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 蒲勇 涂恩強
摘 要:本文以瀘州市秸稈肥料化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例,就農作物秸稈肥料化利用工作中遇到的政策影響因素、收儲設施建設、利用技術等問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展望秸稈肥料化利用前景,以期共同推進丘陵區秸稈肥料化利用工作。
關鍵詞:
瀘州市;丘陵區;秸稈;秸稈肥料化;秸稈利用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315047
農作物秸稈利用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斷推進,農作物秸稈禁燒工作的急迫性、持續性越發重要。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禁燒工作的難題,歸根結底就是要全力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以疏促堵、以用促禁,而秸稈肥料化利用就是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本文針對瀘州市丘陵區秸稈肥料化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建議,以期共同推進丘陵區秸稈肥料化利用工作。
1?基本情況
瀘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屬四川盆地到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向東北傾斜。長江北岸為四川盆地微緩的傾斜平原,大部是緩丘、寬谷地貌;長江南岸以淺丘、中丘及低、中山為主;最低海拔203m,最高海拔1902m。市內轄3區4縣,幅員面積1.22萬km2,總人口509.61萬人,耕地面積41.2萬hm2,人均耕地0.08hm2。滬州市農作物秸稈常年產生量212萬t,可收集量170萬t,以水稻、玉米、高粱、油菜為主,2019年度綜合利用率88%,其中肥料化利用占秸稈總量的52.3%。現有農作物秸稈肥料化利用包括直接還田、機械粉碎還田、腐熟還田和生產有機肥等措施,直接還田和機械粉碎還田占比最大,腐熟還田次之,生產有機肥占比最小,尚處于試點探索階段。
2?存在問題
2.1?政策支持不足,工作機構不健全
從上到下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均制定出臺有關秸稈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規劃方案,但是除了少數或個別的試點項目外,多數政策、規劃并沒有落實落地,政策的覆蓋面窄,利益激勵機制不健全,更沒有形成系統、長效的扶持政策體系;資金投入量不夠,單價嚴重偏低。目前瀘州市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覆蓋面僅占全市行政區域的14%,從試點項目縣運行情況看,均補助資金在10~15元/667m2之間,想要實現全域秸稈綜合利用,資金缺口巨大;沒有設置專門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機構,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經濟信息、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都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職能職責,但尚未形成齊抓共管的有效合力。
2.2?秸稈收集難度大,收儲運體系不健全
瀘州市丘陵區地形地貌復雜,地塊破碎分散,不適宜大面積機械化作業,加之農村土地使用權分散,傳統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仍占主導,土地規模化利用率較低,導致農作物秸稈分布分散,全靠人工收集,農戶積極性不高,秸稈收集難度很大。
收儲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秸稈收集難、運輸難、儲存難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現有的農機具在收獲還田聯合作業方面不能有效配合,收的只管收,或者直接粉碎,缺少將粉碎的秸稈深翻到土壤中的環節,而將秸稈從田間集中收集的工作大部分還依靠人工勞動力,在全市范圍內沒有形成有效的收儲運體系,秸稈的收集成本高、儲運難度大,嚴重制約了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
2.3?秸稈肥料化處理粗放,技術水平低
瀘州市秸稈肥料化利用占秸稈總量的52.3%,現有秸稈肥料化利用方式主要是農戶分散自行處理,受技術條件和勞動力成本的制約,一般為簡單粗放式直接還田或粉碎還田,極少數區域能實現腐熟還田,低水平的簡單發酵處理,秸稈腐熟時間長、腐熟度低,肥效差,相比“一把火”的傳統焚燒習慣,不管是在成本上還是在肥效上都存在明顯的差距。針對不同農作物秸稈自身特點,尚未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腐熟技術,如玉米、高粱秸稈纖維素含量較高,快速腐熟難度較大,當前可借鑒的僅有增施腐熟及和深埋堆漚等技術,尚未形成可推廣的針對性措施,導致秸稈肥料化利用推廣效果差,秸稈露天焚燒屢禁不止。
3?對策建議
3.1?建立完善系統長效的秸稈利用政策機制
3.1.1?逐步建立縣域秸稈資源化利用整體推進制度
結合已有的相關政策、規劃,進一步完善農作物秸稈利用的土地、稅收、電價、收儲運補貼、農機補貼等針對性扶持政策并確保長期有效、落地落實。
3.1.2?建立秸稈利用企業優惠扶持機制
將秸稈利用列入環保產業,建立融資、稅收、用地、政府補貼等方面優惠制度;建立種植戶或農業經營主體秸稈回收利用補貼機制,按照秸稈收集數量給予一定資金補貼和有機肥補貼;強化國家投資農業項目的秸稈利用措施,明確各級財政投資的農業項目中凡涉及地力培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優先采用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實現項目區秸稈全域全量利用。
3.2?支持秸稈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秸稈收儲運體系
