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港珠澳大橋通車后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增加三地牌照的發放數量、降低單次通行費用、盡快開通冷鏈運輸功能、創新“一地三檢”等通關模式;以大橋為依托,重視不同交通工具的組合和銜接等解決方案,期望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獻謀獻策,助力粵港澳經濟繁榮發展。
[關鍵詞]港珠澳大橋;三地牌照;一地三檢;通車運營問題;解決方案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7022
1前言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強調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應更好發揮港珠澳大橋作用,加快建設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
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目前,有關港珠澳大橋的研究論文基本都是基于大橋通車前的論述,對于大橋正式通車后的運營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少有論文提及。在這種背景下,筆者通過調研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珠海市商務局、拱北海關、珠海電子口岸公司、高欄港集團、廣豐物流、廣東港珠澳供應鏈有限公司等單位有關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的運營現狀,分析總結現存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對策,期望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
2港珠澳大橋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運輸通道、特別是香港與珠江口東岸地區的陸路運輸通道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有力地保障和推進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互動發展,但是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系卻一直比較薄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振興香港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認為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香港特區政府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組織多部門多機構研究論證最終做出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偉大決定。
港珠澳大橋工程路線起自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接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珠海連接線,止于珠海洪灣,全程總長55千米,于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從設計到建設前后歷時14年,終于在2018年10月24日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的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關鍵性工程,形成了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新的公路運輸通道。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極大地壓縮了珠海、澳門等珠江口西岸城市與香港之間的時間距離,使珠江口西岸城市與香港形成兩小時到達圈,香港的輻射范圍向珠江口西岸城市內部深入。同時,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削減了珠江口對西岸地區的阻隔,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打破了大灣區城市間的離心力和向心力之間的平衡,改變了城市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及城市規模。
3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現狀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通過調研得知,港珠澳大橋自2018年10月開通已有9個多月,雖然貨運的通行車輛增長明顯,但目前主要承擔著出入境旅客的運送重任,而截至2019年6月6日16時20分,港珠澳大橋邊檢站共驗放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
數據來源:港珠澳大橋邊檢站。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出口貨值達1224億元,貨運量72萬噸。
張廣耀港珠澳大橋開通半年 貨運增長明顯海關總署網站:2019年04月25日 。雖然粵港海關實行“跨境一鎖”模式,珠澳海關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但是港珠澳大橋通關服務仍存在著部分問題,主要有以下五點。
31牌照發放數量較少,審批較為嚴格
目前,港珠澳大橋對通行車輛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并不是所有的私家車或運營車輛都可上港珠澳大橋,能通行的車輛是必須要得到車輛牌證和駕駛許可的車輛
廣東交通指南《香港、澳門機動車申請經港珠澳大橋通行,車輛牌證和駕駛許可辦事指引》。,而且行政審批發放主要是珠澳和珠港兩地車牌,牌照數量也比較少,而粵港澳三地私家車牌照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申請并獲得審批要走許多程序,而粵港澳三地貨車的牌照還沒有發放,這會抑制相當一部分私家車及所有的貨車的通行需求。
32通行費用高,企業面臨成本壓力
目前,港珠澳大橋全線設置1處主線收費站,雙向共有20條收費車道。7座以下私家車、出租車收費標準150元每車次;過境巴士200元每車次;穿梭巴士300元每車次;普通貨車60元每車次;貨柜車115元每車次。經大橋來往粵港的車輛須購買香港及內地的法定汽車保險。經大橋來往港澳的車輛,車主須為車輛購買香港、澳門及內地的法定汽車保險。旅客在通過大橋前,必須根據自己的目的地,事先購買兩地或三地的法定汽車保險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
港珠澳大橋雖然提高了企業在港澳與內地的通行效率,但是并沒有直接體現在成本上,通行費用比較高,企業面臨成本壓力。
33來往港澳兩地的貨物的通行時間長,通關費用高
對于經由港珠澳大橋由香港拉往澳門的貨物,由于粵港澳三地牌照的發放的嚴格限制,很多企業只能用粵港車牌的貨車將貨物從香港拉往珠海,再在珠海換上珠澳車牌的貨車拉往澳門,一個柜經香港—珠海—澳門,雖然時間上比起經水路港澳直運要相對快一些,但是因為不能甩掛,多幾次報關,整體的物流費用就非常高,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這也會迫使企業放棄通行港珠澳大橋而繼續沿用水路運輸。
對于企業的進口或者出口的貨柜,大部分都是通過香港或者深圳碼頭來上大船,而港珠澳大橋對于大貨柜車的通關時間,以及珠海、香港、澳門等地對于大貨柜車在市區行走的時間限定,以及貨柜車到深圳或者香港后的碼頭對接操作的便利程度,仍舊是當前和后續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
