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偉 張天慧


摘要:瑤族民歌是瑤族特有的音樂種類,湖南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是瑤族民歌的代表,其音樂特色——“瑤族談笑”作為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瑤族人民心中,豐富了當地人的精神世界。本文試圖挖掘常寧塔山瑤族民歌音樂特色及其人文價值,讓更多人了解常寧塔山瑤族民歌與南方少數民族文化,激發廣大群眾搜集、傳承、開發瑤族民歌的積極性,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同時,運用瑤族民歌的人文價值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創新出傳承瑤族民歌的新形式。
關鍵詞:瑤族民歌? ?“瑤族談笑”? 人文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050-04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代代相傳創造發展了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瑤族民歌作為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瑤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湖南常寧塔山瑤族是湖南瑤族的一支,塔山瑤族民歌承載了豐富的民情文化內涵、人文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是常寧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質載體。在2008年,湖南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樣式——瑤族談笑,被列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的融合,瑤族傳統文化逐漸被現代文化替代和同化,導致瑤族民歌這一文化瑰寶難以傳承下去,分析湖南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人文價值,找出更好的傳承、發展瑤族民歌的有效途徑,可以滿足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及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地方樣式——瑤族談笑
瑤族人民特別喜歡唱歌,他們善于用歌聲來表達思想感情,傳遞友誼,歌頌勞動,贊美純潔的愛情,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瑤族談笑”就是瑤族對歌中的一種形式。屬瑤族曲藝,歌詞屬民間文學范疇。具有深刻濃郁的民族特色,形式別具一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經久不衰,幾百年來流行于湘南地區常寧、新田、桂陽、寧遠、雙牌、金洞等縣市。
(一)瑤族談笑簡述
“談笑”顧名思義,是談談笑笑,說說唱唱,以對歌為主,并以歌逗笑,來活躍氣氛,通過歌詞來回答對方所提示的各種問題。在唱歌當中,還夾雜故事、說白、笑話、并以唱詞或動作來挑逗對方,引起滿堂大笑。瑤族人在過節和辦喜事時,恭賀賓客的到來,便舉行“談笑”對歌,用歌唱的方式來敘述生活。一般而言,選擇歌手相對有三條原則:其一是對歌雙方相互之間比較陌生;其二是異性相配;其三是年齡相當沒有思想障礙。“談笑對歌”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古今歷史、天南地北、生產生活等、形式也豐富多彩。所唱的有煙歌、茶歌、酒歌、采花歌、愛情歌、姻緣歌、互相盤問歌等。其中主要是姻緣歌,它有一定的程序,一般第一個晚上唱,迎接進鄉歌、看花歌、采花歌、思念歌、過更歌,第二個晚上才是唱姻緣歌,第三個晚上是唱挑源洞歌、梁山伯與祝英臺“云梯歌”。
(二)瑤族談笑的主要特點
特點一:“談笑”本身是瑤族的一種風俗。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這種活動從開始到結束,不需要主持人,只是經過與主人協商,物色對象。在對歌中如對方對答如流,氣氛就越高、越熱烈,如對方對答不上時就有人出來幫腔,如確實對答很困難,就是瑤族人所說的這個人背“砂鍋”。當然這是極少數,像這樣背“砂鍋”的人自然感到沒面子,以后,就會專心致志的學習唱歌,以便挽回這個不光彩的聲譽。“談笑”對歌活動是考知識,賽水平的場合,是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手段。所以從頭到尾不需要人主持,自由自在的完成整個議程。
