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的這句詩充分證明了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讀與寫是語言學科的基礎所在,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實現讀與寫的結合,能夠極大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奠定更為扎實的基礎。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組織群文閱讀,圍繞某一主題、某一作者、某一內容展開閱讀,以閱讀為寫作提供思路,積累素材,提供寫作技巧,能夠實現對讀寫結合的教學體系的全面構建。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整合的策略展開探討。
一、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形成寫作思路
在寫作教學中圍繞教材展開讀與寫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上的主題內容組織相關的群文閱讀活動,并以此為主題進行寫作練習,讓學生在讀寫結合中理解教材內容,從教材和課外閱讀材料中吸收寫作精髓,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挖掘閱讀素材,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思路。
例如,當學習完《丑小鴨》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美與丑”為主題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從閱讀《丑小鴨》一文中領悟到的“什么是真正的美”用于寫作中,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小學生雖然沒有成熟的寫作思路和方法,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借助對《丑小鴨》的閱讀,會不自覺地模仿文中的句型和寫作思路,進而進行自主創作。在學完《金色的腳印》后,學生就能聯想到自己身邊的小動物,以它們為主題進行創作。可見,大量的閱讀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借鑒和方向,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成功途徑,同時,也能通過教材內容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選擇性閱讀,增加閱讀興趣,明確閱讀方向。
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培養寫作技巧
一篇文章的寫作,不是單純的字詞堆砌,它是有組織架構的,作者要有明確的思路和觀點,讓別人對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夠一目了然。文章的構思反映著作者的寫作技巧,不同的作者對同一題材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要讓學生關注和對比不同文章對同一事物的描寫,從中提煉寫作技巧。如對雪景的描寫,找幾篇描寫雪景的文章,讓學生對比作者不同的寫作角度和寫作技巧,開拓寫作思路。教師以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力地完善了寫作教學,促進學生吸取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技巧,為自己的寫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例如,寫景記敘文《美麗的小興安齡》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進行景色描寫,《頤和園》一課,作者則采用了空間順序進行描寫,而《索溪峪的“野”》一文運用的是按照不同類別的景物順序來記敘。圍繞這三篇文章,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探究這三篇文章的寫作結構、寫作順序的異同點。經過對比閱讀,學生發現這三篇課文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分寫的部分也都有明確的中心句,但具體的描寫順序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清晰地認識到寫景記敘文的布局。
三、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積累寫作素材
群文閱讀是擴大學生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寫作需要知識的積累。有些小學生寫出的文章空洞無物,描寫了無生趣,就因為他們缺少閱讀,缺少寫作素材的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始終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師要從閱讀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別人的作品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明白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自覺地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為寫作作好鋪墊。
例如,圍繞課文的作者開展不同文本的群文閱讀,從“單篇的精讀”走向“群文閱讀”,既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知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也能更多地接觸語言藝術的精華,體會語文的魅力。再比如圍繞同一主題開展群文閱讀,閱讀不同作者運用的不同材料,為寫作積累素材。例如在以“別樣的母愛”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一組閱讀材料:潘炫的《一位母親創造的奇跡》,劉燕敏的《一位母親與家長會》,劉衛的《閃光的母愛》。這些不同的材料都表達著“母愛”這一相同的主題。此外,還可以開展不同文本涉及同一內容的復現式群文閱讀,在群文的指引下,學生積累語言表達的技巧,學會了借鑒和積累,筆下的色彩也會更豐富,更有層次感。
總之,群文閱讀教學給學生創設了更多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機會,讓學生見多識廣,積累寫作素材,提高表達技巧。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仍然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反思、前行,思考、細化語文寫作教學的目標,從單一積累走向多元化創作,相信這種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會帶給學生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