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晶
摘要:抓實、拓寬主流媒體輿論陣地,推動主流聲音精準傳遞給縣域群眾,縣級融媒體的方略提出是互聯網時代內容傳播多元化的應有之義。縱觀當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現狀,仍然存在縣域媒體從業者的人才應用瓶頸、資金來源單一、技術思維短視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互聯網發展大環境為前提,從省市縣三級+政校媒三維聯動培養人才、完善政務服務以人聚資、加強平臺溝通開闊技術開發視野等角度同步驅動出發,重塑縣域媒體生態,尋求突破縣級融媒體發展瓶頸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 創新機制 突破瓶頸 重塑生態
“熱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現狀分析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框架已經形成。近幾年,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我國的發展不可謂不熱,媒體融合發展越來越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宣傳部門指揮主導、縣域媒體協同發力、傳播空間全域覆蓋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為輿論引導“陣地戰”建好了“戰壕”。
媒體融合模式的內容多元呈現初見成效。獲取信息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剛需,而在信息爆炸時代,公眾如何通過媒體獲取有利于自己生產生活的實用信息顯得尤為重要。縣域媒體在本地信息集成化領域潛力巨大,“微(信、博)、端、抖、臺、網、播”內容產品多元傳播、多向分發初見成效,新聞生產集約化、內容傳播個性化、縣域活動便民化、政務服務終端化,“四化合一”打造縣域媒體新生態,縣級融媒體中心有望成為“輿論引導”與“以人聚資”的雙向驅動發展新模式。
媒體平臺內容簡單“相加”,縣域媒體孤島顯現。當前,縣級媒體融合的普及率較高,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全國共有縣級微信公眾號7019個、縣級新聞網站2302個、縣級微博賬號4587個、縣級新聞客戶端677個,擁有4種類型平臺的縣級媒體達21%,擁有3種類型平臺的達39%,擁有兩種類型平臺的達25%。但這些平臺、賬號之間大部分處于傳統模式“相加”階段,沒有實現真正的相融,生產或傳播內容缺乏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難以得到基層群眾和用戶的青睞。一些已經建立融媒體中心的區縣、只是簡單地“合署辦公”,沒有實現內容生產和分發流程的融合;一些省市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和供應商,缺少整體規劃,缺乏統一標準,缺少數據通道,導致各縣融媒體中心各自發展、無法打通,變成新的媒體孤島。
“冷思考”: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面臨的突出問題
人才應用瓶頸。一是熟悉融媒體業務的人才太少。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運轉與傳統媒體相比“換湯不換藥”,從業者需要有豐富的新媒體業務素養,能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優勢,且高質量滿足用戶對信息服務的即時性需求。而處在縣一級媒體的新聞從業者,由于空間劣勢,并不能在相應時間內熟練掌握融媒體業務能力,而且各自在臺、網、微、播領域內固步自封,停步不前。
二是高層次媒體人才引進困難。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創新性建設需要引進高水平、高學歷人才來打破僵局,而由于縣域經濟發展有限,薪酬待遇偏低,且平臺處在起步階段,人才知識“輸入”與“輸出”不均等,無法滿足在事業上升期高層次媒體人才的能力提升要求,長期留住他們成了難題,造成隊伍流動性大。
三是人才通道上升機制欠靈活。相比于公務員來說,事業單位人員提拔的機會要少很多,公務員往往到了基礎年限就有機會提拔,但事業單位人員往往很難提拔,特別是因媒體的獨特性,工作內容無法實際體現政績,且由于事業單位體制很難提供相應的市場化待遇,激勵機制活力不夠,既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資,又無法提供完善的職業上升通道,對于一線采編人員來說,看不到未來發展方向,優秀人才就很容易另投其他新型媒體高薪高就。
資金來源單一。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發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整合縣域所有媒體資源后,成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大部分資金來源由政府全額撥款,并不能依靠廣告或其他形式盈利,這與此前縣級電視臺(公益二類)的政府撥款+自主營收的模式不同,單一的資金來源模式容易導致整體運行模式僵化,媒體“造血”功能缺失,沒有相應的資金保證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正常運行,一切設想都是空談。據有關機構估算,建設一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少的需要投入300萬元,多的可能超過700萬元,這樣的投資,貧困縣、邊疆縣和欠發達縣往往難以承擔,如何解決,是個問題。