特點二:“談笑”是以對歌為主,在說白對話中有說有笑。有一整套流程,每個程序以對歌為主,在對歌的同時,插一些白話跟笑話活躍歌堂氣氛。
特點三:“談笑”的歌詞和對話都是以贊美對方為主。在“談笑”整個過程,對歌與插白講話,它的主要特點,都在于贊美對方,使人感覺氣氛輕松、感情濃厚、甜甜蜜蜜、不受拘束。
(三)瑤族談笑的歌曲分類及曲譜
常寧塔山瑤族人民有大山的滋潤,一代代長輩的教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出口成章。因此,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多,藝術性極高。塔山瑤族民歌的歌詞豐富優美、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關乎到生活、生產及勞作。其中瑤族談笑的歌曲內容主要表達的是關于“談笑儀式”、“愛情”和“婚姻”方面的。大致分為以下主題三類:
禮貌儀式主題類:迎客進鄉歌、雙方謝主歌、敬煙歌、相會歌、敬茶歌、盤問歌等。愛情姻緣主題類:思念歌、心想歌、心愁歌、留心歌、拆姻緣告心歌、出嫁歌、姻緣歌、送手飾等。離別主題類:飲酒歌、過更歌、離別相送歌等。
歌詞基本都是即興性的、篇幅很長、帶有一些瑤族語言、自由性很強。在很多地方表現了瑤族人民對自然界和勞動的認知和實踐,也反映了瑤族民歌貫穿于瑤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歌不言的特點。
“瑤族談笑”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散板式歌曲,情緒根據演唱者自身而定。大體有兩個曲調,即平腔(崗介)、高腔(趕棕)。高腔用于送客離鄉用,平腔用于“談笑”中。因演唱者風格、歌詞字數等不同。每個樂句可長可短,音符也稍有變化,無法形成一致的樂句,但基本調式不變,在變化中有固定的調式。
曲譜是筆者根據已有的原譜整理而成。(見譜例1-3)
譜例1? 崗介(平腔)之一
譜例2? 崗介(平腔)之二
譜例3? 趕棕(高腔)
(四)瑤族談笑的意義
1.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加深友誼
“瑤族談笑”本身是思想交流、情感交流、歌藝交流。因瑤族一般居住是大分散、小集中,過去都在深山老林中,相互之間很難走到一塊,除了節日,一年都不會見上幾面。“談笑”就相當于給歌手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平臺,給予他們交流情感的機會。所以通過“談笑”就增進了友誼,加深了感情。
2.考驗了歌手們的才藝,是一場愉快自由的考試
“瑤族談笑”是塔山瑤族男女老少最喜愛的一種對歌形式,最有群眾基礎,男女從小就學唱歌,是她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談笑對歌是對男女青年智慧的檢驗。其中天文地理、時令季節、農事活動、等無奇不有。在對歌當中,形式內容題材多樣。如果學的歌不多,有時候就很難對上歌,大多數歌都對不上的話,就會丟面子,以后就會專心致志的學習唱歌,以便挽回這個不光彩的聲譽。當然這種情況很少,因為當歌一時答不上時,就會有人出來幫腔,而且曲調與歌詞沒有很大的規范,即興性很強。所以談笑對歌是最能檢驗歌手們的才藝與知識水平的了,是一場愉快自由的考試。
3.豐富了人的文化生活,創新了瑤族民歌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與風格
傳統瑤寨聚落小而分散,每家相隔很長的距離。另一方面,瑤寨生活比較單調,加上大山里的交通不便、教育條件略差。生活基本都是在文化匱乏的日子里度過,還有在舊社會時,瑤族生活貧困,缺衣少食。不但物質缺乏,精神上也有憂愁。所以瑤族人們利用唱瑤歌的方式解決思想的憂愁,通過沒人對答時自唱、山間勞作時高腔對唱,來了陌生客人時就“談笑對歌”。不但暫時解決了精神上的壓力,也使村寨更加熱鬧、歡快,起到了“解憂愁”和“熱鬧村”的作用。
4.為青年男女搭建了相識相愛的平臺,為傳承傳播瑤族文化作出了貢獻
生活在山中的瑤民,以家戶、宗親為單位,遷到某處暫居,逐漸形成小瑤寨。而后隨著族人的增多,一部分人就會另外選擇宅地遷移出去,再形成新的聚落點。這樣就把男女青年限制在小范圍中,只能在家庭和族內中勞作生活,平時沒有什么機會接觸外地的青年。而舉行談笑對歌,選擇歌手的原則之一就是“對歌雙方互相比較陌生”,所以通過“瑤族談笑”這一平臺和形式,瑤族青年歌手互相了解,也跟其他的陌生人認識彼此。結婚之后形成新的聚落,養育新一代的少年人,并教導自己的孩子唱歌,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瑤族民歌這一文化瑰寶,使瑤族民歌逐漸走出去面向大眾,傳播了瑤族優秀的民族文化。
二、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人文價值
(一)文化價值
1.開設具有瑤族音樂特色的相關課程和興趣活動,促進文化教育的發展
