(4): 114-115.
[7] 許艷琴. 艾灸激發感傳循經線體表溫度及血流影響的初步研究. 上海針灸雜志, 2016, 35(6): 761-763.
[8] 王婧婧, 徐燕. 一種小兒肌性斜頸矯治枕的制作與臨床應用觀察. 中醫臨床研究, 2018, 10(29):133-135.
[9] 馬俊琴. 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8, 35(5):542.
[10] 李胤穎, 張雨平. 先天性肌斜頸的管理研究進展. 中國婦幼保健, 2018, 33(14):335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