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建茹 王芳 齊長紅 祝寧 李玲
摘要:本文在經過6a實地風險調查、監測與評估的基礎上,針對設施草莓生產中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產地環境、土壤消毒、種苗選擇、栽培管理、溫濕度控制、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投入品管理、采收與儲運及廢棄物處理等10個主要風險點提出了防控措施。
關鍵詞:草莓;質量安全;風險調查
中圖分類號:S66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11
收稿日期:2020-01-02
作者簡介:閆建茹(1981-),女,本科。研究方向: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環境研究;通訊作者李玲(1971-),女,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
草莓素有“水果公主”之稱,原產歐洲,20世紀初草莓進入我國并迅速發展,栽培方式從單一的露地栽培發展為早春大棚、日光溫室等多種模式并存。草莓從外觀到口感都屬上乘,在鮮果品種較少的冬春季備受青睞,產業效益顯著,發展很快。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草莓種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草莓的第1大國。
2015年的草莓“乙草胺”事件給草莓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草莓的質量安全之所以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有3個原因:草莓的果實是一種裸果,皮薄且外皮無保護作用,自身植株矮小,莖、葉、果實接近地面,屬于易受病蟲害侵染的作物;日光溫室的設施栽培環境具有相對封閉性、固定性,溫、濕度條件易導致各類病蟲害滋生蔓延;草莓主產區存在多年生產重茬連作等現象,易滋生病蟲害。這些因素對草莓質量安全構成了較大的風險隱患。草莓在生長過程中,通常易發白粉病、灰霉病、病毒病、芽枯病、根腐病等病害和紅蜘蛛、蚜蟲、棉鈴蟲、薊馬、金龜子等蟲害,基本不存在草害。氣溫較低時,以病害為主;氣溫較高時,以蟲害為主。這些問題不僅存在于我國,也廣泛存在于其它國家的草莓生產栽培地區。
作為產業發展較快的小作物品種,草莓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產業發展。筆者通過對北方地區設施草莓生產主產區連續6a的實地風險調查、監測與評估,總結研究成果并收集資料,針對草莓生產過程中的10個主要風險點,提出覆蓋草莓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綜合管控集成技術,用以指導草莓生產實踐全過程。
1 產地環境
草莓產地應選擇光照充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松、保水保肥性好的沙質壤土;中性微酸,pH值范圍在5.6~6.5的土壤。避選經常積水地塊;栽培場地周邊10km內無化學污染源;距公路主干線1km以上;每年均應進行土壤改良和消毒處理。
新建生產基地應進行環境條件監測,每2~3a或者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有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安全時,應由具有資質的監測單位及時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以確定是否繼續使用該生產基地。
土壤環境指標應滿足《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環境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的要求,灌溉水質量應滿足《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 5010)的要求。
2 土壤消毒
連續種植草莓多年的地塊,為減少連作障礙,防止土壤和棚室中的病原菌、蟲卵積累,應在每季生產前進行土壤消毒。每年7—8月全年太陽輻射能量最大、氣溫最高的時期進行太陽能消毒處理。將大棚內的殘株、雜草清除干凈,深翻土壤。每667m2增施2000kg長度為2~3cm的秸稈,70kg 石灰氮(氰胺化鈣),撒勻后翻入土中。大水漫灌后覆蓋地膜,使用自然光進行暴曬至少40d以上。消毒后,撤膜晾曬和通風10d以上。也可根據土傳病害發生的情況加入棉隆、多菌靈等化學藥劑進行土壤處理。
3 種苗選擇
選擇品種純正、健壯、無病蟲害的脫毒苗,苗齡40~50d為宜。外觀選擇具有葉柄短,具4片以上展開功能葉,葉大、葉肉厚,葉色濃綠,苗高20cm左右,新莖粗0.8cm以上,一級根25條以上,根系發達的種苗。
有經驗的生產者可以自行育苗。育苗宜選擇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透氣、肥沃、排灌方便,未種過草莓或已輪作過其它作物的砂壤土地作苗圃。苗圃應搭棚防雨,減少病菌傳播。
場地的前茬不能是茄科作物、土豆、煙草、果樹苗圃地以免發生共性病害。應選擇上茬未種植過草莓或無土傳病害且土壤肥沃,孔隙度高的田塊繁育種苗。繁苗前注意對苗圃地進行消毒處理,使用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的肥料作為基肥,有機肥要充分腐熟。
4 栽培管理
定植階段應采用藥劑處理草莓苗預防根部病害;合理規劃株距,防止定植過密;高壟栽植,防止漚根;覆黑色地膜抑制草害。
在農事操作中要減少人員和工具帶入的交叉傳播;棚室門前放消毒墊或撒白灰阻斷人為傳播;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摘除老葉、病殘葉、病果等并移出棚外,減少侵染源。
