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 鄭立蓬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更加繁榮和深入。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極為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尤其對于新媒體發展現狀發表了很多重要講話,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重要推進與創新。在分析、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精髓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及其中國化發展進行總結,從“實踐—理論”的中國化深入、“開放—融會”的中國化拓展、“系統—整體”的中國化建構、“價值—意義”的中國化創新這四個維度,梳理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整體發展脈絡,以一個新的視角觀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及其相關研究的歷史進程,并提出進一步深入和推進的期待與展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自19世紀形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聞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日益活躍,研究維度趨于多樣。為了更加精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精髓,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從四個維度來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的發展脈絡,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的結構性關聯及其深化研究的拓展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理論”維度的中國化深入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脫離實踐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的。而實踐性,正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首要特征。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從社會現實中人的實踐出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實踐哲學,因此與其他形式的哲學有了巨大分野,并在哲學高度上給出了實踐概念科學解釋。因而,“源于實踐”顯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構成之一,甚至是馬克思主義整體理論大廈的基石,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體系中,是首要的一大特色。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觀點具體表現為:第一,新聞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生成的理論來源,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完全是實踐的結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奠基者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自身從事的革命報刊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了對新聞宣傳一般規律的認識,并依據其親自參與的實踐活動,總結出符合客觀規律的新聞宣傳方法和理論主張。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雷躍捷將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實踐細分為物質性的新聞實踐和觀念性的新聞實踐?!拔镔|性的新聞實踐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親身參加的新聞報刊實踐;觀念性的新聞實踐則指馬克思和恩格斯長期觀察、研究新聞傳播活動和現象的實踐。這兩種實踐活動相互區別、相互聯系,共同推動了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2]。當然,這一表現不僅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發動無產階級革命,建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時代。從歷史上看,當俄國面臨通過創辦機關報來建黨這一迫切問題時,列寧及時提出了“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這一在當時極為獨特的論斷;當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戰勝了法西斯主義,面臨著經濟建設的迫切任務時,列寧又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宣傳的一系列思想。而在我國,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為積極探索和開辟革命道路,創辦了大量革命報刊,中國共產黨人也同樣逐漸形成了對新聞事業的一系列理論主張,如關于新聞的黨性立場、導向作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等;在20世紀70年代末,當面臨“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時,思想理論界及時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申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原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思想,因此,也同樣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實踐性的重要一脈。當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根據新時代條件,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作出重大判斷。可見,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特征堅信不疑,并始終堅守。雷躍捷認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新聞實踐,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推向了新時代的新境界。同時,他具體指出這一“新境界”包含了三個鮮明特征:一是按照新聞實踐活動遵循“主體和客體辯證統一”規律的發展;二是按照新聞實踐活動遵循“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辯證統一規律的發展;三是按照新聞實踐活動遵循“真善美”辯證統一規律的發展。[3]在對這三個特征的闡述中,再次強調了實踐與理論發展的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因而,大量的歷史事實表明,馬克思主義革命家的革命報刊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整個思想體系的基本理論來源。中國共產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新聞實踐,更是大大推動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持續發展與創新,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得以不斷完善和深化。
同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新聞實踐服務。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边@句話充分體現了其所創建的新唯物主義在哲學領域中所作的革命變革的實質所在。它給哲學提出了一個嶄新的任務,即不僅要在實踐中說明世界,還要在實踐中改變世界。而這一觀念同樣能覆蓋到新聞實踐層面。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新聞實踐的產物,其更重要的價值是指導具體的新聞實踐,努力解決我們的新聞傳播事業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對此,習近平在一次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4]。所以,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新聞工作者之魂,將其作為具體實踐的指導思想,對中國新聞事業以至整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至關重要。
從實踐性維度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首先必須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貫徹落實實踐第一性觀點。具體來說,第一,新聞生產與傳播素材應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第二,新聞傳播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總結了延安時期新聞實踐的核心理念,奠定了我國新聞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前提假設與研究路徑。該文指明了基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新聞觀——新聞的本源是事實,事實是第一性。陸定一認為,脫離“事實第一”的原則正是“資產階級新聞學”和“法西斯新聞學”的根本缺陷。那么可以說,擺正實踐第一性,認清新聞與實踐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科學性的重要體現。
