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能夠為我國社會和企業的發展提供職業型、技能型的人才,對企業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的主體,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高職院校的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分析高職院校教師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和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
前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的問題。企業的發展需要具有專業性的技能人才來維護和建設企業的基層工作。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逐漸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并越來越得到重視。然而,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多或少都會給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造成阻礙。
1 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個人因素
在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中,由于個人因素導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不在少數。按照教齡的長短,可以將這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剛剛步入教師行業的畢業生。這些教師長年生活在校園中,接受的主要是理論性的知識學習。但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需要更加貼近生活實際,這就使得這些教師在教學時產生困難。再加上初入社會,年輕教師的理想教師生活與實際的教學生活存在很大差距,就會使得年輕教師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中,進而引發心理問題;第二類是中青年教師。中青年教師在教學生涯中已經初步穩定下來,但他們除了要承擔高職院校的教學任務外,還需要適應社會對高職院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得中青年教師需要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教學水平,如此繁重的任務給中青年教師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第三類是執教多年的老教師[1]。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和發展,盡管老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基礎,卻也深受現代化的教學知識更新的困擾,因此也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1.2學校內部因素
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我國的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也有著很大的差別。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這就使得教學課堂缺乏濃厚的學習氛圍,教師在進行高職院校的教學任務時,容易因難以管教課堂紀律和營造學習氛圍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高職院校的教學任務大多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教師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技能和教學水平[2]。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受到論文和科研工作的困擾以及崗位競爭所帶來的壓力。這些學校方面的因素都會導致高職院校的教師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1.3社會因素
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還包括社會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企業的發展對同時具有高技術水平和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也隨之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然而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與高等院校的學生存在一些差別,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授課時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3]。再加上現如今的社會發展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趨于平等,高職院校的學生心智也基本成熟,就會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和教學管理時存在困難,進而給教師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2 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的途徑分析
我國的高職院校教育在一開始并未受到重視,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才讓高職院校逐漸發展起來。而我國的教育行業一直以來都較為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甚少。高職院校的教師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師而言,除了要面對來自教學任務和職稱評級等方面的壓力之外,還要承受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質疑和否定。因此,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對高職院校的重視需要被關注。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的途徑來解決。
2.1教師個人心理調適
教師職業的心理健康特點不同于其他工作崗位,而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又區別于普通的教師。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標準主要體現在五個具體的方面:良好的認知結構、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諧的人際關系、穩定的情緒和健全的人格。其中任一標準出了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要想解決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就要進行教師個人的心理調適。高職院校教師在選擇這份職業時,就應該對今后的職業發展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心理預期。并以一種完備的姿態迎接今后的職業發展中的每一環節。
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從感、知、行、思、想這五個方面來構建自己對于本職業的認知,樹立自己本身對于高職院校教師這個崗位的正確認知,并且在工作的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信念。意志品質能夠顯示高職院校教師在對自己情緒的管控和調節、自我能力的提升、人際交往、對學生的影響、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能力。良好的向上的意志品質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教師更加合理的管控心理發展,也能推動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創新。
2.2學校內部的維護措施
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還可以從學校內部開展維護措施。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一直以來都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從工作環境的角度來說,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所處的社會環境也在逐漸改善。想要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高職院校就要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加大對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來改善教師的教學環境,還可以通過更多開展教學活動來為教師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高職院校還要時刻關注教師的工作狀態,及時發現教師存在的消極工作狀態,根據不同教師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對教師進行激勵。
從教學工作的角度來說,高職院校要主動為教師提供繼續學習和培訓深造的機會,讓教師能夠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同時減輕對于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壓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要為教師的職稱評選和考研等工作提供機會,并且鼓勵教師在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任務的制定方面進行大膽的創新。這樣不僅能夠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讓其減輕后顧之憂,還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間接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2.3社會環境
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還可以通過改善社會環境的措施來進行。高職院校的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一直未受到重視,而且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要低于高等院校的平均水平。長期受這種偏見和質疑的影響,不僅高職院校難以正常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會存在較大的壓力。幸好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高職院校的發展問題。
要想維護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從社會方面可以通過改革高職教育的教師職稱評定制度和晉升制度來進行。高等教育教師職稱評定制度和晉升制度主要是依據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師制定的,因為高等學校的教師更注重的是理論方面的知識教學,而高職院校因其與“職業”掛鉤,對教師的要求除了要具有理論知識外還要具有充分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的職業技能。高職院校的教師如果仍用與高等院校的教師相同的職稱評定制度,就會讓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難以正常完成,進而影響高職院校的教師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要在政策上對高職院校給予支持,支持高職院校從企業引進專業的技術人才來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以便教師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結束語: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教師作為高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對高職院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由于受到個人、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影響,極易產生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通過教師個人的心理調適、學校方面的維護措施和社會環境的改善措施來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戴佳倩,顏志雄.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4(03):41-47.
[2]朱瑜.社會支持視角下的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智庫時代,2019(52):42-43.
[3]李景菊.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工作現狀研究——基于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工作實踐[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5):21-26.
作者簡介:
邱學文(1977.11—),男,漢族,湖南益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