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珈儀
摘要:如今中國的內部審計即將踏入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新篇章,而組織要如何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價值,如何真正為組織提高其價值,是我國內部審計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內部審計要建立制度保障機制;構建職業文化機制;落實責任追究機制為組織增加價值保障。
關鍵詞:內部審計;價值增值;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9.4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2-0146-02
一、內部審計增值功能
(一)組織業務增值服務
內部審計的增值服務功能主要通過提供鑒證和咨詢這兩種服務在企業管理層進行實現。鑒證服務是基于三方的委托關系,對委托方的經濟活動和有關企業業務信息進行核實,并由此提供具有證明性評價意見,財務審計、績效審計和合規性審計都是鑒證業務的一部分。
在大數據發展勢不可擋的情況下,取得證據必須以獲取安全可信賴程度高的數據為前提,數據不同紙質材料的可靠,黑客或者數據錯誤不多見,但也要提防。在執行中判斷舞弊和差錯,在海量數據中找到有意義的數據關聯,但可能找到的是沒有用的數據,審計師徒勞無功,對被審計單位切實有用的才會是有價值的。咨詢是為審計組織提供建議,以提高企業價值和提高運營效率,基于內部控制評估,把檢查和評估各種業務當作評估指標,借助評估結果協助管理層做出正確的、有效的決策。改善公司運營,間接提高公司價值,評估協調和流程設計都是咨詢的領域。被審計單位通過在這兩種服務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合理分配企業內部有限的審計資源,以實現組織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為組織減少損失
內部審計職能是在評估企業控制、管理和風險后減少損失。控制評價是指從企業內部控體系是否建立,該體系是否遵循以及在體系建成后有無控制措施的角度進行內部審計。查找現有的內部控制缺陷或偏差,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和建議。通過培訓服務和相關的后續教育活動,增加審計師的專業知識,幫助內部審計完成各種管理目標,從組織的業務環境、治理流程和管理結構三個方面入手。風險評估意味著內部審計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企業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和管理程度。全面有效地開展風險防范培訓,為全體相關人員傳播警示案例,敲響警鐘,時刻保持風險意識,實現這個目標不能僅僅依賴于審計師,其目的是為企業提出避免潛在損失的方向。當組織成員更清楚地認識到風險時,他們可以發現并報告潛在的損失,間接地實現潛在的利益,并最終提高組織價值。
(三)從績效審計評價提供增值
以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作為出發點和參考點,運用多學科、多層面的規范評價方法,審計人員對指標和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處理,對管理者們一定經營期間的經濟責任完成結果及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客觀、真實和公正的綜合性評價。有績效的企業才有生命力,根據績效對審計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企業治理的核心是激勵與約束,張弛有度的治理環境下,績效是否達到要求依靠合理的游戲規則,即激勵政策和晉升制度。績效評價需要內審確認績效數據的真實性,真實、公平、公正是規則的基礎,再構建評價指標和體系后才能進行下一步驟。審計部門不能憑空構建體系,要借鑒職能部門專業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做到有理有據的形成審計評價。
(四)改善風險管理
有效的風險監管可以提高公司的價值。內部審計是基于風險管理的另一種監督,是監控風險的保證。由于內部審計的獨特性和員工的專業性和經驗,其效果比各部門的自我防范更有效、更明顯。內部審計部門能夠查找并確認風險的具體原因,并找到既務實又符合公司情況的有針對性的現實建議。由于審計具有獨特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以客觀公正的方式評估風險,對各部門進行審計,評價在實際執行中內部審計的有效性和效率,之后提出的改進措施將更適合組織的實際情況。企業風險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因為涉及范圍廣泛,審計狀態獨立,審計對象確定,審計時間及時,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監控作用。
二、當前內部審計增加價值的制約因素
(一)審計工作計劃不全面