清華大學教授劉建明在論述實踐性時指出,“實踐是經典理論的基石”,凡被實踐證明產生壞的效果和反復受到人民質疑的觀點,不是喪失了真理性,就是讓其從體系中分離出來擔當不能單獨勝任的揭示規律的重負,在理論上出現種種破綻。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性使得“任何實踐都能驗證這種新聞觀的真理性”[5]。經得起實踐檢驗,并且也經得起時間檢驗,才是具有真理性的新聞觀,在這樣的標準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確經得起雙重檢驗。
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放—融會”維度的中國化拓展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其非常注重吸收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并且融會不同時代與時俱進的實踐和理論來充實發展自己。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進程,就是極好的事實證明。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立者及其經典作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論奠基過程中,一開始也曾經吸取了一些資產階級新聞學具有積極意義的理論成果。如關于新聞真實性的問題、報刊的批評和監督功能問題,以及新聞自由問題等,就是借鑒了一些資產階級新聞理論成果。[6]當然,他們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最重要的品質和風格就是有著強烈的批判意識,所以,盡管是在借鑒已有的理論成果,也完全能夠把握和揭示其理論實質,有棄有留?!熬唧w而言,馬恩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將哲學改造成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他們將歐文、圣西門以及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內核予以保留,發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準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他們對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造,形成了以《資本論》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高峰。上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實根底和豐厚底蘊。”[7]
同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樣,之后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與發展者,在思想形成過程中也都批判地利用各類已有的思想成果。復旦大學教授童兵分析說,列寧從青年時代起,就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為了吃透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列寧還注意閱讀馬克思、恩格斯與之論爭的對手的著作和報刊。在闡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童兵還認為,毛澤東新聞思想得以形成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久影響?!懊珴蓶|從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汲取許多有生命力的遺產,作為從事報刊活動、形成新聞觀點的營養?!盵8]
歷史證明,開放促進發展,保守必然衰亡。對于一個理論體系來說也是如此。倘若固守自己的理論范型,尤其是不能對新事物進行與時俱進地思考和研究,對于新的理論學說加以批判和揚棄,那么其很有可能會悖離時代的軌道,喪失理論的當代價值。我國進入新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正是以開放的姿態和反思批判的思維,吸納著各種科學合理的新聞思想、新聞觀念。習近平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9]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要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大環境中繼續發揚光大,必然需要同整個人類社會建立聯系,積極接納、吸收其他優秀文化。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放性的問題上,我國學者一致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從全人類發展的視角觀察問題,建構起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體系。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把“世界交往”視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觀傳播現象的出發點:“如果沒有對‘世界市場—世界交往的考察,他們不可能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其命運會與他們之前和同時代的空想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殊途同歸。”[10]陳柯楠具體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從全球視角來觀察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對于新聞傳播而言,唯有擺脫狹隘的傳統思維才能更清晰、客觀地思考與解答問題;另一方面,誠如馬克思所言,“工人沒有祖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確定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而無產階級的解放具有本質上的國際性。[11]因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產生、發展與其全球化的開放視野是分不開的。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進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緊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各類現實問題,展示了理論的歷史理性及普遍意義。
此外,國內多數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創立以來,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馬克思、恩格斯創始奠基,列寧繼承發展和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豐富創新。其中,第三階段即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整個發展脈絡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給予之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者、發展者們一串省略號,而不是句號。尤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有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持續發展和大量成果??梢哉f,開放與融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時俱進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根本前提。
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統—整體”維度的中國化建構
根據前兩個維度的研究,可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直處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中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構成,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新聞思想簡單拼合而成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論和體系有著嚴格的科學性,有著嚴謹的整體結構。每一歷史階段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都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系統性理論前提,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性結構。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系統—整體”性特征。
所謂“系統—整體”性,是從傳統系統論的視角,強調部分集合在一起所構成的統一以及整體的意義。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整體不等于各個孤立部分的總和”,整體性相對而言更加契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系統化、體系化的高度統一體的特性。
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整體性,童兵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因此,其集中探究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包括從事物聯系的普遍性考察人類社會交往的必要性;從存在決定意識規律認識新聞傳播的本質;對立統一法則制約新聞傳播機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互動原理規定新聞事業的性質;人民的歷史地位決定人民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動力。[12]
