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公園的靈魂, 只有賦予公園以文化元素才能提升其品位,增加其魅力。本文以柳侯公園為例,闡述文化元素在公園建設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希望對公園建設和管理者有一定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文化建園;柳侯公園;建設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54
收稿日期:2019-12-27
作者簡介:廖韋燕(1983-),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綠化養護及管理。
文化是公園的靈魂,園林和綠化如無文化元素的注入,只能是沒文化的綠化[1,2]。中國傳統園林,建筑是軀體,園林為衣裳,文化是靈魂,三者合一,形神兼備且渾然一體。“文化建園”就是突出強調文化在園林建設中的的意義和作用。柳侯公園位于柳州市區中心,始建于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園現有面積15.52hm2,是柳州人民為紀念曾任柳州刺史、有德于民的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的歷史文化名園,是廣西第1座公園,也是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公園之一。近年來,在柳州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公園始終堅持文化建園思想,不斷挖掘柳宗元文化內涵及公園歷史文化遺產,準確把握歷史文脈,按照把公園建設為集歷史紀念文物保護、柳宗元文化展示、游覽觀光、休閑游憩為一體的、有嶺南園林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園和城市精品公園的基本思路,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成效顯著。本文以柳侯公園為例,借鑒其在文化建園中的一些經驗,并提出文化建園的一些思考。
1 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夯實文化建園基礎
柳侯公園作為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和百年建設、保護成就,以柳宗元文化為主題的百年歷史名園,園內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厚。現存的古跡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羅池、柑香亭以及近現代修建的羅池新月橋、古南門牌樓、音樂亭、柳州解放紀念碑等歷史建筑。柳侯祠內保存有“荔子碑”、“龍城石刻”等40余方已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碑刻;園內有現存60多株樹齡在100a以上的桂花、樟樹等古樹資源。這些都是柳侯公園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歷代柳侯人在改造和建設公園的過程中,都倍加珍惜和保護。2005年,市政府斥巨資對公園進行整體改造,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整合了柳宗元文化資源,恢復了賢良祠、講堂、山長住房、碑廊等歷史建筑,再現了清代乾隆二十九年柳州府志卷首圖中以柳侯祠為主體建筑群的格局,保留了唐代開元寺遺址,保持了柳宗元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2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打造文化景觀亮點
為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生活需要,突出公園悠久的歷史地位,柳侯公園依托豐厚文化底蘊,以 “千年文化,百年柳侯”為主線,實施文化建園項目,打造了多個特色鮮明的文化景觀亮點。
2.1 結合地方特色,打造“柳文寓景”和“金石韻”景點
在近年來的公園改造中,柳侯人依托公園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厚的人文資源優勢,結合柳州奇石文化,巧妙地運用疊石造景手法,創新文化展示載體,創意興建了“柳文寓景”區和“金石韻”景點。“柳文寓景”區以實現古今交融、人景互動、寓教于樂為主旨,從柳宗元詩文遴選出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登柳州峨山》等15篇情景并茂的詩文中取寓意,以柳州“古八景”的史實為依托,通過選用柳州景石疊置柳州山水陳石,再結合金石、摩巖石刻以及能反映柳州古代農耕文化的古舊物件,如古井、石碾、石磨、石榨等組合成景,把奠定柳宗元文學、思想、政治地位的詩文、事跡寓意于園林景觀中,極富人文氣息,讓游人得以近距離感悟柳宗元為文、善政以及曲折人生,在享受休閑娛樂的同時,也自然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金石韻”景點則運用柳州奇石組成石陣景觀,將柳宗元的經典詩作以金石表現形式鐫刻于石上,寓意 “柳宗元”之氣節、詩韻與金石同壽的崇敬之情。“柳文寓景”和 “金石韻”景區的打造將燦爛的柳宗元文化、古樸的金石藝術與柳州奇石文化完美結合,是創新園林文化表現的一項重要探索,其對園林景觀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2 突顯柳州賞石文化,打造精品園中園——中華園
中華園是柳侯公園的園中園。面積不足1hm2,其巧妙地運用了嶺南園林庭院式布局和“水能致遠”的傳統造園原理,以借、隱、遮、廻等手法,結合亭、臺、樓、閣、水榭等園林建筑布局進行堆山疊石、置石造景,達到“地只數畝,而有迂回不盡之致”的效果。園內場館全部按照明清風格用紅木裝飾,以突出展示柳州奇石及奇石文化,并適當配置精致的明清紅木家具,點綴中國近、當代書畫名家藏品及古董藏品。2015年,公園啟動了中華園文化碑廊項目,以深化和豐富中華園的文化內涵。碑廊分南廊和東廊2部分,南廊以柳宗元詩文為主要內容,展示柳宗元文化,體現公園的文化基因;東廊以柳籍歷史文化名人的詩文間以賞石文化歷史典故和詩文為主,體現柳州本土的文化傳承和文化特色。經過幾年的打造,中華園如今已成為柳州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2.3 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百年紀念園”
