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高翔
內容提要 怎樣做好娛樂新聞?寓教于樂,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黨領導下的市場化媒體,南都周刊傳媒以南都娛樂周刊為重點進行了一些探索,重點是進行文藝化提升與正能量表達。
當前,公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多元化的“文化供給側”已經形成,催生了新聞品種愈加豐富。娛樂新聞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種,受眾面廣泛,社會影響大,既是生活的積極調劑,也存在消解正向文化風尚的風險。怎樣做好娛樂新聞?寓教于樂,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黨領導下的市場化媒體,南都周刊傳媒以南都娛樂周刊為重點進行了一些探索,重點是進行文藝化提升與正能量表達。
南都周刊傳媒全稱是廣州市南都周刊傳媒公司,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上海南都集團2006年合辦,南方都市報代管。公司旗下有南都周刊和南都娛樂周刊,分別為周報和半月刊雜志,是完全市場化的媒體。一報一刊同時有官方微博微信,依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傳播渠道,南方+和南都APP,以及第三方傳播平臺,形成傳播矩陣。內容新銳,形式活潑,觀點獨到,受眾以中產階層和年輕群體為主,具有相當的忠誠度。
南都娛樂周刊專注報道通俗文化領域,形成了品牌效應,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仍有紙媒形態的娛樂雜志。創辦以來,以嚴肅的態度報道娛樂新聞,并且舉辦了“明星公民盛典”等公益活動。由于主客觀各方面原因,市場化媒體生存的壓力、同類媒體競爭的態勢、新媒體興起后傳播格局的挑戰、娛樂新聞的自身特質等,一段時間內忽略了媒體的社會責任,輿論導向出現偏差。
痛定思痛,需要重新認識娛樂新聞的屬性和功能。美國傳播學者威廉·史蒂芬森提出,雖然大多數傳播活動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但有一種傳播本身沒有信息傳播的特征,傳播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因為它能夠帶給人快樂。[1]有人據此提出,娛樂新聞就是消遣放松,不承擔教化功能,甚至宣揚“新聞娛樂化”“泛娛樂”“娛樂至死”。虛假、三俗、惡炒等歪風一度盛行。
威廉·史蒂芬森的觀點有一定合理性,確實有一些信息沒有意識形態屬性,只為滿足人的“快樂本能”。這種本能是正常的,能使人釋放壓力,促進心態健康。得不到滿足,會導致負面情緒甚至心理疾病。娛樂新聞的基本屬性正是在于此,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但沒有意識形態屬性的信息,在娛樂新聞并不是主流。娛樂新聞的本質和主體仍然是新聞,而不是娛樂。“新聞”是價值觀,“娛樂”是功能性。這一價值觀,和時政新聞及廣義的嚴肅新聞是一致的,需要符合政治要求、職業要求、業務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的輿論導向、公序良俗、真實客觀全面,娛樂新聞同樣必須遵循。在內容和形式的呈現上,有別于嚴肅新聞,通行淺閱讀、美閱讀、悅閱讀。
作為省級黨委機關報集團參與創辦的刊物,南都周刊傳媒必須貫徹黨管媒體的原則,堅守政治站位。在此前提下,發揮市場化媒體的獨特優勢,提供豐富和新型的新聞資訊,擴大受眾群體,占領輿論陣地,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探索新路。孤立的娛樂新聞和信息可以只滿足“快樂本能”,但機構媒體不能無底線地迎合,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引導社會風尚。適度娛樂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過度娛樂則降低文化品位,動搖全民精神共同體的基礎。只追求娛樂而忽視教化,會削弱人對公共利益的責任感,對艱巨工作的承受能力。娛樂新聞不能只讓人滿足淺層次的“快樂本能”,還要從愉悅中有所啟發,在創造中獲得成就感,這才是更高層次的快樂。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奶頭樂”理論,本是為了安撫財富分化后的窮人,后擴展為對他國進行顛覆的一項戰略。讓目標人群安于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自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傳播迅速便捷,娛樂新聞“自帶流量”,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有很強影響力。新聞人要從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做好娛樂新聞的報道,為新聞業界的風氣樹立標桿。因此,南都娛樂周刊對辦刊方向重新定位:遵守政治紀律,尊重行業規律,娛樂新聞進行文藝化提升與正能量表達。
娛樂新聞與文藝新聞有天然的交集,二者報道對象多有相同,報道方向不同。文藝新聞著眼于構建精神高地,樹立文化標桿,既跟進文藝界熱點事件,也報道冷門的高雅藝術。在當前的傳播格局下,文藝新聞需要放下身段,與娛樂新聞有更多的融合。娛樂新聞則要提升品位,摒棄唯流量論,借鑒文藝新聞的高遠立意和采寫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2]這是文藝新聞的遵循,也是娛樂新聞文藝化提升的指引。娛樂新聞要摒棄聲色犬馬、感官刺激,用大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傳達美的旨趣。
南都周刊傳媒單獨成立了黨支部,改變了過去黨員歸屬于南都報系一個黨支部的做法。南方都市報分管編委擔任黨支部書記,并負責內容把關和建設。采編工作按照集團和南都的統一部署進行,把樹立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要位置。黨支部確定兩個業務帶頭項目,分別是支部書記帶頭的“構建正能量文藝言論”,一名黨員編輯帶頭的“新媒體內容導向把關”。前者的實施重點在南都娛樂周刊。