在理解“系統—整體”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特性時,要秉持科學的態度,不僅要避免理論體系脫離時代,還要避免具體觀點脫離整個體系。對于后者,劉建明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單獨任何一個觀點脫離整個體系都會陷入謬誤。一些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文章引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個別詞句而刪掉更為重要的論述,就會誤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13]由此可以理解,既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系統—整體”的,那么其全部觀點都不是孤立和獨立的。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曉紅等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其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核心觀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盵14]并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堅持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事業的前提,如果放棄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正確輿論導向就無從談起,人民的利益無從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新聞事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新聞事業背離了人民,就背離了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背離了新聞事業的正確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是新聞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兩條路徑,不可偏廢。[15]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保軍對這四種核心觀念的基本邏輯關系則有更為清晰、明確的闡釋:“黨性原則觀念”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第一觀念,是統領性觀念;“人民中心觀念”是新聞“為了誰”的觀念,居于核心地位;“新聞規律觀念”是根基性的觀念,是新聞宣傳的必然要求;而“正確輿論”的標準就是符合黨性原則、符合新聞規律、符合人民利益。因此,楊保軍總結道:“作為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四大基本觀念本質上是統一的?!盵16]
“系統—整體”性特征告訴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不能任意抓取其中的只言片語,斷章取義。我們既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中分析其新聞思想的核心價值和意義,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揭示其本質的、內在的豐富意涵,發現整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化發展中的歷史完整性。
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價值—意義”維度的中國化創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性、開放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其創新性。馬克思、恩格斯都是極富創新精神的思想家。首先,他們實現了整個哲學史以及人類思想史上的理論創新。理論創新一向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特有品質。北京大學教授豐子義認為,探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規律,重要的是探究其發展創新的規律。因為創新才是它的生命力和不竭動力。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有其自身的邏輯或規律性,它主要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實現:第一,不斷地提出和發現問題,“正確地提出和發現問題,向來是推動理論發展創新的首要前提”;第二,勇于進行自我反思和批評,不能把自己的理論看作是不變的“真理”;第三,能夠坦然應對挑戰,馬克思主義的許多理論是在論戰或應對挑戰中深化和發展的;第四,善于吸收相關領域的有益研究成果。[17]豐子義所提出的這四種理論創新的實現方式同樣存在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且不難看出,這四種方式本身也體現了理論形成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其次,他們注重實踐創新。恩格斯指出,無論是黨的工作者還是黨報工作者,都必須隨時注意斗爭條件的變化,了解群眾的看法。根據“活的、經常變化的需要”去尋找適當的法規,從而更加正確地、富有創造性地闡述黨的綱領。[18]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具備一套完整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體系,而又在不斷發展的革命實踐中積極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而在新時代新媒介環境完全不同以往的新聞實踐基礎上,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技術水平,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創新。其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進程的創新性,最重要的便是價值堅守、意義拓展、創新驅動三者的緊密結合。而中國化創新,主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創新發展。上海大學教授許正林等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盵19]所以,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具體成果。因而,具體到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新聞理論思想的創新研究,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價值意義研究方面成果顯著。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理事吳漢全指出,以李大釗、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陸定一、惲逸群、張友漁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及新聞工作者,對無產階級新聞理論進行了拓荒性的研究和探索,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中國化先河。其中包括對新聞的定義、性質及類別等基本問題的研究,促進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自由觀的形成等。對于“中國特色的新聞自由觀”,吳漢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其認為“中國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強調新聞自由具有相對性;第二,強調新聞自由具有階級性;第三,提出新聞自由的真理性標準及民眾利益原則。[20]
姚成得以時間為軸,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性立場的奠基與建構、豐富與完善、強化與拓展做了系統的梳理,認為“把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旗幟和道路、前途和命運的高度,是新時期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性立場的重大創新與發展”。其結合習近平“2·19”講話中的一些新觀點、新論斷,闡釋了習近平對黨性原則的創新具體體現在:第一,在新時代條件下賦予新聞輿論工作新的職責和使命,是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立場的新要求、新方向和新目標;第二,對黨管媒體的范圍進行了擴展,不僅針對黨和政府主管主辦的主流媒體,而且面向各新媒體;第三,在陣地建設方面強調不僅要鞏固陣地、守好陣地,還要發展陣地、擴大陣地。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關于新媒體的一系列探討和論述,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過程中順應時代、大膽創新的體現。進入互聯網時代后,面對新環境下的機遇和挑戰,2001年,江澤民提出要對互聯網的雙刃劍性質有理性認識,趨利避害成為基本方略。胡錦濤就互聯網發展多次發表講話,指出: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而習近平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關注,則是對當下新聞活動涉及的新問題的回應。他指出,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21]
我國的這些創新成果充分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論與當代中國發展路徑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相契合,也表明了創新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在堅持實踐性、開放性、整體性的基礎上,繼續追求創新性。在維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整體性的基礎上,只有以全球化的視角和批判性的思維,對新時代的新聞實踐進行反思和總結,實現理論創新,才能真正科學推進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
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的未來多維度推進
