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地將小農戶轉型與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銜接水平看成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從而推動小農戶的分化專項,引導農戶之間實現差異化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業產業鏈,發掘農業經營潛力。基于此,本文以小農戶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中部糧食主產區的小農戶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糧食主產區;小農戶轉型;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56
收稿日期:2019-12-26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部糧食主產區小農戶轉型發展與農業現代化有機銜接研究”(項目編號:2019BJJ013)
作者簡介:代新玲(1987-),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大力引導小農戶進行分化轉型,有利于在保障集體權益不被弱化的基礎上,推動社會服務有效供給,使更多惠農政策面向小農戶傾斜,為廣大小農戶農業生產者提供對接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有效途徑。差異化培育發展與適度規模經營主導將是未來小農戶成功轉型的必經之路,通過對中部糧食主產區小農戶轉型的必要性分析,實現其與農業現代化的完美銜接與結合。
1 中部糧食主產區小農戶轉型發展分析
1.1 優勢分析
2014年,聯合國糧農署根據農業生產與發展情況將當年定位為“家庭經營國際年”。隨后,小農經營受到廣泛重視,各界逐漸意識到小農經營對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一直以來,小農戶采用的家庭經營方式優勢明顯,這一優勢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體現在社會、文化以及生態等各方面。小農戶可以按照自身情況獨立耕作,并結合糧食生產量自主銷售農作物,小農戶不會采用單一的作物栽培方式,側面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自由且獨立的經營理念幫助小農戶抵御了經濟危機,受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小農經濟在我國流傳久遠,精耕細作的種植經驗在如今依然有著巨大的推廣價值,特別是依靠相生相克與互利共生的原理創建立體化種植模式。此外,生物防治技術、農家肥施肥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小農戶生活與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1]。
1.2 劣勢分析
現如今,農業綠色發展的道路與傳統農耕文明之下的循環農業是不同的。雖然農村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但小農戶通常都面臨著市場信息閉塞、高額交易成本、核心競爭資源缺失、談判能力羸弱等問題。盡管政府或合作社構建的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臺,提供了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售后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但是,農戶能夠享受的公共服務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嚴重受到“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影響。同時,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營銷農產品的宏觀環境已基本具備,但是支撐小農戶的集融資、信息和服務的管理系統并沒有很好地建立和發揮作用。生產端,小農戶大多數為分散經營,如何讓小農戶獲得綠色生產技術與服務,怎樣讓小農戶生產的產品得到綠色認證,產品如何通過綠色倉儲保持質量新鮮,這是小農戶轉型發展必須注意的。在消費端,小農戶如何拓展產品銷售渠道并樹立品牌理念,無法依靠小農戶自身獨立完成,有必要推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化發展軌道。
2 小農戶轉型發展與農業現代化有機銜接
2.1 小農戶分化轉型的必要性
分析實現小農戶分化轉型的必要性,具體如下:小農戶分化轉型可以防止農村內貧富差距過大。惠農政策的頒布與實施使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工商資本市場化存在逐利本性,政策的扶持對象主要為大規模用戶,農村內的小農戶在升級時需要注意這一問題。小農戶分化轉型可以為其升級提供價值載體,減小貧富差距;小農戶分化轉型有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一直以來,小農戶都采用自給自足的經營方式,這為當地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小農戶發展的局限性使大多數農戶無法抵御生產風險,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形式,小農戶不得不走向分化轉型之路,以此提升競爭實力,強化生命力;小農戶分化轉型推動了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部分小農戶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生產時只注重收入水平的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技術、資金與人才的投入,加強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銜接,使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生產經營緊密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小農戶進入農業現代化的循環圈[2]。
2.2 小農戶轉型路徑
2.2.1 差異化培育發展與產業鏈功能拓展