構建正能量文藝言論,以加大正能量報道為基礎。南都娛樂周刊擴大報道范圍,不再圍著熱門影視和明星轉,更多地關注主旋律影視,小眾但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創新的影視,挖掘演藝界人員的職業閃光點而不是八卦消息。作為廣東的媒體,關注粵產影視,為本地文化建設鼓與呼。
一年多來,南都娛樂周刊的文藝化提升取得顯著成績。有四篇影評被學習強國刊登,分別是評論電影《港珠澳大橋》《照相師》《南哥》《榫卯》,得到廣東省有關部門、影視界、受眾的高度評價。大力推介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和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片,包括廣東制作的《大江大河》《太陽升起的時刻》等,提前謀劃,第一時間推出,社會反響良好。大力推介粵產文藝片,如《夢想之城》《愛不可及》《歌唱動蕩的青春》《夢想之戰:踢球吧,阿妹》等,專訪一線電影人,如東莞微電影《一頁莞城》導演,為廣東建設電影強省添磚加瓦。
南都娛樂周刊紙刊增加了一個整版的評論版,公號加大正向評論力度,以言論樹立刊物旗幟。評論選題兼及熱點和冷門,比如評建軍81周年獻禮片《浴血廣昌》。評論方向激濁揚清,點贊《最后的棒棒》劇組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批評天價片酬、演員私德缺失。評論隊伍以內部人員為主,刊物負責人帶頭撰寫,同時重新建立高素質的作者隊伍,包括中國電影家協會、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州各大高校的專家、作家、教授。
娛樂新聞和所有新聞品種一樣,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不能閉門造車。南都娛樂周刊主動對接黨委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高校等研究機構、頭部影視公司,交流情況,獲取信息,爭取支持,在主流話語界獲得認可。刊物負責人以自己的業務表現,成為廣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有利掌握政策,保證報道方向。
在文藝化提升的基礎上,娛樂新聞的正能量表達水到渠成。題材決定有了表達的基礎,但不等于表達能對受眾入心入腦。在這方面,需要保持娛樂新聞的優勢,讓正能量表達有親和力貼近性。
南都娛樂周刊年輕受眾居多,存在“追星”現象,這在一定年齡階段屬正常,不必談之色變,而是要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學習演員的職業閃光點,超越個人私生活的狹窄視野和惡俗趣味。“受眾往往是無意識的集體,也是力量十分強大的群體,要挖掘自己真正的道德興趣點”。[3]娛樂新聞要報道明星,但絕不等于明星新聞,更不等于虛假新聞、低俗新聞。
《浴血廣昌》中年輕女演員盧秋宏是焦點,著重介紹了她的敬業精神,如做足功課揣摩劇本,拍戲時受傷流血仍然堅持,以紅軍精神演紅軍。同樣是年輕演員,完全不同于“小鮮肉”流量明星。這篇報道的跟帖評論,一片為盧秋宏點贊。同時,報道也不惜筆墨,介紹在片中有精彩表現的老藝術家祝希娟,讓年輕人知道,老藝術家也是值得追的“星”。
對于年輕受眾而言,明星是他們關注的第一焦點。對演藝圈人員而言,怎樣成為明星是他們的追求。演藝圈對媒體宣傳有需求。作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娛樂專業刊物,南都娛樂周刊選擇報道對象堅持以德為先,編輯部而不是資本擁有決定權,因此能夠把控報道風格。既不惡意貶低,也不諂媚吹捧。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固然有自身的努力,演藝行業的公開性、話題性也是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引導明星和受眾,回歸演藝的職業屬性,有利增強正能量的落地。黃景瑜因為《破冰行動》受到一些非議,南都娛樂周刊對年輕演員多予鼓勵,刊出專訪,他坦承“沒有人會那么一帆風順”,表現了真實的一面。這樣的報道,已經超越了娛樂新聞,成為勵志的人物新聞。《歐豪:有一種“拼命生長”的韌勁》,也是這一類型。
2019年的國慶獻禮片精彩紛呈,南都娛樂周刊在全國媒體中較早推出全景式評論。按照娛樂新聞的規律,要關注明星評點表現,南都娛樂周刊關注的角度在于劇情和表演,積極肯定,也與人為善地指出不足。這與一些商業聚合平臺及自媒體落井下石的惡評完全是兩個方向。評論從現象中發現變化,指出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獻禮片在三個時代的表現方式變化,以及橫向比較的電影類型變化。這一認識既具有學術價值,又易被受眾理解接受,體現了大眾媒體推廣主旋律電影的價值。

南都娛樂周刊對主旋律影視的評論,注重融入作者的生活體驗,具有散文的色彩,是一大特色。這在評論粵產影視中體現得尤其明顯。《照相師》講述深圳改革開放歷史,作者融入自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去深圳,以及在深圳參加“深飄”聚會的感悟;《夢想之城》講述外來妹在佛山打拼成為企業家,作者融入對主角原型、廣東首批全國外來工全國人大代表之一胡小燕的了解;《南哥》講述廣州扶貧干部郭建南殉職的事跡,作者融入自己的扶貧經歷。受眾通過影視認知社會,是間接的,這樣的寫法,屏幕內外結合,直接反映社會狀況。正能量的可信度和到達率因此提高。
南都娛樂周刊也報道通俗文化,從文化現象的角度,剖析社會價值,自帶文藝化屬性。它需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過于追求“深度”而晦澀,拒受眾于門外,自然也談不上傳播力。南都娛樂周刊的啟示在于,只要有想法、有方法,娛樂新聞能夠做到提高站位,文藝新聞也能夠做到放下身段。
【注釋】
[1]劉海龍.轉引自《新聞學論集第20輯》入選篇目《傳播游戲理論再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2]《人民日報》[N].2015年10月15日,第1版
[3]周栩睿.《娛樂新聞報道的弊端與對策》[J].《科技新聞傳播》,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