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新聞英語被廣泛地應用在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各個領域中。高標準的新聞語言翻譯有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了解,以及對“一帶一路”相關政策、實施情況的掌握。“一帶一路”倡議下,對新聞類語言的英語翻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用新聞英語》一書由張全義編著,于2005年3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由兩部分共計六章構成,詳細講解了英語新聞的寫作結構和特點、英語標題、導語、正文的語言特點,新聞英語的翻譯方法及修辭在英語新聞中的應用等。該書的第二、三、五章為重點章節。第二章詳細介紹了英語標題的語言特色;第三章詳細講解了英語新聞的報道中注重對背景知識的滲入以及對人物狀態的描寫;第五章系統講解了英語新聞的語法結構特點和詞匯特色。該書為“一帶一路”倡議下新聞語言的翻譯研究提供了指導。
根據該書中所講內容,翻譯新聞類文章時可采取的方法如下:
(1)減詞法
在簡短性原則的影響下,英語標題中會有很多詞匯省略。例如,沒有表達出實際意義的詞匯需要省略。在翻譯標題時,可以適當酌情刪減詞匯。例如《中英金融機構共促“一帶一路”綠色投資》,翻譯此標題時,在省略原則的影響下,可以用“,”代替“and”,省去“together”和定冠詞“the”。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金融機構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加油器,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中各類型的綠色投資提供了資金支持。為了強調中英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標題應采用主動語態。表示“促進”的英文詞匯有“promote,accelerate,facilitate,boost”,其中“boost”為新聞特色詞匯,常被使用在新聞報道中。
(2)時態或語態轉換法
新聞語言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讓讀者感覺到事件正在發生。在翻譯時,在時態上,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現在時態;在語態上,應該采用主動語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加強教育交流的有效媒介,如今在中國有近一半的留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了突出“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外教育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翻譯這個句子的前半部分內容時,應該采用主動語態;“一帶一路”倡議為教育的國際合作搭建了橋梁,為了強調很多學生正在從“一帶一路”倡議中獲益,翻譯這個句子的后半部分內容時,采用現在時態。有“加強”含義的英文單詞為“strengthen, enhance, reinforce, beef up”,其中“beef up”為新聞特色詞匯,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在簡練原則的影響下,縮寫詞經常出現在英語新聞報道中。“The Belt and Road”的縮寫詞為“B&R”,當原文第二次出現“一帶一路”時,應將“一帶一路”翻譯為縮寫詞“B&R”。
(3) 意譯和增添注釋法
“一帶一路”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臺,翻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新聞報道時,常使用意譯的翻譯方法。英語新聞報道中很注重增添與新聞中的人物或事物相關的背景知識。在增添注釋時,常采用同位語結構或使用破折號將補充的內容引入文中。“總之,在當今的國際背景下,實施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既是經濟發展的大手筆,也是文化發展的大手筆。”英語新聞注重段落簡練和句子的豐富度,通常一個句子中含有多個內容,翻譯此新聞例句時,可將多部分內容融合為一個英文句型。“在當今的國際背景下”作為補充內容在英譯時用破折號將之引入譯文。大手筆本意是著名人物的優秀作品,在這個句子中的含義是意義重大且深遠的規劃,翻譯時采用意譯翻譯法。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加深了解的重要渠道。提高新聞報道翻譯質量的研究意義重大且深遠。《實用新聞英語》一書全方位地講解了英語新聞的創作結構、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基于該書的內容,翻譯新聞報道時,可靈活采取如下翻譯方法:減詞法、時態或語態轉換法、意譯和增添注釋法。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外語教師勝任力實證研究”(編號:EIA190502)的階段性成果]
(夏曉東/遼寧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沈陽理工大學講師;崔雅輝/沈陽理工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