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的教學背景下,探討語文校本課程的實施的原則與策略。讓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豐富教學資源,通過實踐探究活動的開展可為語文教學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關鍵詞:語文校本課程;原則;策略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注重知識的傳授,能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這些能力大多都是用在應付考試上面,而日常生活中真正運用到的語文能力,例如與人有效地進行交流、介紹說明、觀點陳述等,學生卻是缺少訓練的。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第二條“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語文學習如果只是局限在課堂上的講授與應付考試那是在對語文的扼殺。語文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就應該把語文放在更廣闊的天地里進行學習,設定一定的情景,通過實踐活動讓語文更加的生動,讓語文課堂拓展出一個新的天地而不是局限在一室之內的小課堂。
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多年來都有不少的實踐與研究,但對于校本課程開設的研究成果不明顯。校本課程既是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在必須遵循國家課程標準的同時也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它就應該不同于傳統的教學課堂。本文就以結合本校實際開發的廣府文化語文校本課程為例,來談談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的原則與策略。
一、?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的原則
(一)能促進學生更全面的發展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都囿于考試的指揮,傳統語文課上都是以教授教材上的知識為主,學的能力就是以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為主。例如在語文考試中常出現的考核“語言得體”的題目,為了解決這種考試題目語文課堂上會就這方面的能力教學生各種詞語的感情色情、敬辭、謙辭等,學生學的時候好像是會了,但因為缺少真正運用的機會卻沒有真正地掌握,一到考試時遇到這種類型的題目還是會覺得很難。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就應該把語文課堂拓展到真正的生活場景中去,不應該只局限在書本、課堂之中,而應當延伸到自然、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去。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活動拓寬視野,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這樣的除了可以增加語文課堂的開放性,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身邊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方式密切了學生與生活和社會之間的聯系,突破了書本和課堂的局限,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生動性。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有助于學生去吸收、品味、感悟和積累,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因此這個語文校本課程是要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能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活動用到現實生活情景中或者是要能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語文知識。
(二)能提升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提到,“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在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更是明確指出: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應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些指引之下開設的語文校本課程要求語文課堂應該要有更多的延伸,要與當地的文化資源結合。校本課程的開設,不是簡單地搞一個活動,讓學生放羊式地隨意玩隨意學,需要老師對課程的資源進行選擇、提煉、開發,并且能隨著活動的開展可以不斷地進行調整。
例如,廣府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不可能全都用到課程中,就是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選擇、整合和開發了。旅游名勝這一部分的文化資源可以開發成讓學生寫名勝講解詞與設計旅游線路,飲食文化部分可以讓學生挖掘食物背后包涵的意義與用心,粵語文化部分就側重于讓學生開口說去感受粵語不同于普通話的音韻美。這些開設的課程項目,都要求老師去認真研究,尋找適當的方法指導學生開展。因此校本課程是一個給予老師足夠空間自主發揮,要求老師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項目。
(三)帶著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課程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第二條“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語文課堂本身就應該要帶有實踐性的特點。
從操作層面上來看,傳統的語文課堂就是側重于語言文字基礎性知識的傳授,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就不能再重復傳統課堂上的模式,而應該解決傳統語文課堂做不到的。校本課程應該是在傳統課程解決了基礎知識之后對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和開發,因此校本課程應該是帶有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課程。只有這樣的課程才能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并且這樣的課程對學生與老師的能力都是一個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粵語文化這個內容就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問卷調查,通過收集到的數據對粵語的現狀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名勝景點部分,讓學生通過到實地觀察對于城市舊建筑的去或留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只聽別人說或者只是看書看資料。而這些通過實踐活動探究出來的結果,沒有一個是統一的答案,包括了很多的可能性,這樣的開放性的結果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校本課程應該是一個帶著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課程。
