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祖
山東省金鄉縣人民醫院小兒外科,山東金鄉 272200
小兒疝氣屬于外科常見性疾病, 臨床發生率相對較高,患兒若不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方案解除病情,持續發展會對患兒的消化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嚴重的甚至會弱化患兒體質,不利于健康生長發育。 所以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 傳統手術方案雖然效果可靠,但創傷性較大,不利于預后發展。 近年來微創技術快速發展, 腹腔鏡因其使用安全性逐漸受到大范圍推廣,所以該次方便選擇2018 年5 月—2019年2 月期間, 該院收治的74 例疝氣患兒為研究對象,以傳統手術方案、腹腔鏡手術方案進行對照分析,謹供有關人員參考。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74 例疝氣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檢查確診為小兒疝氣;②患兒家長了解該次研究并簽署研究授權聲明;排除標準:①患兒合并嚴重性臟器官疾病;②患兒臨床資料不全;③患兒家長存在溝通障礙等情況; 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遵循隨機雙盲法分組要求劃分為觀察組(37例)與對照組(37 例);其中對照組有20 例男性患兒,17例女性患兒;年齡最小的為1 歲,最大的為12 歲,均值為(5.75±0.83)歲;觀察組有 22 例男性患兒,15 例女性患兒, 年齡最小的為 1 歲, 最大的為 11 歲, 均值為(5.63±0.65)歲。 比對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呈現的對應數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行性。
對照組臨床治療實施傳統手術方案: 于患兒的皮橫紋處做切口,長度控制在2.5 cm 左右,探查到疝囊的具體位置之后,剝離疝囊,然后取縫針,對疝囊進行高位結扎處理,然后復位精索,逐層縫合切口[3]。
觀察組臨床治療實施腹腔鏡手術方案: 全麻顯效之后,患兒維持平臥體位,在患兒臍上做切口,長度控制在0.5 cm 左右, 然后取戳殼置入其間構建二氧化碳氣腹,發現患兒患側內環口呈現開放狀態,健側則呈現為閉合狀態,于是在患兒患側腹橫紋內環口處做切口,長度控制在0.2 cm 左右,然后取帶線穿刺鉤針穿入,于患兒疝環內側腹膜外實施注水操作,使其成功分離,做好精索血管、輸卵管保護措施,避開患兒精索,將鉤針置入患兒腹腔,釋放結扎線,然后將穿刺針后移,至患兒腹膜外后停止, 于患兒疝環外側腹膜外實施注水操作,使其成功分離。 然后以原腹膜穿刺口為通道進入患兒腹腔,牽拉結扎線至切口外,將疝囊內氣體擠出,結扎處理,觀察是否存在出血情況,結扎是否妥善,若不存在異常情況,放氣,然后將患兒腹腔逐層關閉,無菌包扎[4-7]。
①比對兩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數據。
②比對兩組患兒出現腹脹、 切口感染以及陰囊腫脹等并發癥的概率。
數據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且手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即相應數據進行組間對比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分組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自由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 值P 值1.17±0.92 5.94±2.63 10.413 0.000 14.23±3.30 26.96±4.59 13.697 0.000 9.90±2.19 22.39±6.51 11.061 0.000 4.41±1.22 7.97±2.89 6.903 0.000
觀察組患兒術后出現腹脹、切口感染以及陰囊腫脹等并發癥的概率為8.11%,對照組患兒出現上述并發癥的概率為29.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小兒疝氣屬于外科常見性疾病, 臨床發生率相對較高,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該病癥以早產兒為主要群體,疝內容物多為闌尾、大網膜、卵巢以及小腸等[8],不僅患兒的消化系統會受到該病癥的影響, 基于疝的擠壓作用,患兒的生殖系統也不可避免會受到不良影響,特別是嬰兒,出現嵌頓的風險性非常高,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疝內容物因供血不足出現壞死,所以,早期對患兒行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案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意義[9-10]。近年來,隨著我國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頻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中也包括小兒疝氣的臨床治療。 與傳統手術治療方案對比,腹腔鏡手術方案應用于小兒疝氣臨床治療中的優勢可以概述為以下5 個方面:①創傷性較小,手術操作時間較短,患兒不易出現明顯瘢痕;②腹股溝結構可以保持完整,不會對患兒精索、提睪肌進行分離,避免損傷血管神經以及缺血性睪丸炎的出現概率; ③于患兒腹腔內開展內環口結扎疝囊操作,符合高位結扎理念;④無需對疝囊進行分離處理, 可以降低患兒出現血腫的風險性;⑤可以檢查對側是否存在隱形疝,避免患兒接受二次手術[11-13]。基于此,有學者[14]以 500 例 1 周歲以上的單側疝患兒為研究對象, 其中250 例患兒接受傳統手術方案治療(對照組),剩余250 例患兒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實驗組),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的病情復發率在9%左右,實驗組患兒的病情復發率不足1%,數據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對照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在30%左右,遠高于實驗組患兒的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效驗證了腹腔鏡手術應用于小兒疝氣治療中的效果。 而該次為了進一步對此加以驗證,選擇 2018 年 5 月—2019 年 2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4 例疝氣患兒為研究對象,以傳統手術方案、腹腔鏡手術方案進行對照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且手術時間、自由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即相應數據進行組間對比分析,差異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觀察組患兒術后出現腹脹、 切口感染以及陰囊腫脹等并發癥的概率為8.11%, 對照組患兒出現上述并發癥的概率為29.73%,數據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充分體現了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優勢,分析原因,該術式臨床操作簡單,切口較小,手術操作時間短,而且不會進入患兒腹腔,不會給內臟器造成損傷,隨意在改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的同時,還能提高治療安全性[15]。
綜上所述, 腹腔鏡手術應用于小兒疝氣臨床治療中的價值較好,不僅擁有確切的治療效果,還能減少并發癥,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