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 目的 分析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在原發性青光眼患者診斷中的意義。
方法 34例(52眼)原發性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組, 同期來院體檢的34例(34眼)正常人作為參照組。觀察比較兩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NFL)厚度、黃斑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與OCTA環乳頭區血管密度(cpVD)、各參數與視野平均缺損值(MD)值的相關性以及對青光眼診斷效能。結果 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RNFL厚度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RNFL厚度均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2個視野RNFL厚度均明顯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均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上下方、顳側、鼻側四個方位黃斑RGC厚度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8104、0.7943、0.7832、0.7438, P<0.05);黃斑區血管密度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7654, P<0.05);cpVD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5467, P<0.05);cpVD值下降與RNFL變薄具有相關性(r=0.8244, P<0.05)。黃斑區血管密度對青光眼診斷曲線下面積(AUC)值為0.9386;上下方、顳側、鼻側四個方位黃斑RGC厚度AUC值分別為0.9114、0.8663、0.8843、0.8705;cpVD對青光眼診斷AUC值為0.8386;下方RNFL厚度對青光眼診斷AUC值分別為0.7871, 而上方RNFL厚度的AUC值為0.6880。結論 OCTA可以方便無創的觀察青光眼患者環乳頭及黃斑區血流情況, 對青光眼疾病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
【關鍵詞】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原發性青光眼;黃斑區;神經纖維層厚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42
青光眼是一種威脅和損害視神經及其視覺通路, 最終導致視覺功能損害, 甚至喪失的眼病。其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現是視盤的凹陷性萎縮和視野的特征性縮小, 終至失明[1]。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因此,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治療及病情監測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認為, 除了病理性眼壓升高, 血液動力學的改變是青光眼病理生理學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 OCTA作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 使視網膜和脈絡膜毛細血管可視化, 有望在青光眼的診斷及病情監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OCTA在原發性青光眼患者診斷中的意義,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11月收治的34例(52眼)原發性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組, 男14例(22眼), 女20例(30眼);年齡39~70歲, 平均年齡(58.78±7.56)歲。選取同期來院體檢的34例(34眼)正常人作為參照組, 男17例(17眼),?女17例(17眼);年齡37~71歲, 平均年齡(59.14±7.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青光眼分期以Hodapp分級[2]作為標準, 根據視野MD, 研究組包含17眼MD<-6 dB早期青光眼, 17眼-6 dB≤MD≤-12 dB中期青光眼, 18眼MD>-12 dB晚期青光眼。納入標準:研究組均符合《我國原發性青光眼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4年)》中相關臨床診斷標準[3], 單眼矯正視力>0.1, 無其他全身性或者眼部疾病。參照組單眼矯正視力≥1.0, 眼壓21 mm Hg(1 mm Hg=0.133 kPa)及以下, Humphrey檢查正常, 無其他全身性或者眼部疾病、生理性大視杯以及青光眼遺傳史。
1. 2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檢查, 利用標準視力表檢查最佳矯正視力, 取非接觸式眼壓計檢查眼壓(3次/眼, 取均值);同時利用Humphrey視野計、SITA-FAST 30-2程序檢查受試者視野。
OCTA檢查:利用德國海德堡Spectralis HRA+OCT儀器掃描兩組受試者cpVD、黃斑區血流情況, 記錄黃斑厚度地形圖模式下系統顯示的距離中心凹點1~3 mm上方、下方、鼻側以及顳側四個方位黃斑RGC厚度。利用Image J軟件定量分析和計算黃斑區血流圖像, 黃斑區血管密度=黃斑區血管分布面積/剩余面積。用OCTA檢查視盤及其周圍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形態, 測量上、下方RNFL厚度。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RNFL厚度、黃斑RGC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各參數與視野MD值的相關性以及對青光眼診斷效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 采用ROC曲線分析黃斑區血管密度、黃斑RGC厚度、RNFL厚度對青光眼診斷影響。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RNFL厚度比較 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RNFL厚度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RNFL厚度均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2個視野RNFL厚度均明顯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黃斑RGC厚度比較 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比較? 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與cpVD值均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各參數與視野MD值的相關性 研究組上下方、顳側、鼻側四個方位黃斑RGC厚度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8104、0.7943、0.7832、0.7438, P<0.05);黃斑區血管密度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7654, P<0.05);cpVD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5467, P<0.05);cpVD值下降與RNFL變薄具有相關性(r=0.8244, P<0.05)。
2. 5 各參數對青光眼診斷效能 黃斑區血管密度對青光眼診斷AUC值為0.9386;上下方、顳側、鼻側四個方位黃斑RGC厚度AUC值分別為0.9114、0.8663、0.8843、0.8705;cpVD對青光眼診斷AUC值為0.8386;下方RNFL厚度對青光眼診斷AUC值分別為0.7871, 而上方RNFL厚度的AUC值為0.6880。
3 討論
