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暉 陳成琳 朱乾鋒
摘要:中國影視產業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長遠來看,其人才培養和儲備能力難以匹配影視產業發展速度,影視教育無法滿足影視產業大發展下對影視人才的需求,我國影視校企合作模式雖已被廣泛應用于實踐,但其合作機制尚不成熟,仍需探索更多更合適的路徑。在此背景下,分析校企合作下的影視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提出明確教育目標、深化合作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完善教育體系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 ?影視產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177-04
中國影視產業發展前景喜人,但影視業體系還十分薄弱,制作水平與影視大國還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手段,更體現在從業人員的儲備數量和專業素質。2017年1月10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科學確定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率先在大中型企業開展產教融合試點,推動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創新基地、科技服務基地。鼓勵學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現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當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影視行業展現出特有的優勢,影視人才培養要以影視產業需求為目標進行供給側改革。在政府扶持下,影視產學結合的優勢進一步凸顯,推進影視教育與影視企業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搭建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可以發揮影視產業在影視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高校要以影視企業的切實需求為出發點,明確影視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需求融入到教育模式中,完善教學課程體系,促進影視產業與影視教育合作模式的創新。
一、校企合作下影視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20世紀90年代前后,中國影視教育基本滿足影視產業對人才資本的需求。隨著影視產業迅速發展,影視人才缺口越來越大,影視人才培養也逐漸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校企合作成為影視行業主流趨勢,但其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優化。
(一)校企合作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1998年教育部下發的文件《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1]近幾年,國內學者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和路徑作了深入探討,劉麗梅(2017)提出了校園機制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建立“宏觀指導、中觀協同、基層自主”的管理機制架構和實時溝通的過程協同平臺。[2]胡斌梁(2017)指出應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組織機制、制度機制、管理機制及保障機制。[3]李雪蓮(2018)提出了以校企協同為導向,通過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探索、企業實踐課程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開展等,實施三結合,即“課堂教學、企業實訓、學科競賽”三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培養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應創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為國家、行業輸送更多高端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下影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
中國影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路徑主要包括三種。一是以影視教育為主,影視產業為輔,主要是指在合作辦學中,影視高校將影視產業作為影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鍛煉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生產的作品往往帶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實驗性,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較大的空間;二是以影視產業為主,影視教育為輔,是指影視教育服務于影視產業,影視高校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為中國影視產業注入更多年輕優質的“血液”,或是影視產業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委托高校影視專業輔助制作,又或是影視企業對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培訓和深造,通過這些途徑來提高專業人員的技能和創新能力,以注重教育和培育人才的方式來輔助影視產業的發展;三是影視高校和影視產業之間進行對等合作,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各占一半,學生一邊學習專業知識,一邊進行實戰訓練。
目前,影視校企合作以影視產業為主,影視教育為輔的合作模式居多,影視企業主動與影視高校尋求合作,以期整合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高校作為影視人才培養和輸出平臺,為中國影視產業供給高質量人才,在人才實踐和影視制作方面展開合作,如派樂傳媒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騰訊電競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海口經濟學院與中廣天擇傳媒合作興辦中廣天擇傳媒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與華策影視合作成立浙江傳媒學院華策電影學院等,這一系列實踐不僅印證著校企合作辦學這條道路的可行,更為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指明方向。
二、校企合作下的影視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
校企合作為高校與產業之間架起一座合作橋梁,在中國影視人才鏈和產業鏈面臨脫節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在影視行業得到實踐和運用,但該模式目前存在合作內容缺乏深度、合作教學重技能輕道德、合作培養忽視人才創新、技能類專業教材開發有待完善等諸多問題。
(一)合作內容缺乏深度
首先,影視高校與產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穩定性差,且不同合作辦學形式,戰略合作關系的穩固性也不同,例如,以教育為主導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往往缺乏持續性,與企業合作淺嘗輒止,合作對象難以保持相對穩定。人才的持續高質量供給是保證影視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相較于以教育為主導的合作模式,以產業為主導的合作模式穩定性較強。其次,由于影視產業的特殊性,影視校企合作大多是建立在人脈信譽或者是政府推動的基礎上,合作模式在實際實施中沒有明確的區分標準,造成影視校企合作的責任主體模糊,校企雙方合作關系處于低層次。同時,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缺乏動力和熱情,合作內涵和意義認識不到位,合作內容不夠深入,影視校企各自為戰,沒有在高校和企業之間實現資源共享,造成合作資源的浪費,難以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和約束機制,阻礙影視產業和教育的融合發展。
(二)合作教學重技能輕道德
影視產業急需應用型人才來緩解其影視生產人才短缺問題,導致在目前的校企合作實踐中,校企合作雙方過分注重影視人才崗位技能培養,重技能教學,忽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影視人才。近年來,中國影視產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很多拙劣行為和影視作品內容質量不高等問題,不利于影視產業的公信和傳播。影視從業人員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特殊主體,其自身道德修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具有重要影響,他們只有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創作生產出思想健康、質量優異的影視作品,才能有效實現影視作品的社會教育功能。