早在1847年,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就深刻指出:“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不同歷史階段得到了發展和創新,其與中國具體的新聞歷史和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帶有民族性、本土性和當代性特點的理論話語。習近平新聞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新時期的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驗證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永久生命力。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盵22]毫無疑問,過去、現在乃至將來,我國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信念不會改變,不斷拓寬、深入、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步伐會更加穩健地向前邁進。
目前,我國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研究還需要不斷深化和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歷經近百年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積淀。尤其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編教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的出版發行。該書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中國化的基本理論進行了詳細梳理,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供了規范讀本。這對于推動更全面、更系統、更充分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中國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樣本和出發點。
同時,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研究,要更加緊密地與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新聞報刊實踐研究相結合。特別是在民主革命時期,當時參與辦報的中國共產黨人有著豐富扎實的辦報實踐,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使其作為一種指導新時代中國新聞實踐的重要理論武器,能夠為我國新聞史研究開拓新的視野。而且對于未來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發展而言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研究,需要更加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與黨的輿論宣傳方面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有些時候在一定程度上被當作是純粹的“意識形態”,是停留在政治話語層面的概念。其實,在當今更需要與新時代新媒體條件下的現實問題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土化特征。當下,國內外新聞傳播環境日趨復雜,各類問題接踵而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是否能對新問題從理論上解決?這些新問題的存在是否有可能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提供新思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是否能成為一套適用于多層面、多領域的指導理論?學界可在更加廣闊的媒介生態環境中思考、研究和發展。
對于中國新聞理論界的發展,甘惜分認為要“立足中國土,回到馬克思”[23]。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的現有問題出發,“回到馬克思”,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更好地走入當代中國的邏輯起點。它要求我們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精髓,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脈絡。它要求研究者集中零散的研究模塊,對其進行打磨、黏合,構建較為完善的研究框架,從而促進新時代理論體系化、科學化?!傲⒆阒袊痢泵鞔_告訴我們,踐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依據中國國情和社會實際,在進一步深刻理解、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原典的基礎上,尋求契合當下實踐需求的理論發展路徑,切實凸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現實指導意義。
如今,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大國博弈進入新階段。我國需妥善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準備,謀定而后動,厚積而薄發。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多維度的研究發展,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關鍵階段,在更好地防范重大風險方面,發揮出更強的戰斗力。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第四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ZDA219;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大學共同建設的新聞傳播學院項目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雷躍捷.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來源與發展動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4):26.
[3]雷躍捷.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來源與發展動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4):27-30.
[4]童兵.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J].新聞愛好者,2016(4).
[5]劉建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性與實踐性[J].國際新聞界,2006(1):5-10.
[6]鄭保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與特點[J].中國記者,2001(5):27.
[7]丁柏銓,雙傳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與實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2-3.
[8]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的時代條件和在今天的發展[J].當代傳播,2014(1):38.
[9]新華網.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10]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體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9-57.
[11]陳柯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境遇與現代觀照[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48.
[12]童兵.試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07-114.
[13]劉建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性與實踐性[J].國際新聞界,2006(1):5.
[14]張曉紅,周文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核心觀點中國化的演進及內涵[J].青年記者,2018(5):14.
[15]張曉紅,周文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核心觀點中國化的演進及內涵[J].青年記者,2018(5):14-15.
[16]楊保軍.論“新聞觀”[J].國際新聞界,2017(3):103.
[17]豐子義.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自覺[J].中國社會科學,2014(11):25-26.
[18]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66.
[19]許正林,李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當代維度與未來取向[J].現代視聽,2011(4):11.
[20]吳漢全.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中國化的早期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6):4.
[21]習近平: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EB/OL].http://www.cac.gov.cn/2018-04/21/c_1122719824.htm.
[2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23]甘惜分.甘惜分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584.
(郝雨為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立蓬為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