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 葉 菲
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是天生的游戲玩家。然而,幼兒的游戲都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的,其游戲行為會受到“空間”的制約,同時不同“空間”也會對幼兒的游戲表現造成影響。
當前,“小空間幼兒園”在時代的背景下產生了,它是指實際可利用的空間面積相對較小,戶外場地比較分散,在游戲活動開展方面有著諸多的局限性,在場地設置上有一定困難的幼兒園。對于“小空間幼兒園”來講,影響游戲有效開展的障礙是:室內空間較為狹小,范圍有限;空間密度偏高;室外空間比較分散,難以利用。老師在游戲實施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游戲場地有限,游戲環境缺乏變化;二是游戲材料不夠豐富,不利于游戲的提升;三是游戲評價不到位,缺乏人文關懷,忽視心理環境的創設。圍繞以上的問題,本文將從三大策略入手來助力“小空間幼兒園”游戲的有效構建。
創設適合的環境是支持幼兒游戲的前提。相對于大空間而言,“小空間幼兒園”最大的障礙就是空間小,這就更需要老師充分利用常規空間、公共空間、功能場室空間等,從三維空間的視角去考慮空間規劃,為幼兒創造一種無所不在的游戲環境,體驗不一樣的游戲樂趣,滿足不同層次的游戲需要。
1.讓常規空間立體擴展
幼兒園常規空間主要是指班級活動室的空間。由于“小空間幼兒園”活動室內的空間小,如果各班“各自為政”只顧好自己班上的“一畝三分地”,常規空間將會更加緊張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空間資源、擴展幼兒游戲活動的范圍、讓幼兒擁有更多的游戲環境以及讓幼兒在游戲中擁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呢?這里主要從以下的三個方面來講述。
⑴常規空間的有效利用,使室內環境由“靜”變“動”
為了做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我們嘗試最大程度地開發現有空間:柜子進行伸縮設計,使其變得可以活動;屏風進行合理利用;游戲架的活動式設計;桌子的靈活多變,做到一物多用等巧妙設計,起到圍合空間的目的,使得游戲區域更立體、更獨立。這時,創設的室內環境由靜止變為動態。
⑵整合常規空間:使室內環境由“面”變“體”
在環境創設時,老師容易過多地關注平面,但“小空間幼兒園”的班級活動室有時候會很難將延伸性的內容再次進行豐富與調整。這就需要考慮充分利用立體空間,運用隔斷、懸掛等方式,讓整體空間環境由一個面變成立體的,從而可以滿足孩子們的多種游戲需要。
⑶常規空間從室內空間到室外空間的有效鏈接:使常規空間由“小”變“大”
針對常規空間“小”的特點,可以利用室外走廊、天臺、陽臺、樓梯平臺等公共區域作為游戲活動的延伸地帶、室內外的空間鏈接,這將大大提高游戲空間的利用率,僅僅是方寸之間的運籌,卻能使常規小空間一下子變“大”。
2.將公共空間線拉長
袁愛玲在新標準學前教育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幼兒園環境創設理論與實操》中談到:“公共空間是指在班級活動室之外,供幼兒園公用的場地,包括入門大廳、樓梯、走廊、功能室、班與班之間的空間等。”“小空間幼兒園”的公共空間有一個特點,就是面積較小且呈現狹長形,如悠長的走廊與樓梯,它們的空間寬度較小,不利于創設復雜的游戲場景,反而適合利用它們空間的長度長、目視方向簡單的特點,設計適宜幼兒“線性”的游戲項目。

一方面,可以在公共空間的創設中,因地制宜、巧妙設計出適宜的游戲內容,最大限度地“拉長”“小空間幼兒園”的公共空間線,如在樓梯中,結合小班學習“上下樓梯”的目標,在樓梯中間放置一個7cm寬、樓梯長度的線槽盒,幼兒從兩邊上樓梯,把小車從上而下放在線槽上,看著小車沿著線槽中不同面材的軌跡滑下,幼兒在游戲中逐步掌握了上下樓梯的技巧,寓教于樂。樓梯是幼兒園的縱向通道,是連接各個功能室和樓層之間的空間紐帶,是整所幼兒園的重要通道,善于發揮樓梯的潛在教育功能,其游戲設計的核心在于“多上少下”,減少風險。
公共空間中還有一些角落的零碎空間利用率比較低,老師可以利用輔助材料巧妙設計游戲,讓幼兒在小空間里也能得到發展。如,用有彈性的橡皮筋高低交叉錯落地連接在相對應的墻面上,把這零碎的小空間設置為一個“高壓電網”,幼兒需要利用鉆、爬、跨、躲閃等技能,穿越電網,體驗游戲的刺激與挑戰成功的快樂。
還可以在公共的小空間之間建立關系,如沙池與水池的自然銜接利用,讓幼兒在有聯系的環境關系中學習;又如班與班之間的走廊,可以是自然角與飼養角的空間融合。公共小空間是對室內游戲活動區域的補充,也是延伸與拓展,可以把空間線拉長,從單獨到鏈接空間融合的嘗試后,力圖產生“1+1>2”的環境教育效果。
3.打破功能場室與班際界限
幼兒園常見的功能場室有美術室、科學室、音樂室、生活體驗室等等。功能場室最大的使用優勢在于它突破了年齡的限制,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可以在其中游戲、學習。因此,“小空間幼兒園”實現功能室與班際資源共享與聯動,是幫助幼兒游戲從單一到多元的一種有效途徑。
打破空間界限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更愉悅。由于空間的界限,經常會讓幼兒的游戲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約,如果實現各功能場室在游戲時的功能不單一,這樣的游戲對于幼兒來說就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此外,做到各功能場室與班際活動室的連通,可以支持幼兒進行深度學習與交往。
另外,打破年齡界限,讓游戲更精彩。大膽嘗試同級互動游戲、同層互動游戲以及全園混齡游戲等形式,支持不同年齡段、不同班級間幼兒的充分互動,讓單一的游戲空間及資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動與共享,實現幼兒的跨界游戲與交往。
王瑜在《環境與兒童的成長節奏》中對環境進行了定義,她認為:“環境就是隱性的課程,它具有告知、引發的功能,是幼兒獲得信息、不斷思考、積極探索的重要支持源。”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他們的學習并不是以傳遞確定性的知識為主,因此,要著力于培養幼兒與他人的互動、與材料的互動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小空間幼兒園”的場地有限,如何更好地實現游戲環境的理念呢?
