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摘要:項目以面向東盟培養國際化的職業人才開展研究,打通國內外中高職銜接立交橋。通過中越政府、國內中高職院校銜接及越方中學、職業學校的強強合作,開展現代職業教育立交橋的搭建、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體制的創新及國際化職業精英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等方面的探索。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職;職業教育
面對“一帶一路”帶來的重大機遇挑戰,廣西有條件且有能力做足文章,贏得先機。 廣西一頭連著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頭連著絲綢之路經濟帶,處于“一帶一路”的結合部、交匯點,有條件成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積極參與互聯互通、商貿物流、投資、金融、能源資源開發、人文交流等區域合作,具備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良好基礎。主動服務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積極承接中國-東盟教育合作項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學院與靖西縣人民政府、靖西縣職業技術學校合作,以國際交流項目及中高職銜接為切入點,以支持援外培訓及幫扶靖西縣職業技術學校為基石,建設中越職業教育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化協同創新的標桿及職業教育創新強校的一個亮點,為辦世界水平的職業教育進行有益的探索。同時,為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靖西縣建設與發展,為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智力及人才支撐。
實施過程:
根據培養商務應用人才的需要,整合各方面資源和條件,進行現代職業教育立交橋的搭建、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體制的創新及國際化職業精英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
(一)依托職教集團,完善交流合作平臺
發揮廣西商務職業教育集團與靖西縣人民政府、越南高平省人民政府的影響力,充分利用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先進的教育資源,學院與靖西縣人民政府簽訂了幫扶共建協議,并在靖西縣職校掛牌成立中專部。邀請靖西職校加入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的廣西商務職業教育集團,搭建四方聯動的平臺。
(二)堅持“二+五”原則,創新運行機制
過程中堅持“二+五”原則,即“二個建設”和“五個環節”,切實把合作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二個建設“是 “對話機制建設”和“聯席會議制度建設”。通過“二個建設”,形成政府、行業和學校一體的多層次、立體化辦學體系,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打造面向東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五個環節”即:分析項目開展的背景和基礎;明確項目的指導思想、思路及原則;確立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制定合作的內容和步驟,并組織實施;提供保障措施及預期效果,建成高效運行+關鍵績效管理模式的中越合作架構。
(三)拓展合作領域,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與越南高平省政府的對接,爭取對學生在學分互認、職業資格認證、課程標準銜接、語言要求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幫助越南學生打通進入中國中職、高職就讀的渠道,構建職教發展共同體,探索課程互認、學分互認、學歷互認、資格互認。組建以學院黨委書記、學院院長共同牽頭的項目團隊,協助靖西縣委、縣政府,與靖西職業技術學校共同擬定面向越南高平省招收及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方案,制定授課內容與課程標準,選擇和編寫培訓教材等。同時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開放校園及實訓場所供教學使用,并選派2名優秀的中文及越語教師進行蹲點教學,保證教學質量。
(四)開展培養計劃,聯合建設師資隊伍
以結對子、建基地、組團式支持模式,開展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智力幫扶工作。采取支援方主辦、雙方聯辦、資金補助、設備支援、人才柔性服務和組織專家赴靖西專題培訓等多種方式,靈活多樣推進中高職銜接等智力交流服務工作。在培訓的方式上,根據不同層次類型人才的特點,實行聯合辦班交流式培養、網絡學習式培養和開設提高班集訓式培養等多種培訓方式,采取“線上+線下”、“課堂講授+實地考察”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量身定做,實行專題輔導、現場教學、研討交流、調查研究、外出考察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較好地拓展靖西職校教師的視野和思維,儲備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實施效果:
(一)打造跨國合作的中高職人才培養基地
依托我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人才小高地的優勢,學院充分發揮我院職業教育背景以及優秀的小語種教師隊伍的優勢,針對靖西縣對越邊貿及產業領域對雙語人才的需求,與靖西縣人民政府、越南高平省政府、靖西縣職業技術學校四方聯動,搭建起越南高平省中學生到中國進行中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立交橋。
(二)探索職業教育國際化與中高職銜接有機結合的重要實踐
打造中高職貫通的“國際立交橋”,實現對接東盟,開門辦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助推靖西實現從“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的戰略轉變。
實施亮點:
政府牽頭,院校合作,開門辦職業教育。
探索國際合作機制體制的創新,建立政府主導的合作管理體系,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資源調控優勢、公共管理優勢。以靖西縣人民政府、高平省人民政府牽頭,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和靖西縣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參與,這種合作模式,對加強中越合作、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通過四方合作,將建成面向東盟的國際化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全國高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引領與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