34水生鮮活冷品不能經由港珠澳大橋通行
內地市場廣闊,對水生鮮活等冷鏈產品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冷鏈產品對冷藏技術和時間的要求非常嚴格,其最終質量取決于整個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流通時間,保持的溫度以及產品自身的耐藏性。目前,港珠澳大橋口岸不屬于“水生鮮活指定口岸”,從香港想運往內地或澳門的新鮮海鮮、凍品、水果等都不能經由港珠澳大橋通行,只能走水路。水路運輸批量大,運輸時間長,很容易引起新鮮海鮮、凍品、水果等產品的質量問題和新鮮度,給企業造成經營的損失。
35“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監管存在盲區和困難
港珠澳大橋作為一座跨界大橋,其實際效果會受通關政策的直接影響。現在大橋實行的是“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一是各海關所轄貨運監管現場進出口查驗放行等實施24小時的通關模式。二是對于來自香港的貨物,如果申報、查驗均已完成,則可采用“廣快”模式,經港珠澳大橋到達大橋口岸根本無須進場,可直通式過關。對于那些申報查驗還沒有完成的貨物,則需要指引到另外一個查驗場地進行查驗。據統計,90%的貨車都不需要查驗,可直通過關。三是由于澳門口岸暫時沒有開通貨運功能,故珠海、澳門間采取“兩地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創新模式。
這些通關模式的有效實行,使得車輛在每道卡口的海關方面驗放時間平均在10秒以內,入場到離場一般不超過3分鐘,這大大提升了粵港澳三地的物流時效。但是粵港分界線與港珠澳大橋口岸有20多千米的距離,這20多千米的監管需要花費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會有監管盲區和困難。 同時,貨車“三地三檢”通關模式涉及換車、裝卸等環節,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4解決對策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重大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通車后,香港不僅與珠海建立直接的陸路聯系,與珠海接近的中山和江門的陸路距離也大為縮短,甚至整個廣東地區都將納入港珠澳大橋所形成的3小時經濟圈之內。港珠澳大橋的順利通車首次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對接,從根本上改變珠江西岸地區與香港之間客貨運輸通道以水為主和陸路繞行的狀況,降低了交通物流成本,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推動了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對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三地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1增加跨界三地牌照的發放數量,組建“直通車”
珠海往返香港的跨境貨物,過去安排物流,走水路要等兩天左右的船期;走陸路繞行虎門大橋,不堵車也至少要4小時。港珠澳大橋開通后,貨車24小時通關,從倉庫發貨到貨物抵達香港,1小時即可完成。
但是,由于港澳內陸三地車牌的頒發受到國家有關政策的限制,一般經過港珠澳大橋的車輛只能是擁有內陸與香港或內陸與澳門牌照的車輛可以便捷地實現快速通關,如果貨物從香港運往澳門,必須在人工島進行不同兩地牌照車輛的換裝,這使物流流程增長,也增加了非常多的物流成本。如果能用懸掛港澳內陸三地車牌的貨車裝貨,并組建“香港—珠海橫琴—澳門”的“直通車”,從香港出發,到內陸或到澳門,貨物就可以不用重新裝卸換車,還可以在橫琴設認與港珠澳大橋配套的口岸,使從香港發出的車輛可以直接經橫琴入關到達澳門,使香港與橫琴自貿區、澳門實現“直通車”,加快跨境物流的運作,建設跨境物流成本。隨著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議的簽訂和廣東自貿區的成立,橫琴自貿區同香港、澳門之間的貿易聯系將日趨緊密。上述“直通車”有利于香港與橫琴地區、澳門的經濟交互發展,能帶動橫琴自貿區的整體發展規劃與推動自貿區目標的實現。
42降低通行費用,幫助企業減少運營成本
目前,港珠澳大橋對于普通貨車60元每車次;貨柜車115元每車次。陸路連接雖然節約了港珠企業的通行時間,提高了企業的通行效率,但是并沒有直接體現在成本上,就企業的通關來看,散貨走洪灣碼頭和港珠澳大橋的費用大致一樣,但是柜貨經由洪灣碼頭仍舊是有相當大的成本優勢。如果能降低貨車的通行費用,將吸引企業車流,拉動香港、澳門與珠江口西岸經濟的發展。
43盡快開通冷鏈運輸功能
目前,水生鮮活冷品不能經由港珠澳大橋通行,只能走水路。水路運輸批量大,運輸時間長,很容易引起新鮮海鮮、凍品、水果等產品的質量問題和新鮮度,給企業造成經營的損失。據珠海物流商會調研得知,港澳及珠三角一帶企業及客戶對水生鮮活產品經由港珠澳大橋通行的需求非常強烈,因為水生鮮活產品對時效性要求高,對通關成本敏感性較低。所以建議港珠澳大橋盡快開通冷鏈運輸功能,需要將港珠澳大橋口岸設立為“水生鮮活指定口岸”,并配套標準化冷庫及先進的冷鏈產品的檢驗設施設備,保證冷鏈物流的順利快速通行。
44創新“一地三檢”等通關模式,讓通關作業更方便快捷
港珠澳大橋作為一座跨界大橋,目前實行的是“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由于一橋連接3個獨認的關稅區,人員和貨物分別要經過海關、邊檢和檢驗檢疫等部門的查驗。海關現有通關模式的有效實行,使得車輛入場到離場一般不超過3分鐘,這大大提升了粵港澳三地的物流時效。但是粵港分界線與港珠澳大橋口岸有20多千米的距離,這20多千米的監管需要花費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會有監管盲區和困難。 同時,貨車“三地三檢”通關模式涉及換車、裝卸等環節,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筆者建議粵港澳三地能研究采取“一地三檢”通關模式,即將粵港澳三地的海關、邊檢和檢驗檢疫查驗集中設置在一個合適的地點,快速完成海關、邊檢和檢驗檢疫查驗的審查,加速車輛通關,也可以避免粵港分界線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之間20多千米的距離的監管盲區,節約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釋放大橋的通關潛能和經濟效益。
45以大橋為依托,重視不同交通工具的組合和銜接
強化大橋和港澳間的水上交通和空中快線、粵港粵澳之間的陸上巴士等其他交通工具的銜接和組合發展,發揮組合交通對節約經濟成本、提升經濟效率的作用。構建一體化交通體系,全面提升大灣區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通過資源整合、要素互補實現整體集群優勢。
5總結
港珠澳大橋作為珠江口西岸城市與香港陸路連接的最重要的交通設施,承載著兩岸三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功能。文章重點分析大橋開通后存在的幾個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發展。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院級精品課程項目(項目編號:LGC20150715);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DC2016080);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院級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ZLGC20180831 )。
[作者簡介]劉禮金(1981—),女,湖南耒陽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物流管理與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