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玲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中醫醫院骨科,廣東梅州 514100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和骨質疏松癥的普遍化,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并且與年齡成正比。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縮短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等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臥床時間, 盡快恢復患者的下肢負重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選擇手術治療。 但手術中的位置和手術創傷加劇了血管負擔,導致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等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加大,需要早期給予有效預防[1-2]。 該研究方便選擇該院2017年1 月—2019 年1 月髖部骨折術患者60 例。 隨機分組, 分析了中藥消栓湯預防性治療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髖部骨折術患者60 例。 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年齡 45~78 歲,平均(56.78±2.80)歲;男女分別 19 例和 11 例;髖部骨折病程 2~8 d,平均(3.21±0.37)d;股骨頸骨折有15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有15 例;其中,實施髖關節置換手術10 例,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 20 例。 觀察組年齡 45~77 歲,平均(56.21±2.25)歲;男女分別18 例和12 例;髖部骨折病程2~8 d,平均(3.21±0.31)d;股骨頸骨折有 16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有14 例;其中,實施髖關節置換手術11 例,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19 例。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兩組在術后給予抬高患肢30°,平臥休息,并實施下肢靜脈脈沖氣壓治療, 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功能鍛煉和患肢踝關節主動背伸鍛煉。
對照組采取常規低分子肝素治療 (國藥準字J20180036),每天在臍周皮下注射6 000 IU,持續治療2周。
觀察組則采取常規低分子肝素+中藥消栓湯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消栓湯治療,藥物組成:莪術12 g、延胡索 9 g、黃芪 15 g、柴胡 6 g、白術 9 g、丹參 12 g、川芎12 g、薏苡仁 12 g、熟地 9 g、甘草 6 g。痰瘀互結加旋復花、天南星和地鱉蟲;脾腎陽虛加續斷和杜仲;濕熱加黃連、梔子和茯苓;血瘀加厚樸和蒼術。 1 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治療2 周。
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術后第2 天、術后1周和術后2 周的疼痛程度; 治療前后患者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優:癥狀體征消失,髖關節功能恢復傷前水平;良:髖關節功能等改善50%以上;差:髖關節功能改善的程度低于50%。 療效=優良百分率之和[3]。
數據采用SPSS 18.0 版本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療效100.00%高于對照組7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68,P<0.05)。 見表1。

表1 兩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1.56±0.20 )mg/L、(1.21±0.11)cm 低于對照組(3.24±0.78 )mg/L、(1.52±0.21)cm,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6.812、7.562,P<0.05)。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比較(±s)
組別 時期 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mg/L)患肢周徑(cm)觀察組(n=30)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8.13±3.91 1.56±0.20 8.11±3.45 3.24±0.78 1.78±0.32 1.21±0.11 1.76±0.31 1.52±0.21
觀察組術后第2 天、 術后1 周和術后2 周的疼痛程度和對照組比較有優勢,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6.812、6.013、7.923,P<0.05),觀察組術后第 2 天、術后 1周和術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別是(5.11±1.21)分、(3.11±0.24)分,(1.12±0.11)分,而對照組術后第 2 天、術后 1周和術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別是(7.12±1.26)分、(5.22±0.21)分,(2.15±0.12)分。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13,P<0.05),其中,對照組有 6 例發生,觀察組有1 例發生。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 血流緩慢, 血液凝固異常、血管壁損傷是靜脈血栓形成關鍵的因素,并得到醫學界的認可。 而對于髖部骨折的患者來說,骨折之后,可出現凝血功能障礙, 另外手術和骨折帶來的創傷損害了血管壁, 術后長時間臥床導致血液黏度增加而血流緩慢,甚至處于缺氧狀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高。 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方法中,常規主要是抬高患肢、給予物理方法治療和肢體功能早期鍛煉,但效果欠佳。 低分子肝素屬于有效抗凝藥物,但可帶來一定的過敏和出血風險[4-5]。
中醫將下肢深靜脈血栓納入 “腫脹”“血瘀” 等范疇,在治療方面,需要根據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分型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消栓湯中,組成包括莪術12 g、延胡索 9 g、黃芪 15 g、柴胡 6 g、白術 9 g、丹參 12 g、川芎 12 g、薏苡仁 12 g、熟地 9 g、甘草 6 g。 其中,黃芪益氣利尿,消腫,現代醫學證實其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以及免疫調節作用;而丹參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環和紅細胞聚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6-9];川芎活血益氣止痛, 現代醫學證實其可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并有效清除自由基,改善免疫功能和抗動脈粥樣硬化;延胡索活血利氣,消腫止痛;白術健脾益氣;薏苡仁利水、抗凝;熟地降血壓、抑制血栓、補血;莪術破氣行血、消積止痛;延胡索、柴胡活血,利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和預防血栓形成,消腫止痛[10]。
該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低分子肝素治療,觀察組則采取常規低分子肝素+中藥消栓湯治療。 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100.00%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68,P<0.05)。
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漿D-2 聚體監測水平、患肢周徑水平(1.56±0.20)mg/L、(1.21±0.11)cm 低于對照組(3.24±0.78)mg/L、(1.52±0.21)c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12、7.562,P<0.05)。觀察組術后第2 天、術后1 周和術后2 周的疼痛程度和對照組比較有優勢,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6.812、6.013、7.923,P<0.05),觀察組術后第 2 天、術后 1周和術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別是(5.11±1.21)分、(3.11±0.24)分,(1.12±0.11)分,而對照組術后第 2 天、術后 1周和術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別是(7.12±1.26)分、(5.22±0.21)分,(2.15±0.12)分。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13,P<0.05),其中,對照組有6 例發生,觀察組有1 例發生。 曾曉波等[11]的研究也顯示, 血栓通聯合低分子肝素鈣在預防髖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更好,出現0 例,而對照組出現7 例,和該研究相似。
綜上所述,常規低分子肝素+中藥消栓湯治療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好, 中藥消栓湯的應用,使臨床療效有了更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