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睿,蘇亦斌,黃文場,鄭志華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普外科,福建泉州 362300
腸胃手術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手術, 其在多種胃腸道疾病治療中具有應用,并且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在短時間內讓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但根據臨床實踐,患者在實施腸胃手術治療后容易發生腸瘺,導致其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甚至會導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因此,患者在實施腸胃手術后發生腸瘺時必須要及時給予其有效的治療,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該研究以該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間收治的腸胃手術后并發腸瘺的患者80 例為對象,對腸胃手術后并發腸瘺的治療中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腸胃手術后并發腸瘺的患者8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 例。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男 23 例、 女 17 例; 年齡 25~70 歲, 平均 (45.8±56.72)歲;腸瘺病程 2~7 d,平均(4.12±0.84)d。 試驗組男 22 例、女 18例;年齡 25~69 歲,平均(45.81±6.64)歲;腸瘺病程 2~8 d,平均(4.36±0.83)d。 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手術后并發腸瘺;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生腸瘺; 所有患者均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
排除標準:患者中在腸胃手術前合并腸瘺的情況;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的情況。
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讓患者禁食禁飲,給予其持續胃腸減壓治療,并進行持續腹腔引流處理,引流管的位置為瘺口周圍,引流時應給予患者有效的預防性抗感染治療。 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給予其營養支持,以腸外營養支持為主,將患者的非蛋白類熱量攝入量控制在每日 103~124 kJ/㎏,蛋白類熱量控制在 15 g/(kg·d),根據患者的營養檢測指標對各種營養物質的用量進行合理調整, 確保患者每日能量攝入充足且均衡, 持續治療15~45 d,在患者的每日引流量下降到100 mL 以內且腹壁竇道基本形成時,可逐漸給予其腸內營養支持。 之后采用序貫方式使用生長激素對患者進行治療, 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密切監測其水電解質和動脈血氣指標的變化情況,出現異常時及時給予其有效的處理,并將患者的血常規、肝功能和白蛋白等指標控制在合理范圍。試驗組實施手術治療, 手術前先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處理,主要是對其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進行糾正,并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患者發病早期給予其手術治療,采用腸切除腸吻合術,術前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處理,指導并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在患者腹部正中旁右側開切口,長度控制在8~10 ㎝。 開切口后向外小幅度拉伸患者的腹直肌, 進入腹部后對患者的病變情況進行全面探查, 吸出患者腹腔內的膿液并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徹底清除患者的壞死組織,切除的范圍以病變組織近端及遠端3~5 ㎝處為宜。 手術過程中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腹腔進行全面沖洗, 液體清亮后停止沖洗。 手術完成后再次沖洗腹腔并留置引流管,常規縫合手術切口后完成手術,術后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 統計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并對兩組患者經口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統計。 療效判定標準為:治療后患者腹腔無積液,膿腫基本消失且臨床癥狀基本緩解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積液減少80%及以上, 膿腫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 治療后患者的病情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75.00%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4,P=0.012),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2.50%, 低于對照組35.00%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91,P=0.018),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試驗組患者的經口進食時間早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經口進食及住院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經口進食及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 經口進食時間 住院時間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14.62±3.26 41.33±6.92 7.518 0.000 25.94±3.47 88.25±7.89 14.138 0.000
腸瘺是腸瘺手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 其發生率較低但可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臨床上對腸胃手術后并發腸瘺患者的觀察,其在發病后會有大量的消化酶和電解質從瘺口流出,導致其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出現紊亂的情況, 并且溢出的液體中含有的消化酶會對瘺口周圍的皮膚造成損傷,導致局部出現糜爛的情況,嚴重時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 目前臨床上對腸胃手術后并發腸瘺的治療方法以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 其中保守治療主要是給予患者相關藥物治療,促使其瘺口愈合。 但根據臨床實踐,保守治療的應用效果通常較差,并且患者治療時間較長,很容易導致患者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并且患者在治療期間發生腹腔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 手術治療是另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 其直接對患者的瘺口進行處理,能在短時間內讓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并且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相對較低, 術后恢復速度相對較快,相對于保守治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3]。 該研究對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在腸胃手術后病發腸瘺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其中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2.50%,與郭廣增[4]研究中的14.29%大致相符,患者治療后經口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4.62±3.26)d 和(25.94±3.47)d,與郭廣增[4]研究中(14.35±2.24)d 及(94.21±2.61)d 大致相符。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00%,與劉亮等人[5]研究中85.71%大致相符,與孫立杰[6]研究中96.00%的治療總有效率大致相符,與楊長見[7]研究中88.23%的治療總有效率大致相符,與張學范[8]研究中80.00%的總有效率大致相符,說明該研究結果具有較高可信度。
綜上所述, 腸胃手術后患者并發腸瘺的治療中手術治療的應用效果相對于保守治療更好, 能有效促使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提升,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縮短患者經口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