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陳國秀,杜小琴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醫院呼吸內科,新疆奎屯 830002
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占各類腫瘤的首位, 早期對疾病進行鑒別與診斷并制定針對性治療措施對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其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既往臨床將組織病理學診斷作為診斷肺癌的金標準, 彩色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肺活檢作為肺部占位性病變診斷與鑒別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定位準確、創傷小、診斷準確率較高且穿刺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的特點[1-2],可為臨床診斷與治療肺癌提供可靠的組織學依據并對臨床早期診斷疾病及進行病理分級具有指導意義。 該文為探討彩超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應用于肺部占位性病變的意義與價值, 方便選取112 例該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呼吸內科收治的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112 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CT、MRI 或X線檢查證實為周圍型肺部實質性占位病變; 支氣管鏡檢查未見異常發現或活檢未得到陽性結果[2-3]。 包括男59 例,女 53 例;年齡 26~70 歲,平均年齡(48.3±22.1)歲。 所有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包括血小板計數、 初凝血時間及心電圖檢查等并訓練其掌握深呼吸、屏氣動作。行胸部彩超檢查后確定肺部實質占位性病變的大小、形態、深度及內部回聲情況并觀察病變與心臟、肝臟、脾臟及周圍血管毗鄰的關系[4-5],穿刺行經路線是否有動、靜脈管等。 之后根據肺部占位性病變所在的位置幫助患者取側臥位、仰臥位或俯臥位[6]。 在避開肋骨、肋骨神經、 血管及心臟等重要組織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的穿刺路徑及進針點[7]。 之后行消毒鋪巾并使用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麻[8]。 局麻后再次確認進針點、進針路徑及詳細深度[9]。 囑患者自然屏氣并在彩色超聲引導下進行實時監測, 當屏幕上病灶顯示清洗時固定穿刺探頭引導方向并將活檢針穿刺胸壁并進入病灶快速到達靶點(見圖1)并獲取組織標本。 之后拔出穿刺針并將標本置于95%的酒精中固定送檢病理,穿刺1~3 條組織送檢[10]。活檢結束后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并用膠布進行固定。 患者保持臥床休息,之后觀察是否出現氣胸、局部出血及咯血等并發癥。

圖1 彩色超聲引導經皮肺穿刺組織活檢聲像圖
112 例患者中病理結果為陽性患者為108 例,診斷準確率為96.4%,未確診患者4 例。 108 例患者中包括肺結核患者19 例,肺癌及轉移性肺癌71 例,肺炎性病變18 例。 肺炎性病變患者中,經過膿腫病灶培養出耐酶金黃色葡萄球菌2 例,隱球菌感染2 例,綠膿桿菌4例,曲霉菌4 例,大腸埃希菌2 例,無陽性結果患者4例。
所有患者接受穿刺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穿刺位置疼痛,但均表示可以耐受。 未見患者發生氣胸及胸腔出血;肺出血患者33 例,發生率29.4%,均表現為痰血或少量咯血。少量咳血及痰血患者均在發生后1~2 d 內自行緩解; 咳血量較多的患者使用立止血或腦垂體后葉素靜脈滴注后1~3 d 后好轉。
肺部占位性病變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常規影像學檢查盡管在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無法對其作出定性診斷。 目前臨床對肺部占位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多依據組織病理學診斷, 獲得病理學診斷的方式包括纖維支氣管鏡、痰脫落細胞學、經皮辟穿刺肺活檢、開胸肺活檢等[11]。 纖維支氣管鏡可達到的肺內范圍受限,成功取材病灶較少因此綜合檢出率較低,尤其對于<2 cm 的病灶診斷符合率低于30%且患者檢查過程中較痛苦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受到限制。 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盡管操作較為便捷,但陽性率較低,研究指出,該方式對周圍型肺部病變診斷敏感率僅為20%。 經皮肺穿刺相比其他方式具有損傷較小、 安全性高且診斷率較高的優勢因此近年來被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該方法多在影像學引導下進行,如雙相電透、B 超、CT 等。既往肺穿刺活檢多在CT 引導下進行,但由于引導過程處于非實時狀態且操作難度較大,價格昂貴,操作者與患者均需暴露在X 線中[12]。
周圍型占位病變病灶多貼近于患者胸壁, 彩超檢查不僅能清晰顯示患者腫塊狀態、大小、邊界及內部回聲情況,更能顯示胸壁厚度及病灶周圍血供情況,對確定穿刺路徑及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積極意義[13-14]。 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近似于直視下操作, 能夠實時顯示穿刺針路徑及針尖位置, 避開大血管及胸腔內重要組織及臟器及對非病變區域的重復穿刺, 操作簡便安全且可在較短時間內結束檢測[15-16]。 相關研究指出[17],通過彩超引導下穿刺所取的組織為長條狀,不易破碎,可充分滿足組織切片及診斷分型的需要;在適時引導下由活檢針高速彈射,尤其是較小的病灶,即使是1~3 cm 的病灶也可準確命中。 該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行彩色超聲引導下活檢穿刺術后發現, 彩超具有無放射性、高分辨率,有助于更好的識別病灶區域及壞死結構, 在超聲引導下可較為清晰的顯示針尖并幫助醫師自由選擇穿刺方向與路徑,確保選擇最佳的穿刺路徑,避免對大血管、肺組織及神經等結構的損傷,全程檢測下進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并可在床旁進行。
在并發癥方面,該組患者中未見患者發生血胸、呼吸衰竭、氣胸等,這可能是由于: 彩超對周圍型占位病變圖像顯示更加清晰, 有助于穿刺時選擇最佳穿刺層面與路徑, 從最短距離進入病灶從而避免了對周圍血管、神經的穿刺; 選用適合的穿刺針進行穿刺,使用帶針芯的活檢針穿刺、 取材時盡量保持針尖不從病灶穿過,取材后立即退出[18-19]。 提高穿刺醫師的操作數量程度,盡量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若標本不滿意應確定原因后再次穿刺。 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并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囑其積極配合,穿刺針進入胸膜時閉氣快速進針可顯著降低氣胸發生率; 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擇適合的體位[20]。
綜上所述, 彩超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彌補了既往痰檢、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不足,提高了肺部病變的診斷率,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檢查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費用低廉的優勢, 不僅可對病灶的性質做出鑒別,更能獲得病理組織學診斷,幫助許多無法手術或晚期腫瘤患者避開開胸探查的痛苦而獲得較為準確的治療方案的病理依據, 可作為診斷肺部占位病變的首選方式, 但該方式對肺內占位病變無法較好的顯示,可選擇CT 引導下活檢作為互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