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紅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科,廣東廣州 510100
神經源性膀胱是患者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或發生病變,使得其出現相關功能性障礙的疾病[1]。 尿潴留、排尿障礙是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常見的癥狀, 其可在任何年齡段發生,若患者的病情較輕,則需要實施尿流動力學檢查來確診,若患者的疾病癥狀較為嚴重,則通過癥狀觀察即可確診,病情較重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其常伴有相關并發癥的情況,患者疾病晚期可出現尿道損害[2],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為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實施治療,十分必要。 膀胱擴大術是將膀胱容量增加的手術, 其主要是通過輸尿管、 胃腸道進行,也可不通過任何組織進行相應的自體擴大[3-4]。 為探究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腸道膀胱擴大術治療的效果,該研究以 2014 年 1 月—2018 年 6 月 100 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組實施腸道膀胱擴大術以及膀胱自擴大術治療,對2 組治療的結果分析,以此總結腸道膀胱擴大術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神經源性膀胱患者100 例為該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
納入標準:①經尿動力學、影像學、實驗室等檢查確診存在神經源性膀胱;②自愿參與該研究。
排除標準:①膀胱、胃腸道其他相關病變者;②肝腎功能障礙者; ③精神或智力障礙者; ④手術禁忌證者;⑤拒絕配合該研究者。
實驗組 (n=80) 中, 年齡 18~60 歲, 年齡均值為(30.25±5.14)歲;病程均值為(8.56±3.12)年;膀胱安全容量均值為(141.57±30.20)mL;男 43 例,女 37 例。
對照組 (n=20) 中, 年齡 17~57 歲, 年齡均值為(31.02±4.33)歲;病程均值為(8.50±3.23)年;膀胱安全容量均值為(142.14±28.96)mL,男 12 例,女 8 例。
對比2 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 組間的可比性較好,且該研究以被倫理委員會批準。
實驗組行腸道膀胱擴大術治療, 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于患者下腹部作正中切口,起自恥骨上,至臍下,取30 cm 回腸末端,將回腸兩斷段吻合,之后恢復腸道的連續性, 對腸片實施折疊縫合干預, 縫合為帽狀結構。 膀胱游離后,將膀胱頂部切口與其回腸帽狀結構實施縫合處理。
對照組則行膀胱自擴大術治療, 實施常規硬膜外麻醉,于患者下腹部作正中切口,沿著膀胱頂部冠狀面將膀胱肌層切開,對膨出的膀胱實施粘膜干預。
2 組患者在手術后,均依據其膀胱安全容量,實施清潔間歇導尿,并常規感染治療。
對2 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的效果、 并發癥發生情況作觀察分析,并對比2 組治療前后膀胱容量、手術用時以及腸道恢復時間的差異性。
效果評價:顯效:在間歇導尿條件下,其基本可正常排尿,患者的尿失禁等疾病癥狀得以控制;有效:患者無法完全正常控制排尿,其尿失禁等癥狀得以改善,但是存在濕褲、尿褲等現象;無效:患者的尿失禁等癥狀未能夠被改善,其難以正常對排尿控制;以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并發癥:主要包括腹瀉、腸梗阻、尿路感染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9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分析[n(%)]
兩組治療后的膀胱容量均較治療前增加, 其中實驗組治療后的膀胱容量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手術用時、腸道恢復時間高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膀胱容量、手術用時、腸道恢復時間分析(±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膀胱容量、手術用時、腸道恢復時間分析(±s)
組別 膀胱容量(mL)治療前 治療后手術用時(min)腸道恢復時間(d)實驗組(n=80)對照組(n=20)t 值P 值141.26±30.20 143.57±32.14 0.302 0.763 518.30±7.35 422.30±32.44 24.405 0.000 130.25±17.44 285.17±14.92 36.493 0.000 3.20±0.47 6.53±0.95 22.418 0.000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n(%)]
神經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相關周圍神經中樞或系統發生損傷, 使得其尿道和膀胱功能出現障礙性的疾病,患者可出現腎積水、尿失禁、尿潴留等疾病癥狀,對患者的生命活動造成影響,且較易引發患者出現尿路感染,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能衰竭,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6]。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為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十分必要。
膀胱自擴大術在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應用, 可獲得一定的效果,其可將患者膀胱內的壓力減低,對患者的尿道膀胱相關功能障礙改善[7],但是患者在治療后,較易出現腸液分泌紊亂、消化不良等癥狀,從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8]。 腸道膀胱擴大術是將帶血管蒂的回腸實施去管化,之后對存在切口的膀胱覆蓋,以此促進膀胱容量的增加。 腸道膀胱擴大術,其可將膀胱的相關順應性提高,促進膀胱內相關壓力的降低,且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尿路嚴重損害的情況[9-10]。
該研究顯示, 接受腸道膀胱擴大術治療的實驗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 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膀胱自擴大術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2 組治療后的膀胱容量均較治療前增加, 其中實驗組治療后的膀胱容量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手術時間(130.25±17.44)min、術后腸道恢復時間(3.20±0.47)d 低于對照組;2 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腸道膀胱擴大術的應用,可降低其手術治療的時間、術后腸道恢復時間,且可提高治療的效果,增加患者的膀胱容量,應用安全性較高。 雖然腸道膀胱擴大術的應用,其并發癥發生率與膀胱自擴大術相比,差異并不明顯,但是仍然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一定的影響[11],同時,腸道膀胱擴大術后,需要對患者的膀胱實施沖洗干預,主要是腸道內會分泌一定的黏液, 若其腸道內的相關黏液分泌較多,且在膀胱內長時間停留,則會將結石或感染的發生率提高,因此,應囑咐患者在術后,定時沖洗膀胱,以此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控制[12-13]。 彭浩[13]在《膀胱自擴大術與回腸膀胱擴大術治療高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對照研究》中表明,接受膀胱自擴大術治療的BA 組高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其手術時間 (134.36±18.65)min、 術后腸道恢復時間(3.42±0.49)d 明顯低于回腸膀胱擴大術治療的IU 組,且BA 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IU 組并發癥發生率。 該研究結果與彭浩在《膀胱自擴大術與回腸膀胱擴大術治療高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對照研究》中的研究結果相比,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對于術后膀胱容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可能與研究例數有限,研究時間較短有關,在后續的研究中,應不斷加大研究的力度,以此增加研究的價值。
綜上所述, 腸道膀胱擴大術應用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 有著較高的價值, 可促進患者膀胱容量的增加,提高治療的效果,且不會明顯增加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安全有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