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學


摘要:個體性藝術語言的建立是對審美體系的認知,是對審美趣味審美格調的高度凝練,是對藝術內涵豐富性與外沿拓展實踐性的體驗。個體藝術語言的成熟意味著個人價值體系的建立,是對思維形態的探索與應用。對個體性藝術語言的日益深入與豐富性探索。促使其個體思維認知能力不斷提高,新藝術觀念形成,最終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語言 審美? 系列? 生生不息? 詩意? 趣味? 格調? 媒介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187-02
個體始終面臨著三個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藝術創作亦然。我是誰?畫什么?怎么畫?畫什么是主題性的選擇問題,媒介的使用與技術的熟練是怎么畫的問題。個體性藝術語言的建立則是我是誰的問題。
從藝術本體來講,個體藝術語言即我的存在,我的所思所想完善了個體存在的意義。對個體藝術語言的梳理與凝練彰顯了個體的價值。從內在形態看,個體藝術語言建立的核心在審美。其生命力是由思維形態的變化所決定。審美的創新性牽引著審美趣味,個體的藝術修養與文化積淀鑄就著審美格調。而審美又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判斷與選擇,顯現了個體獨特性與群體普遍性的對立統一關系。這種關系以人性的普遍性、共通性為基礎,和人的情感密切相關,整個審美過程是對人性共通性的拓展性體驗。個體藝術語言亦是對審美的追問。首先美的本質是創造,美的形態是動人。審美依存于個體間對美的認同,在社會生活中審美依據則是傳統文化樣式中的經典或標普性價值認可體系。美來源于生活,審美則源于豐富多樣化的文化存在。在特定文化底蘊的熏習下,文化修養決定了審美能力的高下。其次從理論體系來看,審美能力則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審美價值思考而形成,審美的優劣則通過創新手段,是否具有啟發性,開拓性來彰顯。在個體藝術語言中,審美是探討作品與人生活情感的密切程度。作品內涵要具有創造性要貼切情感,外在形態要動人。在個體藝術語言的建立中要不斷對作品本質、目的和意義作以追問,在追問中結合形個體體驗完成審美活動。個體或群體在審美活動過程中引發對生命敬畏與思考,實現自我完善,個體藝術語言也會日益清晰,得以理論化系統化。
另外個體藝術語言的建立要源自傳統文化所架構的精神世界。傳統中的經典樣式是不同時代審美典范,常用以引領社會風尚,由此審美風格取向會趨于一致,這樣有助推思想統一,體現莊嚴恢宏的時代特征。個體審美自然帶上時代的烙印。但個體審美自發的獨特性,稀缺性,批判性,則是自由靈魂的土壤,其試圖擺脫傳統束縛的過程,勢必豐富了物質精神需要,激發時代活力,使時代發展蓬勃向上。個體亦能在清晰細膩明確深刻完美的藝術作品中獲得足夠的滿足感,幸福感。在這個看似消費的過程中,在個體尋求心靈寧靜與安慰中。個體藝術語言為物質文明發展提供精神場域和發展方向,在完成個體或社會價值認同后,自我實現需求獲得更深層次的滿足。
在個體藝術語言建立中,創造性推動了語言的生長,加之個體對世界的認知對自然與社會的感悟,和自身情感體驗的偏好,個體形成了審美趣味。這種趣味緊扣著藝術本質和現象,展現了個人生命力的焰火,青春的血色,宛如熠熠生輝的寶石。這顆寶石的成色及審美格調的雅俗,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優劣,凝結為個體藝術語言的核心。
從外在形態看,個體性藝術語言的建立基于對藝術內涵豐富性與外沿拓展實踐性的體驗。藝術作品創作的外沿拓展,在于描繪內容的豐富性和主題的多樣性。這種豐富性與多樣性依托于藝術表現方式。表現方式通常有現實寫實、抽象表現和意象傳達三種(美術史中的眾多流派均在期內),三種表現方式之間以是否具有變化要素的批判性和相互轉化狀態為主導因素。從具體的個體實踐方面來看。在具體的創作實踐操作中,個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趣味、情感體驗、思想觀念,成為了創作的主要表達內容。個體往往對某種事物的神秘性體驗,對他人情感的熱烈執著,對某種境界所帶來的寧靜舒適感受。希望能以某種詩意的,或有趣味的形式表現出個體人格宏大的格局或超然物外的心境。這樣的情緒狀態是推動個體性藝術語言建立的必要要素。