由于工作流程需要年初制定審計計劃,此時,就會存在對全年的整體情況考慮不充分,在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忽視高風險業務領域。或者相比于計劃更多地顧及上級下達的工作任務,而計劃內容不能得到實施,事實上很多組織并沒有為內部審計制定中長期規劃,且計劃的內容不成體系甚至重復,而短期的計劃顯然不利于在組織內進行高效且持續的內部審計工作。
(二)審計管理作業缺乏約束標準
在審計的實際工作中,規范的現場審計要經過進點會談、現場檢查、事實確認、意見反饋等常規程序,但是總有客觀或主觀原因的存在,因時間短任務緊,審計團隊迫于任務的壓力,不得不人為地縮短現場審計時間。但是大數據的應用已經給審計帶來了新的進步,通過聯網數據傳輸,審計人員在家里就可以進行審前分析,大大縮短了現場審計的時間,接近審計全覆蓋,避免了審計不充分導致內部審計不能提供具有附加價值的意見。
(三)審計轉型較為落后
手工海量查閱是審計的手段之一,但是大數據的發展,也讓紙質轉化為數據,數據的篩選和處理成為新的障礙,審計人員需要學習和使用新方法來面對大數據帶給審計的變化,審計發展趨于數字化和全局性。價值鏈理論要求在審計作業分析抉擇中,保持審計中高效部分,同時改進低效部分,增加高效審計增值作業,以此增加整體組織價值。
三、內部審計為組織增加價值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制度保障機制
內部審計制度的完善是依法開展審計工作的前提,內部審計業務的規范度和重視度直接影響內部審計業務的實施和效果,工作成果轉化為組織收益的保證,審計意見和建議方案是被采用的根據。依照執行國內外審計業務的法規,在企業能力范圍內建立適宜組織的活動機制、鼓勵機制、審查機制,規范相關行為。激勵審計監察部門能夠在組織中建立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制度保證下,使命感和組織產生共鳴,強化內部監督機能。
(二)構建職業文化機制
內部審計員的職業行為應當按照所在組織的道德價值傾向和戰略目標行事。管理層使用審計意見是審計員的職業判斷的基礎,但是這是基于相互之間的信任。然而由于內部審計的特點,內部審計人員缺乏職業文化建設的動力,在實際工作經驗難以形成規范規定的同時,客觀因素也間接導致了這一結果。因此,要認真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遵守組織的法律和道德目標,協助組織建立忠誠服務和諧共事的職業理念,積極構建內部審計職業文化機構,建立內部監督、審計職業文化機構。
(三)落實責任追究機制
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是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的動力源泉,即使無數次的警告警示教育,總歸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次問責就是一拳擊中要害,如果誰都不擔責,也不怕有人追責,就不能有正確的態度。所以為保證審計監督確實地解決問題,用責任的重擔讓內部審計人員敢作為敢擔當,大力提升內部審計成果的執行力,有成果有落實才是有用的。既要保障如實報告,又必須整改落實用好成果,否則內審將淪為機械的程序化完成任務,不僅對內審人員進行責任追究,有責任的壓力就有審計的嚴謹,還要以問責促進審計工作的落實并傳遞給組織各個成員,時刻保持工作中內部審計人員的緊迫感。
四、結語
隨著內部審計工作轉型的深入,內部審計增加隱性價值的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強。第一,通過審計的作用創造直接效益,協助其他部門發現在履職活動中可以改善效率的環節,調整工作操作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減少錯誤和避免法律案件的發生,從而直接增加效益。第二,借助合理審計建議增加隱性價值,優化職能部門流程和管理,促進審計三方的相互監督和信任,進而增加履職的成效和效果。第三,通過審計“威懾”作用創造間接價值,職能部門自覺遵守工作秩序,雙方共同維持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既是有利于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又間接為組織價值增加。從理論上說,增加價值的內部審計需要在諸多方面有所突破,同時還存在著審計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制約。實現內部審計增加價值的目標,需要一個長期的提升階段和內外的綜合努力。在企業經濟責任方面,通過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合規風險,促進績效提高,進而實現增加價值的審計目標。
參考文獻:
[1] 賓娟娟.內部審計的價值增值功能分析[J].管理觀察,2019(14):132-134.
[2] 鄭石橋,李嫻嫻.增值型內部審計:理論框架和例證分析[J].會計之友,2017(5):131-137.
[3] 張 白.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式的改進與支持——基于利益相關者價值觀視角[J].會計之友,2014(1):4-8.
[4] 李時坤.內部審計的新紀元:價值增值型審計[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4):138-139.
[5] 房 燕.基于公司治理的增值型內部審計研究[J].價值工程,2009,28(2):150-152.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