(三)合作培養忽視創新創造
目前,影視高校和影視企業大多是通過影視項目合作的方式,雖有利于培養影視人才的實踐應用能力,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依托于影視拍攝基地,專業的影視從業人員負責教學,專業講師一般注重合作項目的完成情況,學生重復模仿教師演示實例,缺少獨立思考和創新,使“學中干,干中學”教育模式難以發揮理想效應。在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下, “雙創”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將成為影視產業發展的核心,在未來影視產業的發展中,具備自主創新思維和藝術創新、創造能力的影視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場競爭, 擁有可持續的發展力。因此,影視校企聯合辦學,還應重點培養影視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創造性思維。
(四)技能類專業教材開發有待完善
影視專業大致可以劃分為藝術類專業和技術類專業。影視藝術類專業課程設置大多偏向于理論學習,通過觀看、賞析中西經典影視作品,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品析能力和構思創作能力,課程教材選擇范圍比較廣,較為容易獲取,但各大高校教材各異,還未形成統一的選材標準;影視技術類專業注重實戰技巧的傳授,教材選取范圍狹隘,僅局限于教育部或人社部編撰的職業教育教材,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把影視制作的知識技能與操作技能進行融合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且課程教材更新速度難以與影視產業制作技術發展速度相匹配,缺乏可以借鑒和參考的教材和資料。
三、校企合作下影視人才培養對策建議
中國影視產業要加強與影視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意識,高校也要通過創新影視教育體系來滿足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探索出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的有效路徑。
(一)明確教育目標: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創造型”人才
從產業和市場的需求角度來看,應用創造型人才無疑是影視產業最稀缺的人才類型,但在提高影視人才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重視影視人才道德素養的教育。影視作為當下最主要的民族文化傳播媒介,受眾面廣,覆蓋范圍大,因此要肩負起重要使命。影視人才作為影視制作的主體,影視高校更要重視影視人才道德教育和專業教育兩者的均衡。高校影視教育不僅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以促進“影視文化健康傳播、具有良好社會效應為宗旨,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升影視從業者的職業責任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去服務社會、傳播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增強影視文化傳播對我國社會建設的使命感、迫切感和責任感。影視產教融合背景下,要明確影視教育目標,旨在讓學生更加適應新經濟時代影視產業環境,成為影視發展所需要的集品質型、應用型、創新型于一體的高端人才。
(二)深化合作內容:堅持影視產業為主,影視教育為輔的辦學模式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直接決定著影視人才培養質量和影視高校教育功能的實現,選擇科學的合作辦學模式,制定合理的校企合作方案和責任細則,有利于實現影視產教融合良性發展。為影視產業提供所需人才類型,推進產學雙向融合,必須以影視產業需求帶動影視教育,以影視產業需求為主,影視教育培養為輔,讓教學更加貼近市場,實現影視高校培養人才與影視產業使用人才的雙贏,有利于校企雙方明確責任主體,深化合作內容。隨著影視人才需求的增長,該模式目前不僅局限于影視人才再造,更多的轉變為有目的的培養,如華策影視依托浙江傳媒學院成立的華策電影學院,著力培養理論功底豐厚,實踐技能突出的應用型、職業化高端影視專業人才供應華策影視制作所需。這不僅能為影視產業輸送高端應用型人才,還可以讓影視高校獲得產業提供的足量項目資源和實踐資源,為影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三)創新教學方式:依托“影視實踐基地”,以項目為實踐教學支撐
影視校企合作辦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共享,即影視產業參與到教學當中,與影視高校共同承擔人才培養工作,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以外,還要兼顧技能的掌握。校企雙方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節目策劃、劇本編寫、攝影剪輯等技能,除了學校的電臺、多功能演播廳,還需要高校與產業共同搭建平臺,“影視實踐基地”可以讓學生一展身手,更加貼近影視創作實戰環境,讓學生切實提高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是有效彌補影視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以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項目為實踐教學提供支撐,實踐基地不同于影視專業拍攝基地,項目合作不再局限于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依托“影視實踐基地”在項目合作過程中,影視行業專家現場教學,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親自動手實踐摸索,使學生從傳統的教學環境轉換到實踐操作中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提高創新能力,縮短從學到用的轉化周期。
(四)完善教育體系:采取國際化的教學標準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合作成為常態,國際化影視人才成為一種新的市場需求,外語能力成為影視學生重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校企合作下影視教育應當完善課程體系,逐步采取國際化的教學標準,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具有英文溝通能力、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影視專業人才。專業課程方面,堅持雙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聽力和口語;教材方面,選用外語原版教材或國外經典原版教材翻譯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西方思維方式;在教學內容上,堅持中西結合,堅持基本專業知識與國際經典案例結合;在實習實訓方面,影視產業應為影視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合拍項目的實習機會;在招生方面,影視高校既可以面向國內生源也可以面向國際生源,同時更要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加強與國際高校的合作交流,引進國外影視專家課堂教學,增派留學生到國外合作高校學習先進技術,提高國內影視高校的國際化水平。
五、結語
在影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的前景下,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的聯系變得愈發緊密,影視人才掌握著影視產業持續發展的命脈。近幾年,中國影視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出現較大的偏差錯位,影視教育急需進行供給側改革,校企合作模式成為影視業新業態,在緩解影視產業人才缺口、促進影視教育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影視產業和影視高校也進行了一系列合作嘗試,在此背景下,本文從明確教育目標、深化合作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完善教育體系等方面探索影視產業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可以促進影視產業與影視教育的雙向融合,共同為中國影視培養更多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邵勇,閆愛青.當代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5,(24).
[2]劉麗梅,馬靖香,張英良.新建本科院校校內協同育人模式探索——以邯鄲學院為例[J].教育研究,2017,(06).
[3]胡斌梁,蔣宏宇.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