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嘉婧
摘要:民間工藝美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廣大勞動者千年智慧結晶的產物。其中剪紙藝術自出現以來,以其自身獨特的樸素語言詮釋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和生殖繁衍的美好愿望。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生命與自然生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文化生命得以延續,自然生命黯淡無光。解決剪紙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問題迫在眉睫,基于現狀,以陜北剪紙藝術為例做簡要淺談。
關鍵詞:民間工藝美術? ?剪紙藝術? ?文化生命? ?自然生命
中圖分類號:J528.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048-02
剪紙又稱“剪花”,在民間也有“紙花”“窗花”之稱,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其是民間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秀組成部分,是歷史積淀出的燦爛文化。剪紙藝術流傳至今,在東漢時期更是由于造紙術的發明而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和普及。在中國的剪紙歷史中,根據風格不同而分為南北兩大派系,南方剪紙娟秀細致,北方剪紙淳樸天真,其中陜北的剪紙在北方剪紙中極具代表性,有“活化石”之稱。它的創作題材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更是巧妙融合了當地居民性格豪邁、民風淳樸的特點,剪紙在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巫術祭祀等許多重大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用造型紋樣完整地圖解出所要表達的內涵寓意,藝術表現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人文色彩,把活動過程通過寓意的藝術形象再現出來。正如阿恩海姆所說:“所有的藝術都是象征的。”[1]
時間的更迭,社會的發展,事物要適應不同時代發展的要求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剪紙藝術也不例外。剪紙藝術現處于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目前來看,其面對著與新時代發展脫節和邊緣化的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不斷革新,在保持自己本體價值的基礎上扎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融入大眾方可有廣闊的生存空間。下面將以陜北剪紙為例淺談一下其現狀及未來的展望。
一、陜北剪紙文化生命的繁衍
在陜北的婚俗中,剪紙多凸顯生殖繁衍的寓意,“喜花”有其特定的圖式紋樣。圖分陰陽與多子,象征陽性的圖式紋樣有獅、鷹、雞、龍、石榴等;象征陰性的圖式紋樣有牡丹、蓮花、貫錢等;象征多子的圖式紋樣有豬、蛙、碟等;象征生殖繁衍的圖式紋樣有抓髻娃娃、魚戲蓮、扣碗等。不管圖式如何,“喜花”都表達了人類對于生殖繁衍的美好向往,通過不同的圖案來寄托、傳遞美好的寓意,相對來說,“喜花”正是依附于這種婚俗而誕生。直至今日,陜北地區仍保留著傳統的婚嫁習俗,婚嫁時家中的窗戶、家具、墻壁以及物品上都會貼有“喜花”,題材依舊是以生殖繁衍和多子為主的紋樣,這種剪紙文化的經久不衰不僅是因為其紅色的剪紙紋樣烘托出喜氣洋洋的祥和氛圍,更是因其象征著美好的寓意而被人民使用。在喪葬習俗中,掛在引魂幡上的歲數紙和焚燒的紙錢都是通過剪紙得出所需要的式樣來寄托人們的內心哀思和祈福。剪紙不單單是門手藝活,它更是承載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
在陜北的節日慶典中,剪紙多以“窗花”的表現形式出現。民間有“二十八,貼窗花”的習俗,題材也十分廣泛,豐收勞作、綠植花卉、人禽嬉戲等多種祥瑞圖案都可以是“窗花”表現的樣式,具有代表性的“窗花”有《五谷豐登》《喜鵲登梅》《連年有余》等。直到現今在過春節時,這個貼“窗花”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日,每到年二十八,家家戶戶的門窗上便會被“窗花”裝飾,仿佛貼上了“窗花”迎接新年的儀式才算完整。
在陜北的巫術祭祀活動中剪紙也是必不可少的,早期的宗教迷信色彩濃重,促使了剪紙背負著深刻的寓意,使它成為溝通神靈的載體,多以“抓髻娃娃”的表現形式出現。有祁雨的“抓碗娃娃”;辟邪的“守門娃娃”;驅毒的“五道娃娃”……不管何種題材的剪紙表現式樣都以各種充滿想象力的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其表現的寓意和象征意味中看到的是從古至今剪紙藝術生命的延續和傳承,幸運的是剪紙藝術的文化生命經久不衰,承載著人們的祝福。而其自然生命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陜北剪紙自然生命的衰落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出現是伴隨著早期人類生產勞動和生活需要的,是以實用為首要前提的,其次又可以裝飾美化生活物品和生活環境。隨著社會的進步,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機械與手工的占比關系逐漸改變,加之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當科學技術逐漸充斥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后,傳統民間工藝剪紙藝術的實用性大大被削弱,離大眾人民的生活越來越遠。隨即而來的還有其自身的問題,由于人們對剪紙的需求越來越小,不得以支撐手藝人的生存問題,其傳承問題就日益凸顯出來,面臨著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還要走出這門手藝后繼無人的困境,傳承出現了斷代的現象。工業化的機器機械的生產取而代之,這使得陜北剪紙藝術的自然生命受到巨大的沖擊,其生存濕地逐漸消退。