場景游戲環境的開發為“小空間幼兒園”提供了平臺。場景游戲環境是指在一定場地、設備、材料等條件的支持下創設綜合性的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實施教育的一種方法。它可以按不同的空間分為幼兒園區域場景、家庭場景、社區場景、場館場景等等。幼兒是場景的建構者和學習者,幼兒在場景中學習,通過場景來學習,同時場景本身就是學習。
“小空間幼兒園”里的自主場景游戲環境不單單是選擇層面上的自主,更應該是支持幼兒深層次上的自主學習。幼兒可以通過場景環境自主地解決疑問,進行相關的探索,獲得發展。這需要老師因地制宜、巧妙利用現有的小空間游戲環境,創設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游戲場景,讓幼兒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探索,調動幼兒自身內在的動力機制,激發幼兒持續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一步步突破自己并獲得更完整、更系統的學習經驗。
實踐證明,合適的游戲環境支持是幼兒進行高質量游戲的前提,老師要從思想到實踐進行不斷轉變,讓自己從環境創設的能工巧匠變為幼兒成長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發揮小空間環境的隱性教育資源功能,為幼兒提供更開放、更自主的游戲環境支持。
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幼兒選擇什么材料?如何使用材料?決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極大地激發幼兒與材料的互動作用。與此同時不同材料之間的組合能引發幼兒不同的游戲行為,所以說材料是幼兒進行游戲和學習的中介。“小空間幼兒園”受空間約束,游戲材料的選擇、投放及整理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師嘗試抓住一個“精”字,具體體現在精選材料、精心組合、精細收納上,讓游戲材料的支持更適當。
空間小,因此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要體現——精選材料、善用資源,做到“三減三加”。“三減”:一減去單一化,就是減去單一無法移動的柜子、架子及高結構的游戲材料;二減去成人化,就是減少精美、不必要的裝飾;三減去形式化,就是減少展示性、活動率低的材料。“三加”:一增加多樣化、可變化的自然物材料;二增加低結構的游戲材料;三增加方便幼兒取放的收納柜以及可組合多變的游戲操作材料。
幼兒游戲材料匱乏將局限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而游戲材料過多,則會影響幼兒的有效注意力。幼兒園空間小,游戲材料的投放上要體現——精心組合、靈活多變,把游戲材料分為“主材料”和“輔助材料”。“主材料”主要是工具類材料,“輔助材料”主要是按不同游戲主題所需的自然物、低結構材料、日用品等等。一般來說,“主材料”可以一次性投放在各游戲區域中,而“輔助材料”將根據以下三個方面更有效地推進投放。
1.根據游戲主題有效推進投放
不同的游戲主題所需的“輔助材料”是不同的,游戲材料投放是否得當,將對幼兒游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以“帶著動物去旅行”為主題的全園混齡自主游戲中,老師分別在室內外場景空間創設了:寵物店、美食店、才藝大舞臺、找朋友、打怪獸、釣釣樂、搭房子、去探險等游戲場景,所有幼兒都隨身攜帶一只自己心愛的動物娃娃,讓幼兒帶著動物娃娃去各個游戲場景進行游戲、探險。不同的場景中,老師會持續與幼兒一起收集、添加各種游戲場景所需的背景材料與輔助材料,為進一步的游戲做好鋪墊。
2.根據年齡特點和游戲需要有層次推進投放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及特點都有所不同,需要不同的支持性材料。這就要求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游戲需要有層次地推進投放游戲材料。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投放的材料種類不要過多,材料的數量需要適宜;中班幼兒創新意識的萌芽需要引導,因此,他們需要更多能引發想象力的材料;大班幼兒的思維力和想象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時可以有更多的非結構材料與留白的環境支持他們進行深度學習。
3.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巧妙推進投放
幼兒的游戲動機和積極性離不開興趣,再好玩、再有趣的游戲材料,天天玩也會感覺乏味。對于孩子而言,凡是新穎、形象生動、趣味性強的事物,往往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就需要老師的細心觀察和發現,并針對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及時調整、更新游戲材料的投放。
