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海
江蘇省響水縣中醫院普外科,江蘇響水 224600
醫學界通常將發生于人體乙狀結腸部位的一種惡性腫瘤稱為乙狀結腸癌[1]。 乙狀結腸癌屬于結腸癌的一種,發病早期癥狀并不十分明顯,中偏晚期階段則多以持續性腹部不適、腹痛腹脹、便秘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而腸梗阻則屬于其晚期常見臨床表現[2]。 大量臨床相關資料顯示, 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的主要措施, 但手術治療亦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性。 因此,為能夠進一步優化臨床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其術后生存率。 該文2015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就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52 例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的臨床療效進行剖析,現報道如下。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后, 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自愿的前提下隨機選擇104 例就診于該院并接受相應治療的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納為研究樣本, 并將其按1:1 的比例隨機劃分為鑒別組與分析組。 其中,鑒別組男女性患者的人數比例為32:20; 年齡為51~78 歲,平均年齡為(63.25±5.43)歲;術前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為30~60 mg/L, 術前視黃醇結合蛋白平均水平為(44.28±12.15)mg/L;腫瘤浸潤深度:T3 期為 42 例,T4 期為10 例。 分析組男女性患者的人數比例為33:19;年齡為 50~79 歲,平均年齡為(63.23±5.42)歲;術前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為31~60 mg/L, 術前視黃醇結合蛋白平均水平為 (44.27±12.14)mg/L; 腫瘤浸潤深度:T3 期為41例,T4 期為11 例。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性別、年齡、術前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等),其比較結果顯示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前準備:在無菌操作原則下取兩組患者截石位[3],予以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開始實施不同手術治療方案。
1.2.1 鑒別組 傳統乙狀結腸癌切除術: 于距患者癌腫近段約7 cm 左右、遠端約5 cm 處切斷乙狀結腸腸管;沿其乙狀結腸后方Toldt[4](融合筋膜)間隙銳性解剖至結腸邊緣約5 cm 處; 一并切除患者結腸系膜與同腸管,并完成降結腸造口[5]。
1.2.2 分析組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 采用臨床專用細絲帶距患者腫瘤近側腸管約10 cm、遠端約5 cm 處對乙狀結腸進行結扎; 再以30 mg/kg 的規格將適量5-Fu[6](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37021281)注入癌瘤所在的腸腔內,并進行上述銳性解剖;逐一分離臟層腹膜與壁層腹膜后徹底暴露腸系膜下動靜脈[7],并對腸系膜下動靜脈進行結扎;沿Toldt 間隙向下進入直腸前間隙與骶前間隙后[8]對患者上段直腸及直腸系膜以及全部乙狀結腸等部位進行完整切除;清掃淋巴結后行降結腸造口。
由臨床觀察小組全程跟蹤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 并嚴格遵照臨床相關規定客觀評估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安全性 (包括術中出血量等手術相關指標以及胃腸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9])、癌變標本切除情況(腫瘤浸潤腸管環周寬度、切除腸管長度、腫瘤浸潤腸管長度等)以及術后1~3 年的生存率。
將研究數據錄入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中, 利用()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利用[n(%)]表示計數資料,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 手術耗時以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各項相關指標中均優于鑒別組患者, 且兩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分別為19.23%(鑒別組:胃腸功能障礙3 例,腹腔出血2 例,肺部感染2 例,其他3 例)和3.85%(分析組:胃腸功能障礙 1 例,其他 1 例)。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安全性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安全性對比(±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耗時(min) 術后輸白蛋白量(g)術后肛門排氣時間(d) 術后進食時間(d)鑒別組(n=52)分析組(n=52)t 值P 值155.43±50.22 142.23±36.78 4.230<0.05 165.33±20.22 123.45±18.41 5.120<0.05 45.24±10.16 33.25±10.13 3.550<0.05 4.35±1.22 3.23±1.20 3.350<0.05 5.42±1.24 4.22±1.13 3.280<0.05
表2 兩組患者的癌變標本切除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癌變標本切除情況對比(±s)
組別 腫瘤浸潤腸管環周寬度(mm)切除腸管長度(mm)腫瘤浸潤腸管長度(mm)腸旁組陽性淋巴結數(枚)清掃淋巴結總數(枚)鑒別組(n=52)分析組(n=52)t 值P 值70.23±5.41 75.45±5.48 3.520<0.05 160.44±24.21 270.45±25.13 5.220<0.05 59.12±5.33 62.34±6.78 3.480<0.05 12.33±2.17 20.45±5.22 5.210<0.05 5.21±1.20 5.82±1.23 3.200<0.05
兩組患者在腫瘤浸潤腸管環周寬度、 切除腸管長度等癌變標本切除情況的相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中, 鑒別組患者的平均切除腸管長度為(160.44±24.21)mm,分析組患者的平均切除腸管長度為(270.45±25.13)mm,見表2。
實施區別性手術治療方案后,分析組患者術后1~3年內的累計生存率與累計無瘤生存率明顯高于鑒別組患者,且兩者相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中,兩組患者術后1 年的累計生存率分別為80.77%(鑒別組)和96.15%(分析組),見表3。

表3 兩組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的術后生存率比較[n(%)]
鄭高舉等[1]學者研究發現,腸梗阻多發于乙狀結腸癌患者的晚期階段, 幾乎已經喪失了乙狀結腸癌根治切除的機會,盡管采取相應的手術切除治療措施,也只是旨在切除患者的病變腸管、解除腸梗阻,緩解患者不良癥狀,以盡可能地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并不能完全保證治愈。 與此同時,部分臨床相關專家指出,術中減少腫瘤細胞擴散、 全面性的淋巴結清掃范圍以及癌腫兩端腸管的完整性切除等是盡可能降低乙狀結腸癌復發率的關鍵所在, 即臨床必須盡可能地確保切除手術的安全可靠性。 而與傳統性的乙狀結腸癌切除術相比,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不僅具備了術中出血量少、 手術所需耗時短以及術后肛門排氣耗時短等一系列優勢,并且還能夠在確保完整切除癌變腸管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淋巴結總數進行全面性清掃, 同時還有利于最小化胃腸功能障礙、腹腔出血、肺部感染[10]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其營造更為理想的預后效果,減少其乙狀結腸癌的復發風險, 故而更能使患者所接受和認可。 此外,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33)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的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其術后1 年內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n=32)行傳統性乙狀結腸癌切除術的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 兩者術后1 年的累計生存率分別為72.20%和23.06%,與該文相關研究數據與結論相符。 在該文研究中,兩組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在手術治療安全性等一系列臨床相關指標分析組均優于鑒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分析組患者術后1 年的累計生存率96.15%明顯優于鑒別組患者術后1 年的累計生存率80.77%。 與上述研究方向一致, 同時亦進一步體現了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對優化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臨床療效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 采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對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進行治療,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性,但手術耗時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有利于降低胃腸功能障礙等諸多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預后效果相對較為可觀,能夠進一步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