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摘要:歐洲傳統的坦培拉繪畫賦予了畫面豐富的內涵是永恒的經典。在風景油畫創作中將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相結合,有利于油畫創作者在充分理解繪畫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文章以古典繪畫材料與技法的傳承為本,結合文化歷史和時代背景,主要論述油畫混合技法與坦培拉技法結合運用在風景油畫中的可行性和互補性。通過研究實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繪畫風格,豐富繪畫語言形式。
關鍵詞:風景? 坦培拉技法? 混合? 釉染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079-02
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都是歐洲經典的傳統技法。研究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的發展,對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的油畫大多采用直接畫法體系,缺乏對油畫語言本身的感悟和深刻理解,不利于油畫在中國的發展。筆者認為把握經典油畫材料語言,對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進行研究與借鑒,有利于繪畫的創新表現。
一、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概念簡述
坦培拉(Tempera)一詞是來源于古意大利語,原意是混合、調和、攪拌的意思。大意是指一切可以有乳劑(或乳液)作為媒介劑來結合膠性顏料的繪畫。蛋彩畫是用即親水又親油的蛋黃這一天然乳膠調和顏料所作的繪畫。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各種乳劑的出現使坦培拉的使用范圍變廣。如一些人造乳劑用全蛋和亞麻仁油相結合,以及樹脂和蜂蠟結合等。蛋彩畫的基底通常是墻板或薄涂上數層石膏漿的硬木板。石膏漿的吸收性能好,是用熟石膏和皮膠調成的,色白且細勻?,F代蛋彩畫中色彩飽滿、色調沉著的效果通常是涂上了稀、薄且透明的上光油。未經上光的純蛋黃乳劑的蛋彩畫,畫面上彌漫著綢緞般的悅目光彩。[2]
“混合技法”產生于15世紀油畫間接畫法形成和發展的早期。凡·艾克兄弟改善了繪畫媒介劑促成了“混合技法”的產生,他們在吸收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試驗出了干燥速度理想的媒介劑配方,能夠將坦培拉底色層與油性的透明色層穩固結合。坦培拉的特點是能夠進行精細的刻畫并且色彩不容易改變,隨著時間的流逝畫面更加堅固耐久,最重要的是干燥速度快,但在作畫過程中不利于顏色的銜接。而油畫具有色彩純度高,色層透明有光澤和容易銜接等特點但顏色不容易干燥。凡·艾克兄弟巧妙的將坦培拉和油畫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并在原來的蛋液乳性膠里添加了油(日曬漸稠的亞麻籽油或日曬漸稠的核桃油)和樹脂的成份,這樣一來乳液膠的油性比原來強,再加入適量的水稀釋,將其用來調和顏料或是提白,好用的同時能夠使畫面更加豐富厚實。這種用油性媒介調和顏料的許多優點是蛋黃乳劑所達不到的,它的使用徹底解決了色彩融合難的問題。歐洲古代大師的作品經歷五百年時間的洗禮后色彩依然鮮艷奪目,這樣耐久的效果值得我們反思和進行深入探究。
二、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的發展
據史料記載1世紀時就有畫家把油用在繪畫里,古意大利人用油脂調和顏料來畫作品的衣飾或宗教裝飾圖案。歐洲繪畫之父喬托,通過在蛋黃中加入無花果樹的汁液,并在坦培拉技法中用亞麻籽油結合蛋彩來作畫,大膽的革新了坦培拉乳化劑。此時油的快干問題尚未解決。隨著坦培拉繪畫的廣泛應用,坦培拉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如顏色之間難融合,因為坦培拉繪畫干燥快不利于色彩之間的過渡,所以在繪制的過程中只能靠排細線的方法進行。畫家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因此不斷地進行改進嘗試。
15-17世紀坦培拉“混合技法”與油畫間接畫法得到了很好地發展。出現了如提香、波提切利、達·芬奇等眾多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題材廣泛、構圖多變,作品都有個共同點,即繪畫作品的底層基本都是用坦培拉材料來進行罩染前的塑造。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1577-1640 )研制出流動性和塑造性很高的樹脂油畫具,自此“混合技法”演變成油畫間接畫法,油畫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最重要的畫種。但傳統的培拉繪畫仍被許多畫家一直沿用。