實踐證明,在“小空間幼兒園”里為幼兒準備種類豐富、數量充足、靈活多變的游戲材料,并運用巧妙推進的投放方式,將會極大限度地滿足幼兒游戲的需求。在材料的投放過程中,尊重幼兒是前提,支持幼兒是過程,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才能使游戲材料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
有時候,幼兒在游戲中選擇游戲材料的目的性不是很強,會出現玩后或者選擇后無序收拾的現象。空間小,如何幫助幼兒掌握有序取放材料的問題變得格外重要。在實踐中發現,幼兒只有在看得見的材料中才會選擇。因此,在游戲材料的整理上要體現——讓幼兒“可看見,自由取,有序放”的原則,設計材料超市,借鑒大型超市里的貨架擺放方式,將低結構材料以開放的方式分類呈現。
“小空間幼兒園”要做到材料精細收納。材料除了按照它的質地、用途等分類擺放之外,要想做到管理有度,就要思考“幼兒才是游戲中的真正主人”,老師可以協助幼兒設計材料標記,便于幼兒取放,培養幼兒的秩序感,真正地讓“小空間幼兒園”的游戲材料做到“管理有度”,體現“材料超市”的多樣性、可取性、可用性、可變性的特點,讓幼兒充分自主、自助地選擇材料、重組材料,從而玩轉游戲。
溫劍青在《評價需用于優化課程》中對評價是這樣定義的:“評價是為了強化欣賞,并有效支持每個幼兒個性化的發展。”而倪建英在《妙搭鷹架——課程游戲化實施中的支持策略新思考——以中大班“新農莊”戶外建構混齡游戲為例》中認為:“適宜的評價給人心理上的滿足感,從而對評價對象起到積極刺激和有力的推動,激勵評價對象努力進取。”如何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快樂,支持幼兒延續快樂,“悅”評價策略是幼兒游戲后期支持的關鍵。
蔡盈、王萍和王菠在《空間語視域中的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發現:幼兒游戲的“空間密度過大,會對幼兒的空間氣泡產生擠壓的感覺,易引發幼兒心理上的不適;而密度過小,稀疏的氣泡又不利于幼兒間的社會性交往”。因此,老師首先要善于理解、尊重幼兒,以幼兒為本,然后把握好評價的時機,進而靈活運用多元的評價方式,進行適宜的游戲評價支持。
幼兒作為游戲評價的主體,老師應尊重并聆聽他們的所思所想:從看見幼兒的提升到看懂幼兒的境界,師幼之間可以保持平等的親密距離,維持幼兒心理上的平衡感。老師要學會一邊觀察、一邊感知、一邊思考幼兒的游戲。接著,要理解、尊重幼兒的游戲行為。最后,要學會逐步看懂幼兒的游戲,知道幼兒怎樣玩?為什么這樣玩?理解幼兒的游戲行為,要為幼兒創設評價的機會,學會多傾聽幼兒的自評、與同伴的互評,想辦法捕捉幼兒具有教育價值的亮點,從而更客觀更全面地在看懂幼兒的基礎上評價幼兒的游戲行為。
游戲是一個動態、表現多樣、難以預料的過程。幼兒的“哇”時刻,稍縱即逝。在“小空間幼兒園”里進行游戲,更容易由于空間密度小而限制他們進行社會性交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把握好游戲評價時機就顯得非常重要。
然而,評價的最佳時機并非只是在游戲結束后,也可以是在游戲前以及游戲中。老師要善于挖掘時機、把握時機,游戲前的評價可以是回顧上次游戲的突出問題,根據收集的課外資料展開討論,有效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經驗。
當然,游戲中的評價也可以是在幼兒遇到困難時,老師進行即時點撥,幫助幼兒解決急需的問題,以參與者的角色有效地把握評價時機。
評價是讓老師發現、讀懂孩子,幫助老師思考,從而形成游戲支持策略的一個過程。因此,老師要樹立以支持為導向的評價觀,運用多元的游戲評價方式,尋求滿足幼兒游戲需求的支持策略。
在這過程中,可以運用自評與互評的方式,幫助幼兒學會發現問題以及進行欣賞與模仿;運用集體評價的方式,幫助幼兒在游戲中解決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幫助幼兒解決難點;運用個性化的評價方式,發現幼兒個性化的優點及不足,給予幼兒個性化的支持與指導。
無論什么樣的游戲評價方式,都是基于幼兒為主體的立場上,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進行學習與發展的需要,讓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對于“關注幼兒—跟隨幼兒—支持幼兒—激發幼兒”的過程,這是以幼兒為中心的支持,同時也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小空間幼兒園”的游戲空間有限,更需要教師多思考、講策略,把握好環境、材料、評價的度,將小空間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游戲的有利因素,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構建新知識與新經驗,促進幼兒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礎上獲得能力的提升,讓幼兒在“小空間幼兒園”里玩轉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