個體性藝術語言建立往往以主題介入。主題的選擇大致有三種形式體現出來,一種是從理論性知識中梳理延續下來,即最常見的從傳統中來。第二種是抓住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內容,切入進去,從而實現某一主題內容的展現,即從生活中來。第三種方式是從偶然性的重疊與痕跡出發,將時間所帶來的多種多層次瞬間體驗,在畫面中變為痕跡的重疊,表現生命的歷程,即從潛意識中來。
在藝術創作中的主題是豐富多樣的,有無限的可能性及探索性。但個體性藝術語言的確立要有典型性和獨特性,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才會被認可或流傳下來。藝術家總是在多樣性地選擇中焦慮不安,恍惚中個人很難明確自身所要表達的觀念。這種在主題上的豐富多樣狀態,常常會讓藝術家的個體性藝術語言游離于各個主題之間,疲于奔命。導致藝術作品在形式上留于對物象表面的描繪。不能很快進入對主體性藝術語言的探索狀態之中。即不能深入表達內心,或藝術語言不鮮明的狀態。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方法在于系列作品的形成。
系列作品首先可以有效的促進個體性藝術語言風格特征的形成。它有些類似于中國畫的程式范例。基于對某一事物展開細致的觀察通過多次對某一事物的描繪,且將多種方法多次總結。最終得以迅速的描繪出物象的特征及其細節。由此外在事物形象,不再對個體內心造成影響或約束。個體可以更多的將情感注入在點線面的結構使用序列中。注入在材質肌理效果的感受中。注入在手腕運用的運動狀態中。即畫面中出現了個人的情緒呼吸狀態反應著個體的生活軌跡。
在個體性藝術語言建立過程中。系列化作品通常會出現明顯的階段狀態。最初階段。即受外在物象影響下的外形模仿階段。此時情緒情感鮮明,用筆大膽果斷,但容易造成形象的失控。第二階段即為對傳統經典作品影響下的,記憶中物象結構與現實視覺呈現的重疊狀態。即知識結構的再現狀態。第三階段追尋具有民族審美趣味的圖式化呈現。畫面似乎呈現出強烈的民族情感或審美架構。如出現本民族常用的色彩,符號或某種意象性的感受。第四階段即試圖擺脫知識束縛的個體性藝術語言完成階段。將注意力放在對細節的觀察和描繪中,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將各種興趣點, 以民族傳統的圖式為牽引串聯起來。(如太極、八卦、北斗七星)此時藝術語言的專注點,將從視覺形象的刻畫。轉變為對內心情感與媒介性能統一的磨合狀態,在畫面中體現為,色彩對比,筆觸組織關系,媒介肌理,與等情緒傳導所帶來的效果審視。總體來說,系列化作品的關鍵在于通過對某一物象,展開對以往知識結構的觀察與審視,將藝術作品中典型藝術語言進行異化。從而呈現出一個人獨有的觀察與選擇。這種觀察與選擇,便構成了個體性藝術語言的基本單元。
這種不同于以往的個體性藝術語言,在整體的民族性氣質,觀念、文化結構的束縛與推動下,形成自身的文化認同。如借助油畫材質,便實現了油畫的民族化特征。
個體性藝術語言的精煉最終要與民族文化特征相認同,做到認同首先要了解不同之處。在繪畫中要了解東西方文化觀念的不同。東方注重二維平面下的線條質感與形態趣味的對比。西方注重三維立體下的體塊光影色彩變化。如立體主義中,常將物象分解為球體,柱體,錐體,等。然后倚靠光影進行虛實效果的潛影化顯現。而中國畫的重點在于平面散點化的透視,一步一景。構圖中常會出現s型,橢圓形,半圓形,梯形,三角形,菱形等。畫面中常常隱藏著一種特定的圖式結構,或運筆方式。這種特定的圖示結構以陰陽向背關系,或大或小或遠或近,在平面中相互聯系旋轉轉化,力量此消彼長。即六法中的骨法運筆氣韻生動。畫面中由此有了呼應趣味與情緒勾連映帶。這便是藝術語言生生不息的動人之所在。
個體性藝術語言的成熟及意味著個人價值體系的建立。必將是窮極一生的工作,關鍵還在于對思維形態的探索與應用。亦是對生生不息之“生生”的崇敬。在個體性藝術語言成熟形態的實踐中將著眼點介于陰陽的對比轉化之中。細節便在矛盾沖突轉化中顯現,在分割中建立沖突形成方向在融合中將物象關系從現實形態抽離、體察心物一元。終將簡約之心象以應物象形的方式來描述。將拳拳之心以隨類賦彩的方式來表白,將媒介輪廓與情緒聯系溝通融合。將心靈的感受,以形態,色彩直觀呈現。長此以往,個體性藝術語言將日益深入與豐富。思維認知能力不斷提高,新藝術觀念形成,由此也將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民族自信心的建立。
參考文獻:
[1]俞健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