技術思維短視。在融媒體平臺搭建上,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技術需求通常以“外包”的形式實現,將訴求提給上一級的省、市新聞媒體技術部門,但問題在于,一味的“外包”模式容易產生對上級媒體技術支持的依賴,缺乏自身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對于內容生產來說,可能會出現文章結構模式化、內容模板化,沒有站在本地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容易形成全省范圍內的平臺雷同,不利于地方特色媒體的長足發展。在信息內容生產上,縣域媒體從業者缺乏復雜視頻處理、新媒體設備應用等技能,將融媒體簡單理解為視頻、圖片、文字、動畫的機械相加,而不是以“融”的思維內化為信息生產,站在用戶的角度促進平臺互動。
“塑生態”:強化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用性功能的策略探索
頂層設計激發縣域媒體活力。打通媒體融合“最后一公里”,要注重頂層設計的合理性。首先,各級領導干部應該從思想上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加以重視,在行動上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鼎力支持,以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納入績效考核,強化財政資金支持,打通各政府部門壁壘,實現“政務+媒體”資源互通,助力融合創新。其次,融媒體中心內部頂層設計要在創新上下功夫,內部競聘上崗,挑選出懂得媒體業務的人擔任融媒體中心負責人,盤活現有資源,整合優勢資源,實行扁平化管理,完善薪酬體系,調度工作積極性,從制度層面為優質內容服務提供先驗性保障。
省市縣三級+政校媒三維聯動培養人才。縣級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既需要懂移動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技術,還要了解新聞輿論工作,對從業者業務素質要求很高,從業人員需要通過優質的學習培訓機制,在業務、技術、理念等方面提升層次、提高能力。
一是圍繞縱向體系,縣級融媒體中心從業者需要加強與省、市及縣級同行的溝通。在行業交流中增長業務水平,采用“送出去”與“請進來”的辦法,定期邀請省、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對縣域媒體從業者進行培訓,并且將縣域媒體有潛力的人員定期送往簽約平臺進行技術培訓、充電學習,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培養一專多能人才提供新動能。
二是圍繞橫向層面,縣級融媒體中心還需要加強與高校、企業的聯系。與高校合作,既可以將融媒體中心人員送往高校參與理論和業務培訓,也可以將學生送向縣級融媒體中心,利用暑期和課余時間,集中學習,參與縣級融媒體的具體實踐;同時,雙方利用互聯網技術,線上連接,雙向進行教與學,融媒體中心也可以將部分業務外包給高校單位。與企業對接,定期或定主題地將融媒體工作人員送往企業參與交流培訓,推動融媒體中心在銜接政府的同時,也可以了解人民群眾的內容偏好和緊跟新技術發展的腳步,使得傳播內容兼具嚴肅性和活潑性,做好輿論引導與宣傳服務工作。
實現技術資源互通,同步打造內部技術創新力。首先,針對過度依賴上一級媒體的技術“輸血”問題,需要加強內部人員的技術“造血”能力。先讓一部分學習能力強、技術運用較好的工作人員通過定期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再通過內部培訓、帶隊指導等方式帶動其他工作人員,提高整體水平,發揮內生動力與資源的作用。
其次,針對內容同質化問題,要打造地域特色,用創意與活力彌補技術上的暫時不足。媒體通過舉辦當地的廣場舞大賽、紅歌合唱比賽,追蹤報道“特色農業”土地狀況、豐收情況,著眼群眾身邊的新聞事件。縣級融媒體的優勢在于能讓群眾從新聞中切實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參與感,讓新聞更加融入、貼近人們的生活。
再次,引入第三方評判機制,并建立一定的監督考核標準。定期邀請省市媒體機構、新聞傳播領域的專家教授,針對各地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內容采寫,提供技術上的指導建議與考核機制,促進縣域媒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完善平臺服務功能,“以人聚資”。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堅持黨的領導、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空間優勢,整合資源,完善縣域政務服務、公共服務、電子商務、文化服務功能,將融媒體中心打造成一個新型生態圈式的終端服務平臺。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5.09億,占網民整體的59.6%。網民規模大,而利用互聯網便利群眾生活就顯得很有必要。目前,微信、支付寶等建立支付平臺,手機充值、火車票飛機票購買等功能入駐。而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連通協同當地政府服務部門、手機運營商,打造指尖政務服務。當地群眾可以線上連接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政府服務部門精準傳遞當地的政策、通知,并提供水電費繳費、醫保社保、線上線下購物資訊等服務,吸引人民群眾關注融媒體中心,并便捷人民群眾的生活。(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1.謝新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融合、創新、引導、服務》,《新聞戰線》,2019(3)。
2.劉新傳,楊桐彤:《重構、多元、競合: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三重維度》,《新聞戰線》,2019(3)。
3.喻國明:《今天的媒介融合應當怎么做——從互聯網時代的常識到新傳播格局的大勢》,《教育傳媒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