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金才 楊穎輝 王亞榮
摘 要:產業發展和扶貧有著密切聯系,是當前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產業扶貧為抓手,依靠產業支撐和帶動,讓貧困戶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是實現根本性脫貧的重要路徑。各級黨委和政府不僅要把貧困人口識別準,更應以扶貧為目的,以產業為基礎,解決好關鍵發展問題,從產業需求側出發,因地制宜,選擇好扶貧產業。本文以張北縣藜麥產業為例,簡述藜麥產業發展條件,結合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目標,重點剖析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現狀,并提出有益于產業發展的相關規劃和建議,以期實現農戶增收,貧困戶穩定脫貧。
關鍵詞:
張北縣;藜麥產業;自然條件;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315008
前言
藜麥為藜科藜屬植物,具有耐旱、耐寒、耐鹽性、高蛋白等特點,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等中高海拔山區,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雜糧作物之一。就產業化發展而言,藜麥也具有一定的商業化前景,我國張北縣藜麥產業初具規模,以扶貧建設、地區發展為目標,有必要加強現狀分析。
1?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的條件
1.1?自然條件
藜麥對生長條件的要求相對不高,足夠的光照是保證作物成長的基礎,播種期一般選在5月中旬,氣溫在15~20℃時為宜。張北縣具有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光照充足等特點,是我國無污染、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之一,這為張北縣藜麥產業化發展提供了保證[1]。
1.2?社會條件
從社會條件的角度看,張北縣是河北省10大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人口較多,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交通不便,需要通過建立相對健全的產業體系,從內部到外部全面實現脫貧,這對藜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提出了要求,也能客觀推動產業化建設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河北省財政廳以及中央財政部也持續加強對張北縣的扶貧力度,為藜麥產業發展注入了重要活力。當前張北縣藜麥產業的點在于種植技術成熟、農戶種植意愿和習慣良好,但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僅有粗加工企業和若干小微企業負責其加工、收購和販賣,無法形成產業鏈[2]。
2?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的目標
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的目標,主要集中于3個方面:扶貧;實現農業產業發展經驗的積累;綜合推動產業、經濟的共同發展。
2.1?扶貧
張北縣的貧困人口集中于農村,藜麥產業屬于農業的組成部分,該產業的發展,可有效提高貧困人口在農業全產業鏈與價值鏈增值中的收益,實現扶貧工作在精準度和實效性兩方面的共贏。
2.2?產業發展經驗積累
包括張北縣在內,我國很多地區貧困的形成有其復雜的歷史原因,加強對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態勢的評估、研究,能夠獲取類似地區發展建設的經驗,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多經驗。如在時間層面上,不僅要考慮短期投入和收入,還要考慮長期效果,同時從投入和產出兩方面要兼顧各方利益,實現效益的穩定性、持久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2.3?推動產業、經濟發展
綜合推動產業、經濟的共同進步,是現代社會建設以及張北縣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業產業能夠促進張北縣的直接發展,也能為其它經濟領域、部門提供推動力,包括物流、商貿等,實現產業、經濟的共同進步[3]。
3?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的規劃和建議
3.1?加強產業分析和定位
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帶有一定特殊性,缺乏可借鑒的經驗,嘗試進行藜麥產業發展,在進行現狀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產業分析和定位。建議加強張北縣自然地理、氣候資源和人文社會特點的分析,并結合當地資源和技術特點,總結產業扶貧模式中的產業特色和效益優勢,實現目標發展產業的精準定位和分析,為“支持一個產業、繁榮一片區域、富裕一方百姓”奠定基礎。如,地區藜麥產量和變化態勢的分析,可獲取當前區域藜麥生產能力,近年來出現的產量波動,據此評估產業規模,擬定投資額度、工業企業建設力度、物流建設需求等。在上述原始數據基礎上,還應進行交通、販售等后續產業發展分析,確保各地藜麥能夠得到有效收購、集中存儲和管理、便捷出售和運輸,以全面有效的資料分析,為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提供助力。定位方面,應加強當前產業權重分析,了解藜麥產業對當地經濟和扶貧的總體作用,再據此進行產業權重未來變化分析。若分析結果表明藜麥產業可在長時間內推動張北縣農業發展、現狀良好,證明產業定位應處于地區經濟靠前位置,則應給予更多重視和投資、引導。
3.2?建立可行的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上,張北縣藜麥產業化態勢不完全理想,雖存在較為理想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但缺乏有效的長期規劃和具體計劃。建議結合上文所述的發展目標,構建不同的產業扶貧模式,再結合當地實際,有重點地選擇和建立兼具比較優勢和市場開拓潛力的特色產業項目,健全產業鏈,保證扶貧效果的持續性。可在工作中構建“政府幫扶資金(資金)加農業院校種植技術(技術)加龍頭加工企業(產銷)加貧困村合作社(資源)加貧困戶(勞動力)”的“五合一”合作模式,帶動農戶進行科學、系統發展藜麥產業,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直至深度貧困村徹底脫貧。地區經濟和藜麥產業在此過程中也得到建立和推動,且“五合一”合作模式具有理想的長期價值,可長期應用。
“五合一”合作模式中,政府幫扶為核心,強調以資金和計劃作為基礎,使張北縣藜麥產業具有規范化發展的空間。來自高校和企業的技術支持、管理支持和組織框架支持,能夠使產業發展趨于多元化,如培育高產品種、耐病害品種,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等。農村合作社和貧困戶則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單元,為產業建設、周邊物流行業、勞動密集型崗位提供人力資源,使產業發展服務于當地農村、農民,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
3.3?優化效益評價機制
從現狀分析的角度上看,效益評價在藜麥產業發展中主要發揮輔助作用,其價值在于為產業和關聯部門提供一定的可量化目標和約束,為模式建設提供規范化方面的保障。結合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現狀,可知,扶貧資金和相關資源的使用效益是評價扶貧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而績效指標體系的建立則成為評價農業產業扶貧的重點和難點。建議在實際工作中結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創新性構建效益評價體系,利用統計學方法,從產業鏈投入產出的視角評價資金、技術、產銷、勞動力等影響因子,從而分析農業產業扶貧影響因素和產業扶貧項目績效評價效益之間的關系。
在資金使用效益的評價方面,可根據當前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建設需求,加強預算,確保預算投資與實際支出額相對接近,之后以0.5a或1個季度為周期,持續進行該周期內預算情況和支出情況的對比,如果預算額高于實際支出,表明資金得到有效節約,在產業建設無問題的情況下,可評定資金使用效益為“優良”;如果預算額與實際支出相同或上下波動不超5%,表明資金得到有效利用,在產業建設無問題的情況下,可評定資金使用效益為“合格”;如果預算額明顯低于實際支出,或出現產業建設不力、停滯等問題,表明資金預算不合理或使用不當,均評定資金使用效益為“較差”,需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做藜麥產業現狀進一步分析,助力后續發展。
4?結論
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當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均滿足藜麥產業發展需求,從目標上看,應強調扶貧、經濟和多產業發展的綜合。結合當前工作需求,建議在實際工作中加強產業分析和定位、建立可行的發展模式、優化效益評價機制,從產業發展需求、長期扶貧和促進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提供方向、方法和必要約束,助力張北縣藜麥產業發展,從而促進農戶增收、穩定脫貧。
參考文獻
[1]
吳桂成,史平,李曉峰,等.昆山市稻麥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技術需求[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24):36-37.
[2]張一弓,賀東昌,馬宏斌,等.科技引領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院縣共建”農業科技合作模式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04):54-58.
[3]魏樂儀,張峻.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推動武威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甘肅農業,2019(05):46-48.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