按照小農戶的實際發展情況,展開差異化培育,可為小農戶提供3種不同的分化轉型方式。具體如下:從“小”到“強”型的轉型方式。對于擁有一定原始積累和具有經營意愿的小農戶,可引導對方采用土地流轉、創新創業的方式建立家庭農場,使自身從小農戶轉型為種養大戶,讓越來越多的小農戶成為新的農業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型的轉型方式。加強小農戶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尋找愿意相互合作的農戶創建農業合作社,鼓勵合作社開展統一服務,推動小農戶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學會代儲代銷的發展方式,讓更多的小農戶抱團發展,從而全部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產業帶動型的轉型方式。培育一批受農業現代化影響的小農戶,支持中部糧食主產區農產品在當地完成加工,實現產品的增值,引導龍頭企業和小農戶取得聯系,采用保底分紅或股份合作的方式讓小農戶看到產業鏈帶來的收益。
專業化農業生產使小農戶在多樣化經營過程中受到阻礙,小農戶具有的優勢逐漸消失。大多數小農戶在種植的同時也兼顧養殖,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生活需求,還能夠為當地市場提供農產品。對此,有必要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功能拓展,深入發掘小農戶生產的經營空間,為廣大小農戶建立區域性農產品交易市場,以滿足產品多樣性為前提,使原有的小農戶在銷售環節獲得相應的收益。從小農戶生產與經營的實際特點出發,統籌兼顧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為農業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帶動經濟實力較弱的小農戶分享產業的發展成果[3]。
2.2.2 適度規模經營主導,提升社會化服務供給質量
對于小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土地細碎化、科技應用效率低等問題,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的分化轉型。與此同時,應重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對土地流轉與經營權入股等情況進行規范管理,提升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利用率,為小農戶生產規模的擴大提供有利條件。社會服務供給質量應得到提升,土地細碎化使小農戶難以在市場中享有農機服務,有必要將社會服務對象從種植大戶轉為新型經營主體,即轉型之后的小農戶,對農業科技體系進行完善,將小農戶納入人才挖掘計劃,農業科技人員需向小農戶展開技術服務,指導其正確使用農業機械設備,學會采用綠色的種養技術。將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社會化服務作為小農戶轉型的契機,在各地區建立試點,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廣大小農戶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
2.2.3 加大惠農政策的頒布,彌補小農戶發展短板
基于中部糧食主產區等地小農戶發展現狀的調查與研究,評估當前小農戶從事農業現代化生產的能力和個人意愿,對農村現有的產權體系加以完善,保護小農戶在承包土地過程中應享有的占有權、使用權以及收益權。深化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小農戶成為合作社內的“股東”,保證其資產能夠保值增值,擴大產權交易市場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積,使小農戶擁有交易主體的資格。與此同時,為小農戶的分化轉型頒布惠農政策,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提升集體資產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維護小農戶集體權益的不弱化。將小農戶作為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服務對象,提升小農戶的生產與經營能力,依靠農業技術培訓學校,推出送教師下鄉和半農半讀的教育形式,鼓勵小農戶獲得中等學歷教育的機會。加強金融、保險與信貸政策的頒布,使小農戶內心的農業情懷更加深厚,帶動一定規模的小農戶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身份申報財政支農項目,彌補小農戶以往在資金、農業機械設備、人才與生產技術等方面的不足,通過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實現小農戶的分化升級與轉型。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農經營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由小農戶組織特定決定的,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不能讓小農戶以旁觀者的身份存在,而是要鼓勵小農戶積極分化轉型,努力參與到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在差異化培育發展、產業鏈功能拓展、適度規模經營主導、提升社會化服務供給質量的同時,還應頒布更多惠農政策,為廣大小農戶營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參考文獻
[1] 馮小,席瑩.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農業治理體系建構——“小農戶”本位的探索[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1(06):28-34,2.
[2] 沈興興.小農戶步入農業綠色發展軌道的路徑初探[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9-12-23.
[3] 張學彪. 中國小農戶經營規模變遷與生產效率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
(責任編輯 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