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如皋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如皋 226500
冠 心 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冠脈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心肌因缺氧、缺血而發生壞死,臨床表現為典型胸痛、 發紺、 休克等。 據統計, 我國 CHD 患病率達0.77%,且呈現出升高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PCI 術能有效治療CHD,增加心肌血流灌注,緩解胸痛癥狀。 但PCI 術后仍需進行二級預防,長期服藥,但部分CHD 患者對此缺乏正確認識,無法堅持用藥,可能導致CHD 復發。 因此需對PCI 術后CHD 患者實施高質量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整體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在現代護理觀指導下, 根據護理程序對患者實施系統化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該研究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以該院80 例PCI 術后CHD 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干預, 觀察對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及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80 例PCI 術后CHD 患者, 按照入院時間分組,各 40 例。 觀察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47~76 歲,平均(61.46±6.2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 例,初中 20 例,高中 9 例,大學及以上 3 例;冠心病類型:心絞痛18 例,心肌梗死 14 例,心肌缺血 8 例。 對照組男 23 例,女 17 例;年齡 48~75 歲,平均(61.58±6.02)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 例,初中21 例,高中10例,大學及以上2 例;冠心病類型:心絞痛19 例,心肌梗死14 例,心肌缺血7 例。 兩組基線資料(性別、文化程度、冠心病類型、年齡)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中CHD 診斷標準[2];經PCI 術治療;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生活無法自理;精神異常;語言功能障礙。
兩組均行PCI 術治療。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指導患者用藥,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健康宣教。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整體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1)病情評估:收集行PCI 術的CHD 患者疾病、生理、心理健康等資料,評估患者病情,明確其健康問題。 (2)護理診斷:對PCI 術后CHD 患者檢查、診斷,按照診斷結果確定重點護理問題。 (3)目標與計劃:按照PCI 術后CHD患者病情制定護理目標,包括提高健康教育知曉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根據目標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明確護理步驟。 (4)實施:①心理護理:與PCI 術后CHD 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情況,采用首因效應法獲取患者信任,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通過安慰、疏導等方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排解患者負性情緒,調整期心理狀態,促使患者積極遵醫囑治療。②健康教育:發放《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健康教育手冊》,按照“分組教育、責任管床、見縫插針”的教育模式, 告知CHD 患者PCI 術后用藥的重要性、避免劇烈運動、吸煙飲酒、情緒激動等。 ③并發癥護理:密切監測血壓、心電圖,觀察患者有無出汗胸悶現象,若發現患者低血壓、心電圖異常,立即報告醫生;告知患者并發癥發生的高危因素,說明PCI 術后注意事項,要求患者注意防范,防止再閉塞、血栓形成、惡性心律失常等發生。 ④延續護理: 出院前根據PCI 術后CHD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延續護理計劃,采用電話隨訪、微信平臺隨訪、家庭隨訪等,叮囑患者按醫囑用藥,進行院外護理。 (5)評價:記錄 PCI 術后 CHD 患者用藥情況、心理、生命體征變化,評價目標完成情況,調整護理方案。 兩組均隨訪12 個月。
①自制健康教育知曉情況調查問卷(經預實驗,該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為0.93,效度系數為0.82)評估對比兩組健康教育知曉率,包括疾病知識、自護技能、注意事項等,總分 50 分,完全知曉:46~50 分,部分知曉 36~45 分,不知曉:0~35 分,知曉率=(完全知曉+部分知曉)例數/總例數×100.00%。 ②采用自護能力量表(ESCA)評分評估對比兩組自護能力[3],包括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認知、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評分越高, 自護能力越強。 ③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經預實驗, 該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為0.91,效度系數為0.84)評價對比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總分 100 分,非常滿意:91~100 分,滿意:81~90 分,較滿意:61~70 分,不滿意:0~60 分,將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納入護理工作滿意度。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健康教育知曉率90.00%較對照組70.0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對比[n(%)]
觀察組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認知、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評分較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 ESCA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 ESCA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自我護理技能 健康知識認知 自我概念 自護責任感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43.17±6.50 35.26±5.33 5.952<0.001 54.40±7.18 46.55±6.54 5.112<0.001 34.35±6.21 25.74±5.79 6.414<0.001 33.87±6.14 27.36±5.28 5.084<0.001
觀察組護理工作滿意度92.50%較對照組72.5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對比[n(%)]
CHD 發作多與飽食、情緒激動、吸煙飲酒、季節變化等有關,可造成患者胸痛、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出現猝死。 故需盡早對CHD 患者行PCI 術治療,疏通閉塞冠脈,增加心肌血流,但由于部分心肌細胞出現不可逆損傷, 加之PCI 術所致血流再灌注也會損傷心肌細胞,患者術后需進行長期藥物輔助治療[4]。 部分CHD 患者對疾病了解較少,隨時間推移,其用藥依從性逐漸下降,影響其生活質量。
常規護理干預以輔助疾病治療為主, 對患者是否了解疾病、能否掌握疾病知識、自護方法關注較少,不利于改善PCI 術后CHD 患者生活質量[5]。 整體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依照護理程序,從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方面對患者實施全面化、系統化護理干預,進而提高護理質量。 護理程序是按照病情評估、診斷、目標與計劃、實施、評價5 個步驟,通過分析患者病情,確定護理目標,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并按照護理計劃實施,從而保證護理工作的有序性、科學性。通過對PCI術后CHD 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可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減輕不良情緒對患者治療的影響,有利于CHD 患者積極治療。 多數PCI 術后CHD 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認為PCI 術后治療后疾病會被徹底治愈,出院后便不再按時按量用藥,導致一段時間后疾病再次復發。 實施健康教育,發放《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健康教育手冊》,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明白術后為何要堅持用藥治療,并避免劇烈運動、吸煙飲酒等導致CHD 復發。 研究指出,并發癥是影響PCI 術后CHD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會延遲疾病臨床治愈[6]。 該研究通過密切注意并發癥發生,及時予以有效干預,可減輕并發癥對PCI 術后CHD 患者的影響。 由于CHD患者PCI 術后需長期用藥,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減少藥量,甚至停藥的現象,增加CHD 復發風險[7]。通過實施延續護理,對院外CHD 患者進行隨訪,指導患者用藥,并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增強其對CHD 治療的認識。 羅真華等[8]研究發現,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行PCI 術治療的CHD 患者,自我護理技能(40.23±7.10)分、健康知識認知(53.66±7.21)分、自我概念(28.43±6.37)分、自護責任感評分(28.74±5.90)分高于常規護理(33.96±7.05)分、(47.40±7.53)分、(23.18±6.12)分、(22.13±5.4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自我護理技能 (43.17±6.50)分、健康知識認知(54.40±7.18)分、自我概念(34.35±6.21)分、自護責任感評分(33.87±6.14)分高于對照組(35.26±5.33) 分、(46.55±6.54) 分、(25.74±5.79) 分、(27.36±5.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該研究ESCA 評分略高于上述研究中的綜合護理干預評分, 可見, 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CHD 患者PCI 術后,能增強患者自護能力。該研究還顯示, 觀察組健康教育知曉率90.00%高于對照組70.00%, 護理工作滿意度92.50%高于對照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CHD 患者PCI 術后,可提高健康教育知曉率、護理工作滿意度。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CHD 患者PCI 術后,可提高健康教育知曉率,增強患者自護能力,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