現代仍然有很多歐美畫家研究凡·艾克“混合技法”,同時對其不斷創新進行各種試驗,流傳著各種媒介劑配方。法國畫家克勞德·伊維爾一直致力于傳統凡·艾克技法的研究,他認為自己制作的“瑪蒂樹脂罩染媒介劑”就是來自凡·艾克的“布魯日光油”古方。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賓卡斯教授致力于傳統的繪畫材料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末來到中央美術學院講學。他以傳承凡·艾克古法和繪畫最終的效果為根本加入自身的理解對坦培拉進行新嘗試用現代乳液代替蛋黃和用現代化學材質代替傳統制底,被稱之為全新的“混合技法”。
三、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在風景油畫中的實踐研究
風景油畫創作中筆者采用了粗紋亞麻布。粗紋亞麻布經緯分明緊密結實、柔韌性好抗力強、冷熱伸縮度小。在保證粗紋亞麻布平整的狀態下繃在木框上。在制作第一遍畫底時筆者選擇了細膩度好的白乳膠(現代材料)進行稀釋,用豬鬃大刷子薄刷一遍。粉底料用優質白乳膠、立德粉、鈦白粉加水調和,用豬鬃大刷子刷厚刷兩遍,薄刷一遍,每一遍干后都要用砂紙進行畫圈打磨,防止打磨過于細膩。最后一遍將白乳膠稀釋的較第一面稍薄一點的膠液進行封底,這樣能夠改善繪畫中吸油過多的問題并且防潮。這樣做出來的畫底是半吸收性畫底,能夠降低油畫顏料的油性成分,使畫面呈現啞光。風景油畫可分為基底層、繪畫層、保護層三個基本物質結構。在明晰了各色層間的相互關系、特定作用和材料的物質特性基礎上,堅持“肥蓋瘦”的作畫程序,有利于控制畫面的藝術效果和作品日后的堅固耐久。
筆者在創作《有樹的風景》一畫中,首先在白色畫底上選用軟碳條起稿,然后用淡墨勾稿,使畫面的構圖不容易被擦掉。接著開始調制適量的坦培拉白,將適量的鈦白粉與油性繪畫乳液混合,用中號刮刀將兩者調和,并將它們研磨細膩。由于坦培拉底層能夠提高顏色的明度、含油少、堅固且干的快,因此在繪畫過程中坦培拉白用多少調多少。從畫面的亮部開始畫起用小號的豬鬃刷蘸調好的白色調和其他的油畫顏色。畫面用坦培拉白進行統一,能夠避免日后色層變黑和吸油不均勻的現象。待干后即可根據畫面需要進行罩染,罩染是傳統混合技法表現色彩變化的重要技巧。用土綠色調和釉染媒劑進行畫面基底罩染。用這樣的透明色打底能夠增加風景畫的層次感,使畫面呈現的效果更加耐人尋味。釉染層干燥后對畫面進行提白,提白層干燥后再進行釉染媒介罩染,干燥脫脂的釉染層能與坦培拉很好的結合,有利于畫面的銜接。房子前方的空地用豬鬃油畫筆蘸調制的白色表現肌理,干后用含有達瑪樹脂的釉染媒介調少量橘紅和適量坦培拉白薄薄的罩染一遍,控制好油分使油層和肌理自然結合,被雪覆蓋的空地就能夠呈現出不一樣的質感和材料的美感。天空的顏色也是由坦培拉白做一層薄底干后用調和了坦培拉白的藍色進行罩染。天空不宜太厚用這樣的方法調整兩遍即可。后山是畫面最重的顏色,用繪畫乳液調和炭黑加土綠色粉進行表現。畫面中點綴的樹木,房屋等細節用小號的畫筆一次完成。在調整階段根據畫面需要進行厚薄的轉換,不要讓底層的色調消失。把控好畫面中色層之間疊加出來的效果,過程中畫面會出現柔美、含蓄的“視覺灰”效果。這是畫面沉穩經久耐看的關鍵。同時注重畫面意境和氛圍的營造,展現時代風貌,提升畫面審美品質。筆者通過深入研究與實踐發現,經過日曬的稠油是性能穩定的快干油,媒介中曬稠油主要加快了顏色的干燥。在實踐中掌握好各種媒介之間的調和比例很重要。最后是畫面的上光,保護畫面避免作品日久變黃。筆者通過深入研究發現上光材料可以嘗試用醫用松節油溶解固體達瑪樹脂(或瑪蒂樹脂),它具有韌性好、不易變黃、不易變暗的特點。
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在風景油畫創作中,將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創造性地進行結合應用,能令畫面相較于直接畫法來說顯得更為含蓄,畫面的意味更加深遠,提升藝術表現力。當下這個注重材料藝術表現美的時代,畫家們要進行創新就需要從油畫的本體語言入手,在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基礎上學習歐洲古典傳統技法,用現代人的眼光,發揮主觀的審美感受,在學習大師經典技法材料的同時不斷的探索傳統與現代材料的結合,創造出符合時代風貌的新作品,展現風景油畫的藝術美,也為油畫的創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多奈爾.歐洲繪畫大師技法和材料[M].楊紅太,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大不列顛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3]潘世勛.坦培拉繪畫[J].美術,1990,(08).