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娟
摘要: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漫畫家、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對藝術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形成了影響近現代藝術教育的思想體系?!端囆g教育》(未刊稿)一書融匯了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的精華,他提出藝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樂以教和的作用,為當下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布局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為解決城鄉中小學藝術教育從區域到群體的優化配置提供了邏輯依據。
關鍵詞:豐子愷? ?藝術教育? ?潛移默化? ?樂以教和? ?指導意義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173-02
1939年(民國28年),豐子愷接受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的邀請,赴已西遷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擔任藝術指導。豐子愷在廣西宜山浙江大學任教10個月有余,主要執教藝術教育課程?!端囆g教育》一書是依照豐子愷那時的油印講義編著出版,略有改動,但是核心意思未有變化。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都是藝術教育內容,第二部分是藝術欣賞內容。第一部分所涉及的藝術教育內容主要論及藝術的美育功能,第三部分的藝術教育內容主要談及大藝術范圍各科的教育教學理念。第二部分藝術欣賞主要側重于對漫畫、繪畫和歌曲的賞析,其中還對比闡釋了中西方繪畫的藝術特點。
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基本融匯于《藝術教育》(未刊稿)一書中,它的的哲理性和整體性為當時抗戰時期中國藝術教育及師資的培養編織了發展思路,也為當下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再提升提供了理論支撐。尤其是在解決目前城鄉中小學藝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布局不科學這一現狀,其教育哲學的高度和對藝術教育的本源性的闡釋有助于我們找到問題的源頭,提出解決的方案,努力消除城鄉中小學藝術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開創城鄉中小學藝術教育資源配備優化的新局面,因而,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有著深遠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潛移默化——實現藝術的美育功能
藝術教育從大藝術方向來說,包含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等,教育的重點在于培育人的審美旨趣和情感表達。因而,藝術教育在承擔人的美育教育中起主要作用。豐子愷云:科學教育致知,道德教育勵心,藝術教育陶情,完成圓滿之人格,三者各有其任務。而藝術教育之特色在于感化。[1]豐子愷把藝術教育與科學、道德教育并舉為塑造人格所必需接受的教育過程。而藝術教育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提升的教育手段。這一教育理念在當時正值抗戰全面爆發的時期,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在一首首抗日殺敵的歌聲中奔向抗戰一線,投入到保家衛國的斗爭中去。即使是在校園的莘莘學子,此時受到以抗日為主題的藝術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必樹立起為抗戰而讀書、為復興中華而學習的堅定信心。這種信念的獲得并沒有其它外力的驅動和利益的驅使所以,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思想闡述在平實無華的闡釋中獲得波瀾壯闊的效果,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體現了藝術的美育功能在學習教育中的完美實現。正如豐子愷所說:教育不可偏重功利,更不可全由強迫,而以潛移默化為貴。[1]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藝術的美育功能在當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同樣適用。新時代的學子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需要獲得心靈美的感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二、樂以教和——體現藝術的社會功能