要加強秸稈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支持秸稈收集轉運點、集中儲料場和集中處理場的儲藏、處理及安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引導培育一批秸稈收儲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用優先、多元利用”的原則,充分發揮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帶動作用,調動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積極性,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
3.3?增強科技支撐,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水平
進一步推進水稻機收秸稈粉碎還田技術模式,適宜機收田塊水稻秸稈全部粉碎還田,加快推進水稻機收、秸稈粉碎、翻耕堆漚一體機具的推廣;開展散戶小堆腐熟還田,集中配發秸稈腐熟劑、堆肥覆膜,指導農戶就地開展秸稈腐熟堆肥還田;加大針對性腐熟劑的研發和推廣,重點對玉米和高粱纖維素含量較高的作物秸稈,推廣針對性腐熟劑,解決旱地作物秸稈腐熟困難問題;推廣秸稈智能堆肥技術,支持村集體經濟公司或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引進秸稈智能堆肥系統,開展區域性秸稈生產有機肥服務,實現秸稈分散型小規模集中處理、就近消納;推進秸稈基料化加肥料化復合利用技術模式,支持食用菌企業實行“秸稈回收加菌包生產加菌渣改土”循環使用,回收秸稈用于菌包生產,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菌渣堆漚還田用于土壤改良,打造生態經濟模式。
3.4?加強企業化發展,提升秸稈肥料化利用覆蓋率
支持秸稈肥料生產企業發展,實現秸稈隨意丟棄或一燒了之向商品化利用的轉變。秸稈肥料化利用企業是農業投入品生產行業之一,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引導企業和農民以科技為依托,市場為導向,實現產業化經營,如建立秸稈制肥企業、秸稈菌種場等。
4?展望
4.1?遏制露天焚燒,保護大氣環境
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特別是簡單直接的肥料化還田利用,是遏制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的有效措施之一,既減少夏秋季節秸稈焚燒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又不直接影響到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排除對交通構成的潛在威脅,降低了發生野外火災的風險,同時也保護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4.2?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農作物秸稈中富含土壤所需的有機質,直接還田或機械粉碎還田的秸稈通過翻耕與土壤混合后逐漸腐爛,將秸稈中有機質釋放,有利于改善土壤團粒結構;農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鈣、鎂、硫等農作物生長必需的主要營養元素,秸稈還田后可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營養元素歸還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對維持土壤養分平衡起著積極作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節約化肥使用量,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4.3?促進種養結合,發展綠色農業
我國素有將農作物秸稈用作粗飼料的傳統,隨著秸稈處理技術的推廣以及品種改良、科學快速育肥技術的普及,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步伐明顯加快。將秸稈用于養畜過腹還田,不僅可以增加和改善畜產品產量,大量的畜禽糞污也為農田提供有機肥,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生產良性循環,實現綠色發展。同時,將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有效結合,又可為有機肥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實現種養產循環發展。
5?結語
目前,我國面臨著農作物秸稈禁燒壓力巨大,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覆蓋面不高等難題。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政策機制、充分依靠科技支撐,著力突破秸稈收儲及利用瓶頸,全力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
參考文獻
[1]?石祖梁.中國秸稈資源化利用現狀及對策建議[J].世界環境,2018(05):16-18.
[2]樊平,李志剛,王世仙,徐效俊.淺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問題和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9(12):62-63.
[3]何勇,黃波,張體剛,羅傳浩.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13(05):6-7.
[4]韓魯佳,閆巧娟,劉向陽,胡金有.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現狀[J].農業工程學報,2002(03):87-91.
[5]王艷錦,王博儒,張全國.秸稈資源化利用及途徑及建議[J].河南農業科學,2009(07):23-27.
[6]方放,李想.黃淮海地區農作物秸稈資源分布及利用結構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02):228-233.
[7]畢于云,高春雨,王紅彥,等.我國農作物秸稈離田多元化利用現狀與策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09):1-11.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