5 溫濕度控制
草莓整個生長周期應嚴格控制溫濕度。開花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2~25℃,夜溫10℃左右為宜,日光溫室開花期白天的相對濕度應控制在40%~50%。果實膨大期和成熟期白天溫度20~25℃,夜間4~6℃,濕度60%~70%。
6 肥水管理
肥料的使用應滿足《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的要求。草莓生產應施足優質基肥;基肥、追肥都施有機肥,在優質有機肥作基肥的基礎上,生長期追施高檔全溶有機肥,以加強沃土養根,增強抗病性,提高品質與產量。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也可以有效減少白粉病。
定植時澆透水,定植后7d內勤澆水。每天早晨或傍晚澆水,小水勤澆,不能缺水。宜采用膜下滴灌,一般追肥與灌水結合進行。覆蓋地膜后以“濕而不澇,干而不旱”為原則。
7 病蟲害防治
草莓生長周期比較長,其間病、蟲、草、鼠害均可能發生,其中病、蟲害發生較多,草害育苗期明顯,鼠害隨時都有。草莓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根腐病、枯萎病、葉斑病、芽枯病和病毒病;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蚜蟲、白粉虱、薊馬、斜紋夜蛾、葉螨、蠐螬、棉鈴蟲、金龜子等;地下害蟲以水妞、蛞蝓等為主。
病蟲害的防治應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防治手段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包括選用抗病蟲性強的品種和脫毒原種苗繁育的種苗進行生產;及時清除病株、病葉、病果;合理調控溫濕度;科學施肥、合理灌溉。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殺蟲燈、防蟲網、黃板、藍板、硫磺熏蒸等。生物防治包括各類捕食螨等。
確需使用藥劑防治的,可以登錄“中國農藥信息網”,查詢防治各類草莓病蟲害的登記農藥,有針對性地選取農藥。農藥的使用應滿足《GB 8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和《NY/T 1276 農藥安全使用規范 總則》的要求。
8 投入品管理
投入品要到經營證照齊全、經營信譽良好的合法農資商店購買。不得采購非法銷售點銷售的、無登記證的、無生產許可證或生產批準文件的、無產品質量標準及合格證明的、無標簽或標簽內容不合格的、超過保質期的、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肥料。同時向經營者索要銷售憑證,并連同產品包裝物、標簽等妥善保存好。
應建立和保存農藥、肥料的庫存目錄。農藥應貯藏于廠區專用倉庫,由專人負責保管。倉庫應符合防火、衛生、防腐、避光、通風等安全條件要求,并配有農藥配制量具,急救藥箱,出入口處貼有警示標志。肥料應單獨放置于清潔、干燥的倉庫,由專人負責保管,不得與苗木、農產品存放在一起。
9 采收與儲運
采收時,應注意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的要求。草莓果實表面著色達70%以上即可采收。采收應在清晨露水干后或傍晚轉涼后進行。采摘的果實要帶有1.5~2cm的果柄,不損傷花萼,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危害。輕摘緩放,采摘人員采收時應戴手套,避免機械損傷。
盛裝草莓果實應選擇深度淺、底平的帶透氣孔的塑料透明盒。采收后一般不要再更換容器,外包裝箱應堅固抗壓、清潔衛生、干燥、無異味,對產品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有通風氣孔。采收后可以快速預冷,在溫度為0~2℃,相對濕度90%~95%條件下貯藏。
運輸要用減震性能好的冷藏車或有篷卡車,運輸時做到輕裝、輕卸,防機械損傷;以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運輸為宜。同時選擇最佳線路,途中注意防日曬,盡量減少顛簸震動。
10 廢棄物處理
生長過程的植株殘體等要及時移出園外。其中病株、病葉、病果等應集中深埋;健康植株殘體可密封在編織袋(肥料袋)中待發酵后廢棄或漚制腐熟。
地膜、農藥及肥料包裝袋等統一收集,分類后送至垃圾站點,由衛生環保部門統一處理。
參考文獻
[1] 王忠和.草莓高效栽培生物學特性與配套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4):164-170.
[2] 王忠和.北方地區保護地草莓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2(1):140-143.
[3] 宗靜,馬欣,王瓊,等.北京市草莓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作物雜志,2012(3):16-19.
[4] 董秀金,王小驪,童英富,等.草莓良好農業規范(GAP)生產關鍵控制點[J].工作研究,2008(10):79-82.
[5] 孫立榮,劉賢金.草莓質量安全HACCP體系的建立與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06(6):402-404.
[6] DB11/T 821—2011,草莓日光溫室生產技術規程[S].北京: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2011.
[7] GB/Z 26575—2011,草莓生產技術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1.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