在信息化時代,剪紙這一繁瑣的手工工序被機械化代替。而且,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類的某些生活方式逐漸簡化,過去的剪紙其本體價值除了寄托、傳遞寓意的觀賞價值外,還有實用價值。古時人類所穿戴的帽子、衣服、鞋上面的繡花都要依靠剪紙的圖示紋樣定型,具有模具的作用,而現在機械化的普及不再需要通過剪紙來進行圖示紋樣的定型,電腦制作解決一切,大大削弱了剪紙的實用價值。在婚俗嫁娶、喪葬文化禮節方面,人們在看待宗教信仰、封建文化時思想愈加開明,快節奏的生活也影響人們大大省減繁瑣的禮儀過程,這使得剪紙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剪紙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的必要性越來越小,除此觀賞的價值外其它價值逐漸消退,其觀賞價值也受到當今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的沖擊和取代。當代人們對于文化的消費更多的是注重感官的體驗,而傳統文化因為其自身的表現形式而受到新興文化的沖擊,就如剪紙。在其實用價值缺失而本體價值又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其生存濕地在縮減,自然生命在消亡。也就是說傳統民間工藝剪紙藝術在實踐上逐漸衰落,其文化意義還沒有喪失殆盡。
著名工藝美術家張道一先生說:“就民間工藝美術整體相對于宮廷、士大夫而言,他大多數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馴、士非孤陋……也許正是在這種生產方式和結構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間工藝充滿著無限的生命力。”民間工藝人要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實踐經驗賦予藝術作品獨特的魅力,讓視覺沖擊、生活實用和內涵蘊意并存,陜北剪紙藝術的自然生命方可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三、陜北剪紙的生存與發展
通過調查發現,早期剪紙用紙、用色都較為單一,剪法一般都用剪刀剪或者刀剪,剪刀剪出來的作品需要再單張拼接到一起,刀剪是用刀去刻畫,大多數的作品都屬于平面的表達,創作形式不新穎。如何讓這門藝術長久發展,我們要在不破壞傳其自身價值的情況下,了解大眾需求及審美,與時代主流相結合,與新媒體相結合,通過新媒體展示出剪紙藝術的另一方面。因此,我們可以吸取借鑒其它民間工藝的發光點和創新點,例如我們在用紙上可以多元化,用不同材質的紙,用不同肌理的紙,在用色上可以豐富化,用不同顏色的純色紙,或者是多種顏色的拼接,加大對設計理念的創新,將剪紙固有平面化的表現形式向立體化轉變,這樣剪紙不僅可以張貼到物品上,還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裝飾,使得剪紙藝術更具有表現性、趣味性和裝飾性。
雖然目前剪紙藝術面臨著斷代的問題、文化場域問題以及創新發展的問題等,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完善現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發展模式,我們不能按照以往的固有模式繼續發展,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可以加大對剪紙藝術的文化宣傳,增設人民大眾對剪紙藝術的體驗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藝術,助力其發展。正如張道一所說:“與科學技術結合,相為表里,同步發展。”[2]另外我們要結合政治發展,牢牢把握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以國家、政府為文化橋梁,將民間工藝剪紙藝術推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加大扶持和培養更多的文化傳承人。
四、結語
找準問題的關鍵點,認清剪紙藝術發展的定位十分重要,做藝術性與實用性并存,扎根于人民和人民需要的藝術。如何將剪紙藝術在不失本真的情況下變得更加有趣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剪紙藝術對生活、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它承載著人類歷史的文明,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工藝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陜北剪紙又作為我國北方剪紙的代表性藝術,拯救其發展迫在眉睫。尤其在當今,在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中,文化自信的地位越來越凸顯,而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剪紙藝術既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又有利于提升當代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競爭力。用剪紙記錄社會的發展,承載歷史的進程將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M].藝術與視知覺.孟沛欣,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張道一.造物的藝術論[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
[3]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4]王文靜.論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繼承問題[J].大眾文藝,2018,(21).
[5]劉寧.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以剪紙為例[J].青春歲月,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