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健,林秀盈,鄭柳婷
(廣西北海市人民醫院婦科,廣西 北海 536000)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是目前比較常見且高發的一類婦科病癥,隨著陰道B超技術的進步與宮腔鏡技術在臨床的推廣使用,越來越多的子宮內膜息肉被早期發現,人們對子宮內膜息肉的研究也日漸深入[1]。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子宮內膜息肉屬于正常的良性細胞凋亡失調性疾病[2-3],有些學者則認為其屬于導致癌癥病變的潛在因素[4]。已知PTEN、p63蛋白與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檢測PTEN、p63在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探討PTEN、p63與子宮內膜息肉發生的相關性。
選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北海市人民醫院病理科石蠟切片共60例,其中經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30例作為實驗組,另選擇正常的增殖期子宮內膜30例作為對照組,組織來源于我院婦科門診刮宮術、住院部宮腔鏡電切手術,要求三個月內未使用性激素類藥,無惡性腫瘤病史。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
宮腔鏡電切術后及組織離體后在肉眼觀下取子宮內膜息肉組織、子宮內膜組織,用10%甲醛固定,經洗滌、脫水、透明、透蠟、包埋、連續切片(厚4μm)、粘片、烤片后,常規HE染色,經水洗、脫水、封藏后,鏡下觀察,確診為增殖期子宮內膜、子宮內膜息肉后,用免疫組化二步法分別檢測PTEN、p63基因的陽性表達情況。免疫組化的操作過程按試劑的說明書進行,陽性與陰性參照物分別確定為已知陽性切片及PBS(替代實驗中的兩個一抗)。
實驗所用的試劑均在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購買,分別有兔抗人PTEN單克隆抗體、SP免疫組化試劑盒以及小鼠抗人p63單克隆抗體。
用低倍和高倍鏡(×400)觀察全片細胞著色情況,PTEN、p63均為胞核著色。按人工計數方法[1]:以光鏡下顯示的情況為判斷標準,陰性與陽性細胞識別標準分別為細胞未顯色或保持和背景色相同、細胞顆粒呈棕黃色。隨后進行陽性細胞率的計算,以陽性細胞數與總細胞數的百分比值進行測算,陽性細胞的鑒別標準共分為0分、1分、2分和3分四個等級,判定區間分別為未發現陽性細胞、陽性細胞所占比例低于25%、陽性細胞所占比例位于26%~49%之間、陽性細胞所占比例大于等于50%。對細胞染色強度進行累計計算,染色強度劃分為0分、1分、2分和3分四個等級,判定標準分別為未著色、淺棕黃色、棕黃色、棕褐色。最后結果的判定以陽性細胞得分加上染色強度的得分:0~1分判定為陰性(-),2分判定為為弱陽性(+),3~4分判定為陽性(++),5~6分判定為強陽性(+++)。統計PTEN蛋白陰性表達率是采用PTEN蛋白陰性表達例數與該組例數的比值。統計p63陽性表達率是采用p63陽性表達例數與總例數的百分比。
統計數據利用專業統計軟件SPSS 22.0進行匯總、校檢和比對。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組間差異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兩組的PTEN表達情況及陰性率,結果表明在正常子宮內膜組中PTEN的陰性表達強度顯著低于在子宮內膜息肉組的表達強度,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39,P<0.05),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息肉的PTEN表達情況[n(%)]Table 1 Expression of PTEN in endometrial polyps [n(%)]
統計兩組的p63表達情況及陽性率,結果表明在子宮內膜息肉組中p63的陽性表達強度顯著高于在正常內膜組的表達強度,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667,P<0.05),見表2。

表2 子宮內膜息肉的p63表達情況[n(%)]Table 2 Expression of p63 in endometrial polyps [n(%)]
PTEN定位于10q23.3染色體,被認為是同時具備脂質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雙重磷酸酯酶活性的癌癥對抗元素,其發揮作用可以表現為抑制腫瘤細胞擴散、介導凋亡和抑制細胞增殖等[5-6]。在子宮內膜局部,PTEN通過下調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而調節子宮內膜細胞凋亡與增殖,因此,PTEN被稱為子宮內膜的“看家基因”[7]。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息肉組的PTEN表達明顯低于正常內膜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往有學者同樣發現子宮內膜息肉細胞中PTEN蛋白的表達率下降趨勢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子宮內膜是否存在息肉病變,這與PTEN蛋白失調有潛在的關聯性[8-10]。正常子宮內膜的生長可能需要PTEN蛋白的正常表達,而子宮內膜生長失控,可能與PTEN蛋白的表達下降或缺失有關[11],提示PTEN是調控子宮內膜腺上皮細胞正常分化的關鍵因子之一。PTEN在正常的增殖期子宮內膜腺上皮細胞和間質細胞中同時高度表達,而在正常的分泌期的子宮內膜中,只在間質細胞中高度表達,在腺上皮細胞中不表達,這表明,PTEN的表達可能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調控,但具體機制不詳。因此推測,未成熟的基底部子宮內膜的增生過度以致子宮內膜息肉,可能與雌激素的長期刺激使PTEN表達缺失有關[12-13]。
人類p63基因位于染色體3q27-3q29區,結構上形成了特定的區域[14]。p63在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研究中倍受矚目,成為這一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之一[15]。p63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主要表現為參與腫瘤的發生、表皮的發育、組織的衰老等,其通過介導轉錄的調控參與細胞的生命過程[16-18]。p63表達于外陰、陰道、成熟宮頸的鱗狀上皮的基底旁細胞和基底細胞,在正常子宮內膜中也可見散在p63陽性細胞表達[19]。p63的表達在細胞的不同分化階段有差異,p63可作為上皮性干細胞或基底儲備細胞的標記物存在[20]。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息肉組的p63表達高于正常內膜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63在子宮內膜息肉組中的表達與正常子宮內膜組相比,表達強度更明顯,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21]。蘇婷婷等[22]研究表明p63蛋白在子宮內膜息肉的陽性表達比息肉周圍內膜、正常子宮內膜更高。因此推測子宮內膜干細胞p63的異常表達可能與內膜息肉的形成有關。子宮內膜息肉可能是起源于內膜基底層的干細胞或儲備細胞,作為干細胞或基底儲備細胞的標記物的p63,其表達水平在基底細胞中升高,可引起細胞的異常增生、凋亡調控失常。
綜上所述,PTEN表達的缺失、p63表達的增強,使子宮內膜細胞凋亡減少、增殖過度,與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了PTEN、p63的異常表達與子宮內膜息肉的關系,但對于息肉是否為復發性、息肉局部雌激素受體的表達及其與這些腫瘤因子之間的關系等未作研究,僅從細胞增殖、凋亡失衡方面分析,為子宮內膜息肉發病機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依據,也為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惡性病變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方向和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