(四)實踐探究活動在綜合性中必須充滿語文味
校本課程開展主要是以探究活動為主,這個探究活動在開展的時候往往帶有跨學科的內容,在開展課程時可能會有些模糊,課程充滿綜合性而沒有了語文味。這需要謹記,語文校本課程就必須要帶上語文味,不能讓活動只有綜合性沒有了語文性。例如,同樣的是圍繞廣府文化民俗內容,綜合科老師會讓學生做龍舟或包粽子的手工,而語文校本課程就會要求學生描寫龍舟比賽的場景,從這些場景中感受廣府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設置里,開展的每個活動都會與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的交流與表述有關,從活動的規劃、實施過程到最后的成果呈現都是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出來。最后的交流分享就更是對語言與文字的雙重要求。因此,語文校本課程設置都應該是實踐探究活動在綜合性中必須充滿語文味。
二、?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
為了讓這個廣府文化的語文校本課程可以順利實施,根據每個學期課時安排制定了如下的課程實施的步驟:合理選擇整合有關廣府文化的資源裝訂成冊,成為上課的資料基礎;在課內進行一些常識性的教學后,再創設情景性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與探究;學生進行實踐探究過程監督與總結交流分享;設立合適的評價體系。
(一)資源的合理選擇與整合
作為課程,需要有上課的資料,因此首先要從各種繁多的資料里去選擇與整合形成適合我們作為上課時可用資料教材。這些上課資料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常識性的介紹,一部分是相關的綜合性活動。
常識性的介紹是為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文化先有一個基本了解,這一類的課程以老師講授并指導學生查閱資料為主。然后在常識性的了解的基礎上再開展綜合性活動。我們有豐富的廣府文化資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適合作為我們的教學資源。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程度與老師的專長,在眾多的廣府文化資源里我們主要選取了粵語文化、飲食文化、風俗民情、名勝古跡這四個大的方向的資源,因為這些都是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容易接觸到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從表到里的層層深入,作為比較深入的了解,對于一些專業性要求比較強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文化內容,例如廣繡、廣彩、“十三行”貿易等就只要求稍微了解就可以。
(二)情景性的實踐探究活動的開展
除了通過上課的資料對于廣府文化有一些常識性的了解外,我們還會創設情景式教學,帶學生走出課堂,去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去實踐探究,我們就曾多次組織學生去參觀陳家祠、南越王墓、粵劇博物館、恩寧路騎樓、農講所等地方,乘坐廣州的旅游觀光巴士把廣州核心城區都走了一遍。帶著學習任務去實地感受著廣府文化,然后再解決綜合實踐活動中布置的任務。讓學生有更真實的學習體驗,用書本上的資料成為活動實踐的原始基礎,用實踐活動在這基礎上拓寬、提升。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充滿實景性的,比單純從書上所得更為生動形象。
(三)分享交流后的反思再提升
活動的過程需要進行監督,最后的成果一定要讓學生把自己小組的探究內容形成文字后再進行分享交流,讓學生制作課件圖文并茂地分享自己小組的探究所得。
老師要全程監督學生探究活動小組的探討活動,并不是布置了任務就全部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調整。最后的成果交流是整個校本課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傳統課堂上的作業往往就是作業本上的字,而校本課程的作業除了文字對說話語言表達還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同時通過探究活動小組的分享交流中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進行一次反思,然后再對自己小組的成果再進行修正。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碰撞,使學生的學習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四)建立適合的評價體系
學習最終的成果必須要有評價,否則學生就不知道如何去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傳統課堂上的學習成果評價就是化為一個簡單的分數。這個校本課程的評價是更多方面的,每次的評價都是由學生個人、學生相互老師三個不同的評價體系組成,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成果的內容、成果表達的觀點等方面來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就不再是單一的評價而是更多方面的比較立體的評價,也讓學生更清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更清楚自己要努力去提升的方向。
三、?小結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這個廣府文化的校本課程確實是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獲得了很多傳統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加深了學生對于廣府文化的了解,也更加熱愛這片生活的土地,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經過實踐這個課程的模式也基本確實下來,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探究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時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支架是對老師能力的一個很大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是有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探討尋找更好地開展語文校本課程的方法,拓展語文教學的新天地,讓語文教學更加充滿魅力。
參考文獻:
[1]張秋玲,王彤彥,張萍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胡秩軍.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研究[J].創新教育,2019.
[3]楊桃.陽江地方文化語文校本課程的構想與實施[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
作者簡介:陳雪麗,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南沙東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