豐子愷在該書第十六講開頭引用托爾斯泰、尼采對音樂的評述。認為兩者對音樂的評判言語雖為苛刻,但是卻能表達已有名家之音樂在“形”與“神”的對比之上看似不對稱,實則富有哲理。托爾斯泰認為偉大的音樂都會是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批判后才偉大;而尼采認為肖邦以后的音樂藝術性不強。實則是肯定肖邦音樂所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的內涵后人不會有超越。所以,從對上述兩位名家對音樂的評判,豐子愷得出了音樂當以仁愛為本,以教和為本。也就是說,音樂創作要以表達意蘊為主要目的,歷史上偉大音樂都不炫技、不張揚,樸素的音樂體現深邃的內涵,更深層次看體現音樂創作者的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藝術修養。音樂最終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和諧相處。因而,我們可以深知,豐子愷以獨立的篇幅專講音樂的“樂以教和”,首要的目的是教育大學生對藝術的理解除了審美需要之外,其含有的促進人際交往和諧相處的社會功能。再把這一論斷置于當時社會背景這一“場”中來看,在當時中日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時期,對于西遷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學子來說,雖然遠離硝煙彌漫的抗戰前線,但是此時讀書是為了中華民族不受日寇侵略而讀書;是為全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反對法西斯暴行而讀書;為中華民族有朝一日獨立富強而讀書。在這個意義上,“教和”更重于仁愛,但也不失音樂的本來意義即美育、感化。同時,豐子愷在該講中指出今世音樂有技術難度大的音樂、有忘本的音樂、有只追求感官效果的音樂,所以此時必須要拯救音樂。就這一點,豐子愷作為藝術教育課程的講習的一部分內容,目的在于指出學校藝術教育的教學還需要加強,教學目的還需要明確。我們說,藝術教育在形式上是教習學生唱歌、繪畫、舞蹈等,但是實際意義在于藝術的本身,上述提到的藝術教育潛移默化的美育功能,凈化人的心靈,感化人的情感,最終的目的在于促成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相處。另外,藝術教育課程還需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偉大的音樂不一定炫技,樸素無華而意義深遠是音樂能被認同的根本。豐子愷在本講的末尾所表達了它對藝術的判斷標準:……必須以內容之仁與不仁為前提,決不可以技術之難易為標準。[1]豐子愷的這一藝術評判標準對當前以及今后藝術教育所要給予學生的能力培養都有現實指導意義。雖然豐子愷的成就主要集中于漫畫創作,但是他是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他的學識涵蓋整個藝術學科和文學創作領域。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思想現在學來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
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主要就普通學校即中小學藝術教育提出自己的治學思想。從上文所述豐子愷所倡導的藝術教育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審美功能,實現樂以教和的社會功能來看,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思想注重“以人為本”,即藝術教育的教學理念的獲得與治學的對象需要出發為邏輯起點,以感化人的心靈。塑造人的良好品行為旨歸,豐子愷強調中小學校要培養學生有一顆“藝術心”的教學目的就是基于此。同時,豐子愷在縱覽東西方藝術大師的創作和東西方藝術教育的先進理念后獲得其內涵并汲取眾長,提出了藝術創作不能一味強調技巧和需注重內涵表現的感悟,并要求在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欣賞階段需要學會如何摒棄炫技而看透藝術作品的精神,培育學生的審美品位,懂得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是藝術的藝術,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是大眾的藝術。
當前,我國的中小學校藝術教育整體發展勢頭良好,藝術教育逐漸成為學校、學生和家長的新寵,因為藝術教育培養人的審美情趣的價值逐漸被重視。學校通過藝術教育課程的全面實施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學校接受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習獲得知識面和廣泛的視野;家長看到子女在學校能獲得全面發展倍感欣慰。藝術教育良好的實施將會獲取社會對當下教育理念的認同。而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豐子愷已經提出了當前所實施的藝術教育理念,不是說豐子愷有超前的眼光,而是作為一代藝術教育家的豐子愷對藝術教育的本真把握的很貼切,形成的教育意識和教學思維符合藝術教育發展的特點,在任何時期、任何階段實施都能發揮其優勢。然而,目前部分地區城鄉中小學藝術教育受到地方經濟、人口密度、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在藝術教育資源配置,例如教師配備、教學硬件配置、課程設置等還有不均衡、不科學的地方。從深層次來看,仍然是以人為本、抓好教育的公平性的意識不到位。豐子愷提到的“樂以教和”中的“和”的涵義即是人類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只有擺正學科發展的均衡性意識,解決好目前中小學藝術教育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才能不缺失教育的公平性,才能實現豐子愷先生所要求的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基點。 所以,在當前良好的發展趨勢下,我們相信,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的協調、教育專家的指導、學校和家長的呼吁,城鄉中小學校藝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一定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學生需要接受全面藝術教育的期盼必將會得以完全實現。
參考文獻:
[1]豐子愷.藝術教育[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