青光眼作為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眼病, 嚴重威脅和損傷患者視覺通路和視神經, 任由病情發展最終導致患者視覺功能嚴重障礙。因而, 提高青光眼臨床診斷與治療有效性刻不容緩。當前, 診斷青光眼的最佳標準是視野指標, 但是該指標檢查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受學習曲線效應[4]影響, 同時檢測視野耗時較長, 需要患者高度配合臨床醫師的監測過程, 這對于老年人群來說具有較大的監測難度, 測量結果有失準確性。因而, 診斷青光眼需要綜合分析多項臨床指標。OCTA屬于一種新型造影成像技術, 能夠探測粒子在流動血液中的運動行為, 以真實反映機體微血流形態。該技術臨床適用范圍較廣, 可重復應用, 操作快捷, 同時具備無創、無需散瞳[5]等特點, 尤其適合應用于對吲哚青綠造影劑或者熒光素鈉有過敏反應的患者。作為臨床新興輔助檢查方法, OCTA技術主要利用弱相干光成像出高分辨率的橫截面, 以檢測不同組織與不同結構中不同深度層面對入射弱相干光產生的散射以及反射信號, 并繪制出二維或者三維組織圖。其應用優勢在于:①OCTA是非侵入性、非接觸式檢查手段, 顯著降低患者檢查的不適感程度, 眼部角膜、晶狀體相關的屈光因素不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②OCTA成像分辨率較高, 具有良好一致性, 能夠較好反映視網膜的斷面結構。
既往臨床通常采用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掃描患者RNFL以評估其青光眼結構的變化情況。研究表明, RNFL厚度會隨著青光眼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變薄。本次研究主要測量黃斑區厚度, 選擇該區域的原因在于:黃斑區分布著超過50%的厚達8~10層的神經節細胞, 有利于評估RGC丟失情況;測量黃斑區厚度所產生的變異性顯著優于測量RNFL厚度。大多數醫學研究者人認為血液灌注與青光眼疾病存在一定的聯系。研究表明[6], 視盤區血管密度在診斷青光眼時表現94.44%敏感度與91.67%特異性。郭冉陽[7]通過研究診斷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發現視盤區域黃斑區血管密度均具有一定診斷能力。當前, 關于這方面研究國內外研究均以開角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此次研究中, 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RNFL厚度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RNFL厚度均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上下方2個視野RNFL厚度均明顯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主要通過比較各組受檢眼cpVD、RNFL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黃斑RGC厚度四項指標來探究診斷青光眼的有效指標。研究發現, cpVD即視盤四周0.75 mm寬度的橢圓區域, 連接神經纖維層與內界膜, 該血管密度對疾病的診斷價值與青光眼嚴重程度成正比, 此外本次研究發現, cpVD值下降與RNFL變薄具有相關性(r=0.8244, P<0.05)。研究指出在青光眼進展中, 毛細血管血液流動速度會逐漸減慢, 乃至無灌注, 當流速低于OCTA 的血流信號檢測下限, 則呈現為血管密度降低, 這正為體現RNFL層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同時, 研究組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低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且晚期青光眼患者上方、鼻側、下方以及顳側4個視野黃斑RGC厚度均低于中期青光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青光眼進展, 中期以及晚期青光眼患者黃斑RGC 層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指標均呈下降趨勢, 提示黃斑RGC 層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可以作為檢測青光眼的可靠指標。此外, 張娣等[8]發現黃斑RGC 層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與視野平均缺損值均存在線性正相關的關系, 同時, 在青光眼診斷ROC曲線[9, 10]中, 這類指標曲線下面積均高于0.5, 與本次實驗結果具有一致性, 本次研究中, 研究組上下方、顳側、鼻側四個方位黃斑RGC厚度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8104、0.7943、0.7832、0.7438, P<0.05);黃斑區血管密度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7654, P<0.05);cpVD與視野MD值呈正相關(r=0.5467, P<0.05)??梢婞S斑RGC 層厚度、黃斑區血管密度、cpVD具有良好的疾病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 OCTA在原發性青光眼患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較好地反映出患者環乳頭以及黃斑區血流密度變化, 對青光眼疾病而言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 該技術值得被應用于更多青光眼臨床檢測以及病情隨訪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葛堅, 王寧利眼科學.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261.
[2] 張曉培, 曹國凡, 蔣沁.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對早期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診斷能力. 眼科新進展, 2018, 38(9):847-850.
[3]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青光眼學組. 我國原發性青光眼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4年). 中華眼科雜志, 2014, 50(5):382-383.
[4] 海鷗, 郭莉, 郭春霞, 等.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國際眼科雜志, 2018, 18(5):909-911.
[5] 李寧.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診斷中的應用. 醫療裝備, 2017, 30(21):194-196.
[6] 段曉燕, 劉丹巖, 段佳良, 等.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8(5):570-574, 621.
[7] 郭冉陽.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診斷價值.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6, 33(8):723-726.
[8] 張娣, 楊靜, 廖沁, 等. 相干光斷層掃描在診斷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中的應用. 臨床眼科雜志, 2016, 24(2):117-120.
[9] 李莉, 李敏. 三維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測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復合體厚度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診斷的意義. 眼科新進展, 2016, 36(3):271-274.
[10] 陳宏杰, 陳偉, 張華, 等.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對高度近視合并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診斷的作用. 中國臨床護理, 2015, 7(6):5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