我國目前進行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瑤族民歌與瑤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凈化心靈、調節情感、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情趣、振奮精神、傳遞信號、并成為瑤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方式。它的歌詞內容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說事性、說理性、生產性和社交性,在形式上也具有自己的藝術獨特性。開設具有瑤族音樂特色的相關課程和興趣活動,并設計瑤族民歌獨特的演唱風格、演唱形式的新穎教學課,促進文化教育的發展。
2.把優秀的瑤族民歌引入學校音樂教材,滿足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的需要
瑤族民歌的聲樂表現、演唱技巧、即興對歌和其蘊涵的傳統美學思想都有著很高的音樂藝術價值,將瑤族的優秀民歌引入書本及音樂教學中,讓年輕學子全面了解和學習瑤族民歌文化,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興趣,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去挖掘、保護瑤族民歌,也影響更多的人去認識學習瑤族民歌優秀的音樂文化,加強了各民族間的藝術情感交流。滿足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的需要。
(二)經濟價值
1.開設瑤族音樂特色旅游項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瑤族是一個典型的山地民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瑤族民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 早已融入到當地旅游活動當中,是一種集觀賞、娛樂、參與為一體的旅游資源。常寧塔山瑤族居住地——塔山,發源于天堂山,該地區杉樹、楠竹茂盛,景色優美,冬暖夏涼。其中還有著名的“西江漂流”,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種植業發展較好,以茶葉、中草藥為主。當地的茶葉比較出名,有自己獨立的茶品牌“塔山山嵐茶”。塔山瑤族民歌演唱形式豐富,大致分為“群體式演唱”“單獨唱或對唱”“敬祖祭祀式的一唱多和”三類。瑤族人熱情好客,喜愛唱歌跳舞,生產中也常用呼喚性的高腔抒發感情。他們可以用自身豐富的音樂演唱形式,群體音樂方式,高亢嘹亮的歌喉以及獨具特色的“瑤族談笑”來開創瑤族音樂特色旅游項目,利用瑤族民歌的音樂特色組織節目表演,新穎的歌唱方式與游客進行交流。從而吸引無數沒看過塔山美麗風景,不了解瑤族優秀音樂文化的游客,來到常寧塔山旅游,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2.創作瑤族音樂特色宣傳節目和影視作品,促進其他產業的形成
在瑤族民歌中,有“采茶歌”“采花歌”等生產勞動類的歌曲,是瑤族人的精神動力。他們邊采茶邊唱歌,精神興奮,不知不覺就采完了。他們可以用這類歌曲來創作具有瑤族特色的歌舞節目和影視作品來為家鄉的品牌茶葉做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塔山茶葉的故事,用“瑤族談笑”對歌的方式組織田園農家樂與各項群體活動。開設自行車騎行項目來游覽茶場,建設涼亭,讓來往的人品嘗到新茶也體會到瑤族人生產勞動時的風土人情。還可以手工制作有瑤族特色的簡易音樂盒用來賣。再利用瑤族民歌中呼喚的演唱方式開展有趣的冒險登山,設置歌曲關卡,讓更多的人在玩樂中了解民歌音樂,也促進其他文化產業的形成。
三、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傳承與創新
(一)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發展現狀與傳承創新的意義
1.發展現狀
在當今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瑤族是一個遷移民族,語言與壯族語言類似,在近現代生活條件下各民族間廣泛交往,各族民間音樂互相影響滲透和吸收,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瑤族文化已經越來越被漢化。瑤族的傳統文化受到了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一些青壯年對民族民間音樂已覺“無味”不感興趣,瑤族人外出讀書、工作或外地通婚等多種形式逐漸離開自己的家鄉。只有一些年長的長輩跟幼童留守在大山里。塔山瑤族民歌作為依靠集體傳承的文化遺產,原有的參與者變得越來越少,老的傳承人逐漸老去,帶走了文化的記憶,年輕人卻很多都不了解自己族人民間音樂的精髓。以塔山瑤族音樂特色——“瑤族談笑”為例。根據筆者調查,進行這一音樂形式的機會越來越少,舞臺表演又缺少機會,會唱瑤歌的青少年也逐漸減少。