柳侯公園建園110周年之際,在柳州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修建“百年紀念園”,于2018年建成。園區占地面積1500m2多,取紀念之意,寓傳承之思,整個園區由多面景墻弧圍而成,黛瓦青磚,鏤窗嵌字,色彩一清二白,通過現代造園手法與古典風格的渾然契合,形成步移景異的雅致游覽空間。園區展示內容分為“歲月”、“變遷”、“記憶”、“榮譽”、“對話”5個述事篇章,共由92幅圖文組成,將公園光輝歲月與發展歷程,通過鐫刻、影雕、竹簡、手繪等不同形式展現。“歲月篇”記載了百年柳侯的發展歷史;“變遷篇”以照片形式呈現不同時期公園主要建筑、重要景點、標志物的拆除重建等變遷;“記憶篇”展示公園已不復存在的老園區、老構筑,以及公園的舊門票、老照片等歷史記憶;“榮譽篇”展示公園獲得的重大榮譽與名仕達流的來訪印跡;“對話篇”展現了文人名人對柳侯公園的流連詩賦、墨寶鑒存,以及市民游客關于公園的畫卷丹青、攝影佳作等。其建成寓意著對柳侯公園100多年歷史的紀念、傳承、發揚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凝聚了更為磅礴的精神文化力量,是極具園林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觀。
3 加強軟文化建設,提升公園文化品位
3.1 完成《柳侯公園志》修編,提升公園文化內涵
作為一個具有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和百年建設保護成就的國家重點公園,為更好地記錄公園100多年的發展歷程,給后人留下百年柳侯的更加豐富的史實資料,在公園建園110周年之際,管理方修編《柳侯公園志》,以豐富公園的文化底蘊,也為公園建園110周年獻上一份珍貴的禮物。全書包括10章共44節內容,全面翔實地敘述了公園百余年來建設發展的珍貴足跡,展示了公園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柳侯公園志》的問世,對于社會各界廣泛深入宣傳柳侯公園百年歷史文化,具有重大的宣傳和考證意義,同時有益當代,惠及后世,對柳州園林事業今后的發展也具有“存史、教化、資政”的作用。
3.2 加強楹聯牌匾建設,升華造園藝術
園林中的楹聯在深化意境和指引鑒賞方面起著提點境界、升華意韻、誘發遐想的作用。在近年的改造過程中,柳侯公園特別注重加強建筑物、構筑物上的楹聯牌匾建設,邀請了廣西區內外著名的文史專家、文學家、書法名家等為園內的景區、景點和亭、橋、廊、榭題名、書匾聯,如懸掛在南門牌樓的“柳綠柑紅流滋玉霈,猿吟鶴舞不絕弦歌”、柳侯祠的“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以及“福民橋”、“柳柳閣”、“山水來歸”等富有文化韻味的題名及匾聯,對景點、景區的游覽不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更是豐富了公園的文化內涵。
3.3 推出文化特色活動,共享發展成果
公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公園管理方與相關部門、單位經常性地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如,每年清明節的“清明祭柳”、中秋節的“羅池夜月”音樂晚會、各種花事活動、科普展、書畫展等,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豐富市民的節日文化生活;抓住公園百年華誕的歷史機遇,開展 “建園110周年文史資料圖片展”等一系列便于老百姓廣泛參與的慶典活動,極大地提升了“百年柳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 關于文化建園的一些思考
柳侯公園的文化建設在廣西乃至全國算得上是成功的典范,筆者認為其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4.1 領導重視、組織有力
由于園林主管部門對園林文化建設的重視,成立了由局長掛帥、1名領導分工負責的園林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樹立了綠化和文化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推進的“一盤棋”理念。組建了園林文化顧問組,為公園文化建設出謀獻策。同時,柳侯公園成立了相應的文化建設機構,在園林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結合自身特點,按照“一園一品”的模式,提煉精髓,找準文化建園主題定位,制訂文化建園發展綱要,按綱要實施抓建,確保方向不偏、力度不減,切實提高文化建園效益。
4.2 精準定位,精準發力
柳侯公園根據自身的歷史和現狀特點,準確地確定公園文脈的立足點和價值取向,即抓住了“柳宗元文化”這條主線,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柳詩、柳文、柳事,以此做文章,有效地打破了“百園一面”、“千街一景”的現象。
4.3 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LL]公園管理者積極作為,按照公園發展綱要,堅持一步一個腳印,致力于運用“以人為本、傳承創新、常態抓建、融合發展”的理念L,狠抓公園的改造、建設, 使公園軟硬件設施由藍圖變成現實。
4.4 資金到位,措施得當
近年來,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侯公園在項目建設上得到了專項資金支持。如,2004年柳州市政府撥出專款4300萬元對柳侯公園進行大改造,全面提升了公園的景觀層次和文化品位、內涵;之后陸續出資建設中華園文化碑廊、完善園區楹聯牌匾、打造百年紀念園等,致使公園的景觀縱深、景觀層次、文化內涵得到不斷的提高、深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尚紅,楊睿.論百脈泉公園中的園林文化[J].山東林業科技,2016(6):102-104.
[2] 伍敏華,郭明春,李育華,等.論秦皇島園林的文化特色[J].2010(27):15249-15250.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