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施工是土地整治工程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的過程控制是實現土地整治項目的基本保障。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立項手續繁瑣、施工周期較長,驗收程序復雜,受自然條件影響程度較大,往往面臨需要冬季施工的狀況。基于此,如何保障土地工程在冬季低溫條件下混凝土施工安全,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定邊縣土地整治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土地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措施探討,為我國的土地整治工程冬季施工措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整治;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
中圖分類號:S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21
收稿日期:2019-11-25
作者簡介:楊飛翔(1990-),男,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規劃設計方面。
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活動是我國當前也是長期要堅持的一項基本工作[1-2]。為嚴格保障我國耕地質量、數量不降低,國家出臺了大量相關政策開展土地整治工作,如占補平衡項目、高標準農業項目以及增減掛鉤項目等[3-5]。為切實落實各項政策要求,國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去開展項目實施。土地整治項目的立項、實施及驗收工作,牽扯縣級、市級以及省級國土部門及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參與,立項手續復雜繁瑣、實施周期長,且各級驗收程序掌握復雜,極大地延長了項目整體流程[6-9]。尤其是對存在冬季施工期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提出了較高要求。且由于混凝土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隱蔽性,施工工藝中存在的問題極有可能會造成工程使用年限下降。混凝土施工是土地整治工程中十分關鍵的一項工作,主要涉及道路工程和灌溉與排水工程,其工程質量影響土地整治項目整體情況[10-15]。因此,如何做好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保障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質量,是一項必須要重視且要解決的問題[16-18]。本文以定邊縣土地整治項目混凝土施工為例,對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土地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施工技術措施探討,為我國的土地整治工程冬季施工措施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
定邊縣位于陜西省西北部,榆林市西端,屬陜北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的過渡地帶。地理坐標介于E107°14′51″~108°22′26″,N36°48′58″~37°53′16″之間,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8.7℃,年平均風速為3.1m/s,年平均氣壓為863.7hPa,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0.5%,平均年降水量319.6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3個月,年平均蒸發量2490.9mm,是降水量的7.9倍。極端最高氣溫為37.7℃,極端最低氣溫為-29.1℃。晚霜期4月底,早霜期9月中、上旬。無霜期130d左右,絕對無霜期110d。土壤主要為黃綿土、風沙土、淤土。年日照時數2681.4h,年平均降水量316.9mm,年平均無霜期141d。
2 土地整治工程混凝土施工存在的問題
混凝土的冬季施工一般是指連續5d氣溫低于5℃或一天內氣溫在0℃以下的狀態[19-20]。定邊縣土地整治項目涉及混凝土工程施工的主要為田間道路工程以及灌溉與排水工程,具體為混凝土道路施工以及配套的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如出水樁、閘閥井、泄水井、管理房以及井臺等。由于定邊縣冬季施工時本身氣溫極低、且空氣相對濕度較低,會影響混凝土的穩定性和冷凝性,導致混凝土澆筑時結構產生一定破壞而出現裂縫,且會對鋼筋產生銹蝕作用,影響質量[21-22]。另外,冬季地溫條件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水泥砂漿和粗骨料之間的粘合性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發生脫離現象,導致工程進度降低,且因大量返工造成施工材料浪費,不利于下一步施工流程的進行。其次,在低溫作用下,在混凝土表面會出現反霜現象,造成混凝土工程表面硬化,極大地影響感官效果和施工形象。
3 土地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控制
3.1 做好混凝土施工材料選擇
對施工材料做好全面有效的控制是做好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前提,施工前,要仔細查驗施工所用水泥、砂石以及添加成分,以及各項材料的生產日期和出廠日期等[23-24]。一般而言,抗凍性能越高的水泥,對混凝土冬季施工質量和安全的保障越高,針對冬季氣溫較低的施工環境,建議首選硅酸鹽水泥、火山灰水泥或者礦渣硅酸鹽水泥,其中尤以硅酸鹽水泥質量和抗凍性能最佳[25-26]。要通過尋求最適宜當地的混凝土添加劑或改性材料來提高混凝土性能,在充分考慮混凝土抗滲性和抗凍性的基礎上確定添加材料。如一些速凝劑、吸水劑等,能有效將混凝土本身的抗凍性能提高,切實提高施工質量。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含有K、Na等元素的防凍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骨料的添加效果,且骨料清潔度越高,使用效果越好[27]。
3.2 控制冬季混凝土的澆筑工作