2.傳承創新的意義
瑤族民歌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瑤族口頭文學中的組成部分,又是瑤族人民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文藝活動形式。瑤族民歌的歌詞內容、旋律曲調、音樂形象都深刻地展現出了瑤族人民的性格、氣質、情感和民族精神, 是瑤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常寧塔山瑤族民歌源于塔山瑤族人的社會生活,是全面、準確反映塔山瑤族人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是維系瑤族人們民族團結、民族精神的紐帶;具有特殊的民族凝聚力;是教育、培養后代的“精神食糧”,對于瑤族人的文化認同,維護民族團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常寧塔山瑤族民歌傳承與創新的方法
1.傳承方面
一是保護塔山瑤族民歌對塔山瑤族民歌全面收集、整理曲譜、編制譜集并進行分析研究。二是培養塔山瑤族民歌傳承人。首先要保護塔山瑤族民歌的文化生態,為民歌傳承人進行民歌文化傳承培育好根基。其次建立民歌文化傳承人補貼制度,不斷提高民間歌手的社會地位。最后開設專門的歌手培訓班,請塔山瑤族歌手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三是開設少數民族班、編寫瑤族文化相關教材。開設少數民族班可以解決塔山瑤族學子與城市其他同學的學習差距。瑤族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編寫瑤族文化相關教材滿足于音樂課程最新標準,“課程開發與利用”中的要求。
2.創新方面
一是發展與音樂相關的旅游項目,讓塔山瑤族民歌成為當地旅游的特色文化之一。大力支持民歌的各種表演活動,用歌唱的方式組織田園農家樂與各項群體活動。手工制作有瑤族特色的簡易音樂盒賣給有游客做紀念品。用瑤族民歌呼喚對歌形式開展新穎的冒險登山,設置歌曲關卡,讓瑤寨的游客在玩樂中一起唱瑤歌。
二是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發展要跟隨時代的需要進行創新。塔山瑤族人的生活與生產是瑤族民歌發展的主要方向,跟隨時代的需要進行創新,首先要根植于民族特色緊扣瑤族同胞熱愛祖國、熱愛勞動、增強民族同胞團結的主題。另外在藝術創作上,題材、風格與形式要多樣化。才能創新改編出既符合新時代音樂藝術審美的需要又有瑤族特色、深受大眾年輕人喜愛、又經受得住時間檢驗的優秀民歌。
三是開設凸顯瑤族特色的新穎教學課。瑤族民歌風格樸素、曲調優美、節奏自由,通俗易懂,有很強的創作性和感染力,更有其他音樂所不能替代的文化內涵,對提升學生對真、善、美的正確理解,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瑤族地區中小學及高校開設具備瑤族音樂特色的新穎課程。讓學生們認識、了解瑤族文化,感受到瑤族音樂的魅力,培養對瑤族民歌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有利于發現有音樂愛好和樂感強的瑤族民歌傳承人。
綜上所述,瑤族民歌屬于民族傳統音樂類別,是在瑤族悠久的發展歷史中世代流傳的音樂文化。其歌詞內容具有很強的說理性和社交性,題材豐富多彩且涉及廣泛,曲調自由,還有那口頭即興創作的優美旋律以及形式多樣的演唱風格,更是在瑤族人民的文化傳承上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它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是連接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
筆者通過分析湘南瑤族聚落群的分支“常寧塔山瑤族”其中的民歌特色形式——瑤族談笑,并綜合其他學者對瑤族民歌的研究理論,對常寧塔山瑤族民歌的人文價值及其傳承創新提出了個人看法。旨在希望有更多的音樂工作者關注常寧塔山瑤族民歌,也讓更多的學子了解民族民間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希望各地方聯系經濟發展與文化教育為民歌謀求更多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雷強力.湖南常寧瑤族民歌的調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2]鄺嘉.旅游業中常寧瑤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構想——從學校教育談起[J].智富時代,2015,(02).
[3]李巧偉,張天慧.瑤族民歌走進高師聲樂課堂的實踐探索[J].戲劇之家,2015,(15).
[4]張曉慧.瑤族民歌音樂中的文化內涵[J].音樂創作,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