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培養智障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幫助他們自覺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使他們的人格不斷得到完善,對他們今后正常的社會生活起著積極的作用。該文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在道德情感、道德認識、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四個方面探討了道德品質的培養與語文課堂相融合的問題。
【關鍵詞】道德品質;語文課堂;智障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雖然這是針對思品課教師提出的要求,但是立德樹人是我們所有教師共同的責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感悟到語文課堂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促進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智障生由于智力缺陷,他們的認知發展落后,使得他們的道德意識薄弱,道德觀念缺失。培養智障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至關重要。
不過語文課堂還是應該以語文教學為主,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課,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設計,合理編排,潤物于無聲。筆者在以下幾方面做了探討:
一、在朗讀中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一個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具有強大的激發和推動力量。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經常進行的基本訓練之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受到各種道德情感的熏陶。
由于智障生在朗讀時存在語速較慢、對重音、停頓等技巧把握不夠、容易讀破句、沒有感情等問題,影響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朗讀訓練時要積極采取各種方法,使他們在朗讀中情感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教學《我們的老師》一課。教師注意到在這篇課文中“還”字出現了三次:“醫生讓她休息,她還要堅持來給我們上課。”“她的嗓子有點啞,說話的聲音比平時低了些,可她還是講得那樣清楚。”“她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字,手有點抖,可她還是寫得那樣工整。”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了聲情并茂的范讀,重點指導學生讀這三句話。通過個別讀、分小組讀、比賽讀的方式,對他們的朗讀及時予以評價指導。通過三個“還”,學生朗讀的感情一次比一次深入,楊老師帶病堅持上課、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學生。
二、在遷移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認識
遷移是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在教學中利用遷移的方式,能夠將學生的道德認識提升和強化。
這種遷移筆者認為有三種方法,一是同類遷移。例如《我是中國人》講的是愛國將領吉鴻昌在國外受到外國人的輕視后,不但不自卑,反而戴著一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出入于美國人之中,表達了他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我不能忘掉祖國》通過宋慶齡不卑不亢地反駁一位美國學生對中國的侮辱性言論的事,表達她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的愛國主義思想。兩篇課文背景相似,表達的中心思想相同,在講授《我不能忘掉祖國》時帶學生回顧《我是中國人》的內容,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油然而生。
二是反向遷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認識。還是《我不能忘掉祖國》一課,在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得到強化之后,教師結合最近的香港暴亂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破壞祖國穩定團結的行為多么可恥可惡,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三是對比遷移。如《周總理的睡衣》一課,通過鄧奶奶幫周總理補睡衣的感人情景,教育學生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細心收集了學生生活中浪費的畫面,學完課文之后一一播放給學生看:放學了教室的燈還亮著;午餐時桌上、地上掉了許多飯菜……畫面還沒放完,許多學生的臉就紅了。這一強烈對比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他們的道德認識里又加入了勤儉節約的美德。
三、在榜樣身上堅定學生的道德信念
智障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給他們樹立正面的榜樣有助于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從而有效激發他們的內心體驗,堅定他們的道德信念。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榜樣的力量。例如教學《身殘志堅的華海》一課,華海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自學文化知識,刻苦學醫,為病人解除痛苦的事跡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教師激勵他們說:“華海雖然是殘疾人,但他通過刻苦學習掌握了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你們只要努力,一定也可以!”同學們紛紛點頭。從華海身上,學生學到了身殘志堅、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
榜樣的塑造不要局限于書本,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給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這樣他們的模仿就更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在學習《身殘志堅的華海》一課時,除了華海,教師還給他們介紹了畢業生張陽的事跡。張陽是一個腦癱的孩子,畢業以后找不到工作。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在家人的幫助下,他努力學習計算機操作,現在在影樓里幫忙修照片,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學生們聽了都很激動,覺得他們只要好好學習本領,以后也能自力更生。
這些榜樣讓學生們有了向上向好的愿望,道德信念一次次得到充盈和滋養。
四、在討論中強化學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培養和造就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關鍵之一。當學生的道德意志開始萌芽時,我們應該將它們進一步往前推進。討論就是一種有效方式。因為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淺不一,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可以從中掌握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討論也能讓學生在自由發表意見的同時聽取別人的觀點,汲取他人的長處,從而深入理解文本,道德意志進一步得到強化。
如教學課文《下雨了》,學完課文之后讓學生討論:如果放學的時候下雨了,你帶了雨傘而同學xx沒帶雨傘,你會怎么做?大部分學生都說“把傘借給他”。任x卻在下面說:“我才不借呢。”教師把他叫起來,啟發式地問:“為什么不愿意借啊?我們要向課文中的小寶學習啊。”“我把傘借給他我就要淋雨了,要感冒的,再說我的傘借給他被弄壞了怎么辦?媽媽會罵的。”他的回答讓教師陷入了思考:沒帶雨傘的人不用淋雨,帶傘的人卻要淋雨,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是一種太過高尚的情操,不用說這幫孩子,就是我們成人又有幾個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但是如果默許了任x的想法就違背了這堂課的初衷,勢必會對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任x本就有點自私,如果不適時予以引導,只怕會讓他產生不良的道德認識,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教師決定剩下的時間不討論“借還是不借”,轉而討論“除了把傘借給他的方法之外有沒有什么辦法既可以幫到同學又可以讓自己不淋到雨”。這下原本清冷的課堂熱鬧起來了。有的同學說先把他送回家自己再回去,有的說跟傳達室的王爺爺借傘,還有的同學想出了讓老師打電話給他媽媽讓他媽媽來接的點子。任x本來一直低著頭,后來他也慢慢地舉起了手:“老師,我家離學校近,我回去再拿把傘借給他。”……這節課不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了助人為樂的種子,也讓他們樹立了要做好事,但要會做好事的觀念,對他們道德意志的錘煉具有重大意義。
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道德認識的深入、道德信念的堅定、道德意志的強化……最終都能促使他們將這些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這些共同組成了他們道德品質的內核。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為智障學生成功融入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語文課堂也因此變得更生動,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翠翠,劉丹.思想政治教育對道德情感的培養[J].新西部,2011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江蘇省南通市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