混凝土工程澆筑工作是土地整治工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其施工過程進行有效控制是保障工程質量和確保工程安全的基礎。在施工條件能夠保證的情況下,可確保施工過程的室外溫度是在5℃范圍內。且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薄膜、稻草等覆蓋做好混凝土保溫效果以及對利用保溫材料對混凝土輸送管道進行保溫處理。混凝土澆筑或需要分層澆筑時,要確保連續、快速的完成,避免出現冷縫等現象。此外,需在進行混凝土鋼筋綁扎時,要做好模板表面清潔工作,確保能最大化增強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粘附性。有條件情況下,可適當在迎風面做好圍擋降低風力作用混凝土效果。
3.3 做好混凝土冬季施工養護工作
低溫條件會對混凝土澆筑后的耐久性和強度產生不良影響,極端低溫條件甚至會造成混凝土工程成品產生損毀等現象,徹底失去使用功能。因此,選擇合適的養護方法,是提高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年限的有力保障。常用的混凝土冬季施工養護方法主要有蓄熱法、蒸汽養護法以及暖棚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原材料進行內部加熱或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外部加熱的方式提高混凝土澆筑后期的溫度,做好養護工作,以提高混凝土冬季施工時的性能和使用年限,確保工程質量。
4 結語
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時極易因受凍而產生性能降低、使用年限降低甚至功能性破壞等現象,受限于土地整治工程施工周期長、施工過程經常處于冬季的情況,本文以定邊縣土地整治項目為研究對象,對涉及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工程,從做好混凝土施工材料選擇、控制冬季混凝土的澆筑工作以及做好混凝土冬季施工養護工作等3個方面技術要點和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我國的土地整治工程冬季施工措施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忠田.農業水利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北京農業,2015(30):100-101.
[2] 項利華.我國農業水利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究[J].南方農業,2017, 11(32):41-42.
[3] 李立強,張青璞,仲靜.科學掌握耕地質量,合理布局整治項目促進耕地質量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達拉特旗耕地質量等級監測工作紀實[J].西部資源,2014(6):90-92.
[4] 孔祥斌,張青璞.中國西部區耕地等別空間分布特征[J].農業工程學報,2012(22):1-7.
[5] 趙磊.淺析土地整理中的耕地質量管理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0(4):71-73.
[6] 苗培君,趙聯合.滕州市馮莊、黃嶺土地整理項目見成效[J].山東國土資源,2012(7):76.
[7] 張濤,孫新平.焦作局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管理[J].資源導刊,2015(6):23.
[8] 張志超.關于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6):152.
[9] 文慧廷.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淺談[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24):98.
[10] 陳勝建.鄭州某隧道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質量控制[J].河南建材,2013(2):192-194.
[11] 宋家宇,王超.冬季混凝土施工工程質量控制研究[J].華夏地理,2016(2):82-82.
[12] 趙晶晶.寒冷地區冬季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5(6):296.
[13] 董開拓.寒冷地區冬季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15):174.
[14] 應爐鋼.淺析寒冷地區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4(7):91.
[15] 王東梅.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技術和質量保證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9):1247.
[16] 耿樹田.淺談混凝土冬季施工技術措施與質量控制[J].房地產導刊,2014(1):42-42,95.
[17] 王俊.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技術和質量保證措施[J].山西建筑,2015(19):200-201,202.
[18] 張志.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1,37(31):72-73.
[19] 劉長平.橋梁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質量控制技術[J].交通世界(建養機械),2013 (11):202-203.
[20] 劉軍,陳衛東,朱以明,等.淺析冬季混凝土施工質量的控制[J].江蘇水利,2005 (11):18.
[21] 齊志剛.淺談道路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及防治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3):18.
[22] 魏水平,田北平,劉文方,等.淺談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價值工程,2010, 29(27):68-69.
[23] 葉小偉.水利水電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4 (15):86-87.
[24] 劉光成,陳寶凱,陳立國.淺議水利水電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6(9):241.
[25] 李軍輝.建筑摻混合材料中硅酸鹽水泥的應用分析[J].散裝水泥,2019 (1):25-26.
[26] 李金鑫.建筑摻混合材料中硅酸鹽水泥的應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1):3677.
[27] 施連功,楊義.水工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術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9):45-46.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